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规定
1.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制定本规定。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特点,明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气象台站预警信号发布权限。
3.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含变更)、解除前,上下级气象台站应当加强预报会商和信息沟通,确保各级气象台站预警信号发布的协调一致。
4.预警信号的发布(含变更)、解除实行分级签发制。
黄色、蓝色预警信号由气象台台长或者其授权人员签发,橙色、红色预警信号由分管局领导或者其授权人员签发。
5.同时出现或者预报可能出现多种气象灾害时,可以按照相对应的标准同时发布多种预警信号。
也可以根据服务效果,以其中一种或几种预警信号为主发布,同时在发布内容中明确其他灾种的相关预警信息。
同时达到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发布标准,应当同时发布。
6.预警信号的发布用语应当遵循“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原则,准确描述发布台站、发布时间、灾害种类、预警信号等级、实况和发展趋势、影响范围、防御指南等。
7.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后,若灾害状况维持同一预警标准并且长时间持续,每天只需确认一次预警信号,不需连续多次发布预警信号。
%100⨯++=NC NB NA NA TS %100⨯+=NB NA NA TS %100⨯+=NC NA NC PO %100⨯+=
NB NA NB FAR 8.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对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是否按照规定和协议准确播发预警信号进行监督检查,及时补发和纠正延误或错漏的预警信息,并查明原因,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9.预警信号发布(含变更)、解除信息应当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编号、信号类别、发布时间、制作人、制作时间、签发人、签发时间、发布途径、接收人、接收单位等。
10.中间变更M 次、确认N 次,则发布次数计为M+N+1次。
11.次年1月20日前将前一年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工作总结报送中国气象局。
12.NA 为预警信号发布正确的次(站)数、NB 为预警信号发布空报次(站)数、NC 为预警信号发布漏报次(站)数。
命中率:
准确率:
漏报率:
空报率: 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
1. 短历时强降水定义为一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0毫米的降水,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6省(区),可自行定义短历时强降水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备案;冰雹天气一般指降落于地面的直径大于等于5
毫米的固体降水过程;雷雨大风指平均风力大于等于6级、阵风大于等于7级且伴有雷雨的天气;
2.短时预报是指对未来0-12小时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变化
状态的预报,预报的时间分辨率应小于等于6小时,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3.县级气象台(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
服务,并视情况对上级短时和临近预报产品进行订正预报。
、
4.各省、市级气象台均应承担并开展强对流天气的区域联防
工作。
县级气象台(站)视情况承担区域联防工作。
5.天气雷达站所在地气象台的责任区一般为天气雷达扫描
半径150-200公里范围内地形遮挡角较小的区域,或在雷达3公里等高度射束图的有效探测区域;次责任区为天气雷达可探测范围内责任区以外的区域。
6.没有天气雷达站的气象台责任区为其所在地行政区。
7.在汛期时段和当地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由各省(区、市)
气象局确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备案),天气雷达应当全天时不间断开展监测。
8.汛期时段和当地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市级及以上气象台
实行24小时值班制,县级气象台(站)实行24小时守班。
9.依托短时临近预警报业务系统,及时制作发布强对流天气
预报产品。
10.短时临近预报可分为上级对下级台站的短时指导预报
和对外发布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
对外发布的预报预警根据预报时效和强对流天气影响程度分为预报、预警(警报)
和预警信号。
11.短历时强降水只发布短时预报、临近预报和预警信号,
短历时强降水的预警信号按照暴雨预警信号标准执行。
龙卷只发布短时预报和临近预报。
12.国家气象中心每天定时制作下发3次以上全国区域性
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指导预报,制作并发布3次以上全国区域性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预报;省级气象台每天定时制作下发3次以上本省(区、市)0-6小时或0-12小时短时指导预报;省级和市级气象台每天定时制作发布3次以上本行政区域0-6小时或0-12小时短时预报,
13.当预报或已发生强对流天气时,省级及以下气象台应
当根据天气系统的变化立即发布0-2小时临近天气预报,并及时滚动订正预报产品。
14.短时和临近预报的内容包括短历时强降水、冰雹、雷
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的强度、落区、移动方向、可能的影响等。
15.有意见严重分歧时,市级及以下台(站)应以上级气
象台的预报意见为准;国家级与省级进行充分的会商后,以省级预报为主。
16.省内相邻气象台(站)间和相邻省邻近气象台(站)
间均应建立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的区域联防制度。
17.当出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情况时,相关气象台(站)应立即开展联防工作:
(一)预计本责任区内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本规定第二条所列天气,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二)发现责任区内出现强度45dBZ以上的单体回波,具有明显的强对流天气回波特征;或者次责任区出现强度40dBZ以上的单体回波,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三)发现水平尺度大于100km,回波强度大于40dBZ 的带状回波,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
(四)本站周围出现强降水,已影响天气雷达探测能力;
(五)本站天气雷达故障,并且预计可能出现较复杂的天气;
(六)本台(站)所在的行政区域内正出现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较严重灾害,需要了解上游地区未来天气时。
18. 预报检验内容应包括短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间提前量。
检验指标包括命中率、准确率、空报率、漏报率以及正确发布警报和预警信号的提前时间等。
19. 每年1月底之前由省(区、市)气象局将上年度本省(区、市)短时和临近预报质量上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2.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3.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4.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
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5.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预警信号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者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及其他设施传播预警信号。
7. 预警信号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
8.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布预警信号时除使用汉语言文字外,还应当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9.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教育宣传工作,编印预警信号宣传材料,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10.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一)非法向社会发布与传播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等通信网络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实时预警信号的。
11. 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时,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特点,选用或者增设本办法规定的预警信号种类,设置不同信号标准,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同意。
12.所有预警信号的级别标准需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