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关于三焦的考证 (哲医)三焦是一个特殊的腑,由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组成。

自《内经》和《难经》以后,历代以来,对三焦之腑的“有形”和“无形”,存在很大争议。

迄今为止,中医学对三焦的解释,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但是,对三焦主要功能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

一般认为,三焦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运行水液、保持水液的正常敷布和运行。

^;三焦的“有形”和“无形”,是中医学的一个历史性遗留问题。

中医学对脏腑的研究、对经络的研究、对诊疗方法的研究,都必然涉及三焦“有形”和“无形”的问题。

因此,应该从根本上弄清的实质和实际意义。

3根据古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所谓“焦”,是由“樵”逐渐演变过来的。

“樵”相当于“椎”,即脊椎。

《内经》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如《灵枢背腧篇》说:“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由此可见,古代医家是将人的椎骨称为“焦”。

每一椎骨即是一焦。

从第一胸椎至骶椎共二十一椎,古称二十一樵,亦称二十一节,每一节即是一焦。

由此可知,所谓“焦”,是古代的解剖学概念,其实质是椎骨。

3R所谓“上、中、下三焦”,是以椎骨为标志将人的整个胸腹腔依次划分为三部分。

每七节椎骨为一部分,二十一节椎骨共分三部分,三七二十一,合起来,则为上焦、中焦和下焦。

即:上七椎为上焦,中间七椎为中焦,下七椎为下焦。

由此可知,三焦的实质,实际是整个胸腹腔,上、中、下三焦是将整个胸腹腔划分为三部分,是以椎骨为标志划分的。

当然,也可以从前面划分,这在《内经》和《难经》中都有详细论述。

比如,以胸膈和脐为标志,也可以把胸腹腔划分为上中下三焦。

o古时代的医学文献表明,古代医家将内有包容物的囊性器官都称“府”。

比如,脉为血之府。

头为精明之府,膀胱为净府,胸为气之府等。

人的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和多种器官,故为人身最大的“府”,古称“外府”或“孤府”。

如《中藏经》说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

”由此可以看出,三焦是人体最大的“府”,其实质,是人的整个胸腹腔。

它包容着人的诸脏诸腑。

故为大府,亦称孤府。

9}JPT《素问调经论》说:“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这是指上焦的功能,主要概括了心和肺的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

”这是指中焦的功能,主要概括了脾胃以及大肠小肠对饮食物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篇》还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这是指下焦的功能,主要概括了肾与膀胱及大肠的功能。

以上可以看出,上、中、下三焦的这些功能,实际是相关脏腑的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这是对上、中、下三焦主要功能的高度概括。

Ql_U 三焦之所以具有“主持诸气”的生理功能,就是因为它是人的整个胸腹腔。

因此,三焦既是水液运行的通路,又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并保持水液的正常敷布和运行。

K以上说明,三焦反映了两方面的生理功能,一方面是相关脏腑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是胸腹腔本身的生理功能。

Eg_k对“经络”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学是春秋以后逐渐有了经络学说,古代医家把三焦说成是一腑,把心脏的外膜说成是一脏,(即心包)并把三焦和心包分别归属手少阳经和手厥阴经,这和经络学说的系统方法密切相关。

因为十二经的每一经都与脏腑相配,但人体只有十个实质性的脏腑,即心肝脾肺肾和胃胆膀胱大肠小肠。

所以,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古代医家把心包和三焦列为脏腑。

但实际上,三焦和心包都不是实质性的脏器,而是心脏的外膜和胸腹腔。

所谓“无形”,是说心脏的外膜和胸腹腔不具备实质性脏器的形态。

在现存于世的古文献中《人体经脉漆雕》、《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内经》、《难经》都能说明这一点。

其中,《难经》第二十五难和第三十八难,更能说明这一点。

历史可以证明,十二经与脏腑相配,最先完成的是十个经和十个脏腑相配,(详见《人体经脉漆雕》)后来才完成三焦与手少阳经相配,(详见《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最后完成的是心包与手厥阴经相配,(详见《难经》和《内经》)。

{Ad>p总而言之,三焦和心包,在人体上是客观存在的,但都不是实质性的脏器。

心包的实质是心脏的外膜,三焦的实质是整个胸腹腔。

中医学的脏腑学说之所以包括心包和三焦,是受经络学说的影响。

三焦和心包互为表里,是古代医家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形成的系统认识,并不是单纯解剖学的认识。

心包的功能主要是心脏的一部分功能。

三焦的功能除上中下三焦对应的脏腑功能之外,还有胸腹腔的功能。

人的气机和气化,都是在胸腹腔进行的,胸腹腔包容着诸脏诸腑,所以,三焦能够主持诸气。

并且,上焦主要概括心肺的功能,中焦主要概括脾胃的功能,下焦主要概括肾和膀胱以及大肠的功能。

r*e2另外说明一点,对三焦和心包的认识,必须结合历史和经络学说的系统方法。

如果连心包和三焦的实质是什么也弄不清,那就更弄不清经络与三焦和心包的关系了。

与三焦相联系的经有:手少阳经、手厥阴经、手太阴经。

与三焦相联系的络有:手少阳之别,手厥阴之别。

手少阳三焦经联系的脏腑组织器官有:心包、三焦、耳中、目锐眦、无名指、上肢外面中线、肩、缺盆、膈、膻中、项、耳前后、头、()、颊。

手少阳三焦经的经别还联系着:三焦、巅、胸中、缺盆。

其别络联系着:腕、臂、胸中、心主。

这些联系,都和经络学说的系统方法密切相关。

对此,哲医另有考证,待《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一书出版后,一看便知。

在此,哲医顺便说明一点,在中医学的历史上,《灵枢》原文曾有对经络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足以说明经络是什么,但是,在宋代以前,由于《灵枢》早已丢失,唯一的孤本失落于朝鲜,由此导致,逐渐埋没了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因此,中医学的很多历史遗留问题,都需要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重新挖掘出来以后才能说清。

在挖掘经络学说真面目的过程中,哲医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古代医家的智慧,真让人惊叹!传统的中医学,根本不象某些人指责的那样,而是非常科学的医学体系。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三焦的部位:将胸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内经》对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及分界已有粗略描述,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原文大体指出了膈上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下焦。

《难经·三十一难》说:“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

以膈作为上、中两焦的分界处,以胃下口作为中、下两焦的分界处。

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已较明确: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

将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东医宝鉴·内景篇·三焦腑》提出:“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

”近年的一些期刊文献及中医教材也沿用此观点。

但根据《灵枢·胀论》所说的“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的论述,以及临床对三焦部位概念的具体运用而言,拟不将头面、四肢归属于三焦部位为妥。

对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的认识,除肝的分属不统一外,其余均较一致。

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中焦上腹部,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作者:千秋雪 2008/07/18 02:30pm 回复此发言--------------------------------------------------------------------------------33 [原创]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三焦的功能:①上焦如雾根据三焦部位划分,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

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

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

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气血)。

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灵枢·营卫生会》又概括为“上焦如雾”。

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此外,《难经》认为上焦有受纳水谷的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②中焦如沤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

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

”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

沤,是浸泡的意思。

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

《难经》亦持此说,如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③下焦如渎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

《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

”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

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

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

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作者:千秋雪 2008/07/18 02:35pm 回复此发言--------------------------------------------------------------------------------34 [原创]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三焦辨证自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

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着重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的阶段。

三焦辨证认为:温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阴肺,然后传入中焦脾胃,最后终于下焦肝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