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知识直观的类型 • 三种直观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2、提高直观效果
灵活选用 实物直观 和模象直
观
加强词与 形象的配
合
如何提高知识直 观的效果?
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
力
运用感知规 律(强度律、 差异律、活 动律、组合
律)
学生充分 参与直观
过程
三、记忆与记忆力的培养
• (一)概念 •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差别感受性
差别阈限
区别出同种刺激 反比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
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人所处的环
境复杂多样。在
某(一三瞬间),知人觉不特性
可能对众多事物
进行感知,而总
是有选择地把某
一事物作为知觉
对象,与此同时 把其他事物作为
选择性
知觉背景,这就
是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在知觉过程 中,人用过去所 获得的有关知识 经验,对感知对 象进行加工理解, 并以概念的形式 标示出来。
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
•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二)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
•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与变化、
•
新异性
• 人自身的状态:兴趣和需要、情绪状态、健康状态
有意注意 • 一般与困难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有意后注意 • 既有一定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
• 4、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
复习时防止遗忘 的基本方法
敏捷性、持久性 准确性、准备性
(四)记忆中的一些特殊现象
晕轮 效应
社会 刻板
首因 效应
近因 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光晕效 应”、“月晕效应”,是指人们 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根据整 体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 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 象。最早由桑代克提出。(凯 利的实验)
•
地再认和再现。遗忘并非全是坏事。
• ②种类:暂时性遗忘 永久性遗忘
• 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的进程进行了系统
的研究。
•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3)遗忘的理论解释
•
3、再认与重现 • 这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
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 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 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 印象。
三、思维及其品质的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
•
是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
•
级形式。
• 2、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 (二)种类
分类依据
分类
根据思维的任务、性质、 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的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
感觉是知觉的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 (二)感觉特性及其变化规律
• 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 感觉阈限是用于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用刚 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
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
刚刚能察觉出
反比
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刚能引起感觉的 最小刺激量
预见功能
补充功能
代替功能
(三)种类
无意想象
有无目的性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性想象
幻想
如何 培养 学生 的想 象力
培养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 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 五、注意与教育
• (一)含义
•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
• (2)种类
根据事先有无明确目 的
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 意义联系和学习者是
否了解其内容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2、保持与遗忘
• (1)保持
• 保持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得到保留和巩 固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进一步编码和储存的过程。
• (2)遗忘及其规律
• ①概念:个体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
(三)注意的品质
根据新的任务, 主动的转换注
意对象
注意的 转移
注意的 广度
注意 品质
在单位时间内 注意到的对象
和数量
注意的 分配
长时间地保持在感 受某种事物或从事
某种活动上。
注意稳 定性
同时进行两种 或几种活动时, 把注意指向不
同对象。
相反品质:注意的分散
(四)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
(1)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 的影响; (2)在学生内部状态上下功 夫;
• (1)再认:个体对经历过的事物在重新出现是能够把它 识别出来,就是再认。
• (2)重现(回忆):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够在 头脑中重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
(三)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 1、增强记忆的目的性;
首要条件
• 2、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联想记忆法 口诀记忆法 列表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
• 3、根据遗忘规律,减少遗忘;
大家好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
•
认知能力就是指接受、加工、存储、应用信息的能力。
•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而
注意是伴随心理过程的始终的。
一、感知觉与教育
• (一)概念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
的反映。
•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
• (二)种类
分类依据
根据记忆特点的不同
根据编码方式和在头脑中 停留时间的长短
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有无意 识参与
种类
形象记忆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 (二)记忆过程
识记
保持
再认或回忆
1、识记
• (1)概念:识记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和记住客观事 物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开端。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语词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根据思维结论的过程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方式
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
(三)思维的品质及培养
敏捷性
批判性
灵活性
独创性
深刻性
四、想象和想象力的培养
• (一)概念 •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
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 • (二)功能
理解性
整体性
虽然事物有多 种属性,由不同 部分构成,但是 人们并不把知觉 对象感知为个别 的、孤立的几个 部分,而倾向于 把它们组合为一 个整体。
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发 生变化时,知觉 的印象仍然保持 相对不变,这就 是知觉的恒常性。 包括大小恒常、 形状恒常、亮度 恒常、颜色恒常 性。
(四)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直观教学
• 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1)明确目的、任务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