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是最有效的途径。
教学是一门专门组织的有目的、有意识、
有计划、系统的教授知识的活动。
(教学成为学生掌握大量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
高效过程,通过间接经验的获取。
)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通过科学的教学过程实现素质教育,使学生全
面发展。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学校以教学为主培养人,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
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从感知到理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
这种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复杂过程。
人类社会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由不知到知、由不完全知到完全知、由不精确的知到确切的知的过程。
学生的认识活动也遵循这样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师生正是在传授、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因而,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
学生智力、体力的发展和道德的形成,都离不开对知识的掌握,都要受认识规律的制约。
教学过程不等同于一般认识过程,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学是个体认识,不是对人类历史的总体认识,因此教学过程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其次,由于个体知识、经验的差异性,教学的个体认识往往是不相同的。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因此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然而,教学这个认识活动本身避免了前人的艰难摸索和失败的过程。
教师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来认识宏观世界,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认识过程中的错误,少走弯路。
因此,教学过程是一条认识的便捷通道。
(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
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充分发展,使之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因此,促进学生发展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从获取经验的性质来看,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是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但是,学习间接经验不能离开直接经验,教学活动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
鉴于此,教学活动要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同时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快,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固,而学生的能力又是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因此,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互为发展的条件,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只有通过教师来组织调节或指导活动,学生才能迅速地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品德,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时,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而,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地处在统一的过程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