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孤独症心理倾向分析及干预策略发表时间:2019-11-06T09:48:11.447Z 来源:《教育学》2019年12月总第198期作者:金一[导读] 只有真正得到社会的接纳和理解,他们才能跟正常孩子一样,拥有色彩斑斓的童年和多姿多彩的生活。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中心幼儿园317600摘要:本文阐述从幼儿孤独症倾向的心理开始干预,通过生活环境创设、教师情绪情感关注、一日常规重点训练贯穿、正确的家庭教育等多方干预策略,加强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合力,三位一体为孤独症倾向儿童摆脱孤独,走向阳光、健康而努力。
关键词:幼儿孤独症干预策略一、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特点及主要障碍表现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正常儿童有较大的差异。
感知异常导致孤独症儿童表现出认知偏差,焦虑不安,情绪波动大,行为刻板等。
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心理干预时首先要把握他们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与孤独症儿童交流的渠道。
孤独症儿童心理特点发展,如下图。
孤独症倾向幼儿的主要行为障碍表现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社会障碍。
这类儿童在幼儿时期就表现出与别人缺乏接触,眼光时常会闪躲,会很少主动说话。
在幼儿园中不合群,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只能担当机械的角色,对形成的某些生活习惯无法随意改变,比如午睡的小床不能随意换。
此外,兴趣狭隘,只对某一游戏片段感兴趣,反复不停观看。
2.语言障碍。
语言交流障碍是孤独症儿童最为显著的表现。
他们常以哭或尖叫表达他们的不适或者需要。
同时语言发育比较迟缓,甚至不发育。
他们往往不会主动与人交流,不会提问题。
当别人有意问他时,更多的时候也是毫无回应,或者只会重复你的话。
他们对人称代词经常弄错,搞不清“你”,“我”。
3.智力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60%-70%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20%-30%在正常范围,10%为智力超常。
大多数儿童记忆力较好,或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异常的特别爱好。
医学上对于孤独症的研究认为其成因极为复杂,可能取决于各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很难在独孤症儿童身上找出确切的原因。
因此,面对孤独症倾向儿童日益增多的社会现实,如何让患儿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密切配合、及早干预,防范于未然,这也成为了幼儿教育的一个聚焦点。
二、孤独症倾向幼儿的干预策略1.创设一个让幼儿感觉熟悉又有安全感的环境。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孩子愿意接纳并喜欢的环境,有助于孩子良好情绪的形成。
如果孩子在排斥的环境里,每天哭闹抗拒,更别提帮助他们康复训练和教育教学活动了。
2.教师平时细心观察,加倍关爱孤独症倾向幼儿。
相比一般健康的儿童,孤独症倾向儿童在幼儿园更需要教师的照顾和关爱。
在设计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孤独症倾向儿童的个体差异和特殊之处,因人而异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应在一日教学活动中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沟通。
阳阳是我们小班新来的小朋友,开学后几天我发现他喜欢一个人独处在角落,会讲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语,我走过去跟他交流让他坐在位置上,可是得不到回应,还是继续。
起初我以为是他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
在接下来的相处过程中,我发现他更多的异常表现:比如,很少跟其他孩子们交流,经常不能正常大小便,而且不告诉生活老师,爱在地上打滚,走路也异于其他孩子,经常踮起脚尖走路。
别的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他都表现出冷漠。
我开始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加上以往的经验,我怀疑阳阳很有可能是患上了孤独症。
经过一番思考我还是决定与阳阳的家长进行沟通,最终阳阳的妈妈带阳阳去正规的医院去检查,并确定为孤独症倾向。
自从阳阳确定为孤独症后,家长异常担心自己的孩子异于他人,更担心孩子在集体中能否正常学习和生活。
教师一方面安慰家长,一方面让他坚持相关的医学治疗。
接下来的日子,我对阳阳的关注要比之前更多,主动和阳阳多交流,尽量让他说一些长用的短句。
我将阳阳的座位安排在第一排,在集体教学中当他坐不住时,我就摸摸他的头,用眼神跟他交流,就算他的回应经常是飘忽的。
每天跟家长沟通交流孩子一天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让家长在家对其进行强化表扬。
小班学期结束时,阳阳已经不像以前一样到处乱跑乱走了。
进入中班后,阳阳的问题变得更加多了,有时会一个人大吼大叫,家长来接时,他会躺在地上不动。
于是我又开始跟家长沟通,毕竟我们小城市没有正规的针对孤独症的医疗机构,我建议家长要多花时间带孩子去正规医院进行干预治疗。
同时我发现阳阳对音乐比较敏感,于是我采用了音乐的干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小效果。
针对孤独症孩子的特点,幼儿园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交流沟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相互理解支持,一起帮助孩子进步。
3.孤独症幼儿的干预训练应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
干预训练方法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区域活动,通过渗透教育对孤独症儿童进行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训练。
(1)身体运动方面的训练。
可以再户外活动时利用跑步,蹦蹦床等进行大肌肉的训练。
手指操也可以培养儿童手指的灵活性,还可以利用串珠子等方法来锻炼手指的精细动作。
(2)平衡能力方面的训练。
可以利用袋鼠跳,儿童跳跃可以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的信息。
研究表明,大部分感觉统合器材的使用都可以对孤独症儿童的前庭起到刺激的作用。
(3)视听觉方面的训练。
可以结合游戏,比如抛球游戏:要求儿童认真听清楚老师的口令“把球传给下一个小朋友”、“继续向前跑”等,从而训练他们的注意力。
4.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孤独症倾向儿童至关重要。
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家庭是他们迈出人际交流的第一步,他们在情感交流上的缺失,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
此时家庭成员对孤独症儿童的照顾方式、细心程度都会对孤独症童儿的治疗有着重大的影响。
首先,创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在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一些有计划的康复训练。
重视家园联系,与老师配合一起制定自己孩子的教学与生活计划。
从简单的开始,细心耐心、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家长们对有孤独症的孩子往往特别的迁就溺爱。
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家长们需要努力提高和改善自我的教养方式。
既不能过份溺爱也不能要求严格。
明明是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但是他特别喜欢鱼。
在得知幼儿园正在教孩子认识颜色时,家长带他到水族馆,孩子看到游来游去的小鱼就会激发其好奇心。
这时,家长指着一条黑色的小鱼问:“这是什么颜色的?”当明明回答“黑色”时,家长买下了这条黑色的小鱼作为奖励。
同时为了强化巩固言语,接着看见白色的鱼,问:“这是什么颜色的鱼?”当明明答不上来时,家长提示“白色的鱼”。
明明这时模仿说“白色的鱼”,家长同样买下了这条鱼。
其次,教育的机会要符合儿童现有的水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更不能频繁的出现,还要符合孩子的兴趣爱好,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
案例中用孩子最感兴趣的鱼来教孩子认识颜色,是非常有效的。
在玩中教育,孩子更容易接受,当孩子回答正确时,要及时给予强化。
在训练初期,孩子往往不能达到家长的指标。
为了保持孩子学期学习的兴趣,并渐进达到目标,家张要不断奖励孩子的合理努力。
例如:在语言教育中孩子只要开口了,即便发错音也要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是一种逐渐引导的方法。
最后,孩子的家庭成员们教育要一致性,教育训练理念和方法要一致。
如果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长期以往,孩子会在不同的家长面前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训练效果相互抵触,很难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会严重影响家庭训练的成效。
所以,孩子在进行某一项训练以前,家庭成员要彼此协商,取得一致的意见,按统一态度去要求孩子。
5.充分利用家庭设施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
(1)即时用语言做旁白,学会随时随地地观察孩子的视觉感在哪里。
例如,程度较弱的孩子在家里没有目的性地乱跑,那么家长要跟随并观察孩子的眼睛看到哪里,再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告诉孩子物品的名称等。
(2)培养孩子解决在家庭环境中经常出现的简单问题。
例如,地脏了,拿扫把扫地;水洒在桌子上了,用抹布擦桌子;吃完了,用纸巾擦嘴等。
(3)根据家庭设施做相关的泛化训练。
例如,理解话中的含义,家庭设备的形状、颜色、大小、材质等,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理解情境意思、理解疑问句、理解相关字符等等。
若要孤独症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仅仅靠家庭和学校是不够的。
更需要社会这个大家庭的配合,加强向社区成员宣传孤独症的知识,让社区成员能客观地了解孤独症儿童,得到社会的关爱。
孤独症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严重程度和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会有所不同,但一般会长期存在。
这更加需要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关注和关爱,使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让他们在感受美好亲情的同时,慢慢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让他们在一日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中通过差异的教学方式来改善这些特殊的儿童。
让他们感受到和其他儿童一样对待的眼光。
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人的心灵之所以美丽广阔是因为它有包容。
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正确认识到孤独症儿童并给予平等对待,只有真正得到社会的接纳和理解,他们才能跟正常孩子一样,拥有色彩斑斓的童年和多姿多彩的生活。
参考文献[1]Eva Essa 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教师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
[2]杨会芹吴宝瑞刘晖孤独症儿童心理康复与生活训练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9。
[3]马伟娜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共情能力及情绪表情注意方式[J.心理学报,2014,4。
[4]刘昊刘立辉父母实施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