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腐蚀电化学-金属的钝化

腐蚀电化学-金属的钝化


化学钝化
金属与钝化剂作用产生的钝 化现象。 钝化剂:KNO3、K2Cr2O3等。
金属的钝化
电化学钝化
采用外加阳极电流的方法, 使金属活化状态变为钝化 状态。
特 征
腐蚀速度大幅度下降 电位强烈正移,形成的钝化膜较为稳定 钝化只是金属表面性质的改变
1.2 金属钝化的阳极极化曲线
活化区(A~B):金属按正常的阳极溶解规
E
EF
Flade电位
意义
0
电位衰减曲线
t
EF值愈正表明金属丧失钝态的倾向愈大,反之,EF 值愈负,该金属愈容易保持钝态。
1.2 金属的自钝化
自钝化体系
o不依靠外加阳极极化电流,金属表面就能自动进入钝化状态 的腐蚀体系。 o这种钝化主要是由于腐蚀介质中氧化剂的还原而促成的金属 的钝化。 o金属自钝化的发生不仅与金属的本质有关,还与氧化剂的性 质与浓度有关。
Ep
钝化过渡区
Epp
活化区
Ecorr
阴极区 i
ip icorr ipp
金属钝化过程的极化曲线
1.3 金属钝态的稳定性—弗莱德电位
现象
采用外加阳极电流对非自 钝化金属进行钝化,使其 处于钝态,如果中断外加 阳极电流,阳极金属的钝 态会遭到破坏,金属会自 动活化。在重新变为活化 状态的过程中,电位持续 衰减(变负)。
律进行,金属以低价的形式溶解为水离子。
特点:
E
Etp
过钝化区 钝化区
1、研究金属或合金钝 钝化过渡区(B~C):此时金属开始 化的重要参数。 钝化,表面状态发生突变,电流密度急 剧下降。 2、金属在整个阳极过 稳定钝化区( C~D):金属处于稳定 程中,由于它们的电极 状态,表面生成一层耐蚀性较好的钝 电位所处的范围不同, 化膜。 其电极反应不同,腐蚀 过钝化区(D~E):金属电极上发 速度也各部一样。钝化 生新的电极反应,钝化膜遭到破坏, 腐蚀又重新加剧。 可以抑制金属腐蚀速度。
3 影响金属钝化的因素
合金成分的影响 ●通过合金化提 高耐蚀性:加入 易钝化的合金元 素,如Cr、Ni、 Mo等,可提高耐 蚀性。 ●合金元素加入 量必须大于某一 临界值,才有显 著耐蚀效果,如 Fe-Cr合金,当 Cr%不小于12%才 能成为不锈钢。 钝化介质的影响 ●多数钝化剂都 是如氧化性物质 氧化性酸:硝酸、 浓硫酸、铬酸、 高氯酸等。 ●某些金属业能 在非氧化性质中 进入钝化,如Mo、 Nb在盐酸中。 ●用氧化剂作钝 化剂时,氧化剂 的浓度必须超过 某一临界浓度才 能使金属钝化。
腐 蚀 电 化 学
第五章
金属的钝化
主 讲 者 :孙 磊 学 专 号 :142060007 业 :材料学
主要内容
1
金属的钝化
2
钝化理论
3
影响金属钝化的因素
1.1 金属的钝化现象
加水
Fe 70% 稀HNO 浓HNO 3 3 反应剧烈 无反应
金属的钝化: 金属或合金 受一些因素 影响而化学 稳定性明显 增强的现象。
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低,金 属越容易钝化 ●温度升高,难 以钝化,或钝化 膜收到破坏

1.2 金属的自钝化
• 自钝化的必要条件
① 氧化剂的平衡电位Ee,c要高于金
E
属的阳极维钝电位Ep
Ee,c Ep Epp
Ee,c>Ep
② 氧化剂的阴极极限扩散电流密度
iL要大于金属的致钝电流密度ipp
iL>ipp
ip ipp iL
i
自钝化的必要条件
2 金属钝化理论
理论要点:金属与介质作用,只要在金属表面或 理论要点:金属与介质作用,在金属表面生成一 层固态产物独立相(成相膜)。成相膜非常薄, 部分表面上生成不足单分子层的含氧吸附粒子, 但是结构致密(孔隙率小)、覆盖度良好,把金 就可以导致钝态的出现。吸附粒子虽然数量很少, 属与溶解机械地隔开,使溶解速度大大降低。腐 但只要吸附在最活泼、最先溶解的表面区域,就 蚀体系能形成固态产物是钝化的先决条件。 能抑制阳极过程,促使金属钝化。 成相膜理论 吸附理论 实验证据:某些金属上能观察到膜的存在,并已 实验证据:某些金属的钝化过渡区的行为,是成 测定了某些钝态有实际意义的金属表面膜的厚度 相膜理论无法解释,必须用吸附理论解释,如: 和组成。 界面电容改变不大,而在如果腐蚀产物生成具 Fe在浓硝酸的钝化膜厚度约为2.5~3.0nm,碳 有一定厚度的膜,界面电容应有很大的变化。 钢约为9~10nm,不锈钢的最薄,但最致密,保 某些情况下只要通过很少的电量(不足以生成 护性最好 钝化膜),金属就能钝化。 Al在空气中氧化生成的钝化膜厚度约为2~3n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