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行为心理的商业步行街景观人性化设计

基于行为心理的商业步行街景观人性化设计

第10卷第6期2012年12月福建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ofFuj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V01.10No.6Dec.2012doi:10.3969/j.issn.1672—4348.2012.06.006基于行为心理的商业步行街景观人性化设计林幼丹(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福州350118)摘要:基于行为心理学,分析了商业步行街“行走”、“休息”、“交谈”3种基本行为心理,并依照人的各种感官感受,论述了商业步行街人性化景观的设计原则、思路和方法。

认为商业步行街的外部空间设计,应以人的行为心理为出发点,兼顾地域文化特色,配合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人性化”购物环境,从而繁荣商贸经济,体现"-3代景观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空间设计;行为心理;感官感受;人性化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348(2012)06—0545—07Behaviourpsychology-basedhumanedesignofcommercialpedestrianstreetsLinYoudan(School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Fuj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Fuzhou350118,China)Abstract:Thebehaviouralpsychologyofpeoplegoingtothecommercialpedestrianstreetsisana—lysed.Theprinciples,ideasandmethodsofhumanelandscapedesignareelaboratedwithrelationtohumansenses.Theexternalspacedesignofcommercialpedestrianstreetsisdiscussed.Itissug—gestedthatthedesignofcommercialpedestrianstreetsshouldcombinethebehaviourpsychologyofpeopleandthegeographicalandculturalcharacteristicstoprovidefavourableshoppingenvironmentforpeopleandtoenhancetheprosperityofcommercialeconomy.Keywords:commercialpedestrianstreet;spacedesign;behavioural;psychology;perception;hu·manization引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南京路、武汉汉正街、宁波天一广场、王府井步行街等迅速兴起,随之在我国各大中小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建设蔚然成风,方兴未艾。

商业步行街是为了迎合人们的行为心理和消费习惯,逐步建立起的一种购物活动,与城市交通相分离,融购物、休闲、娱乐、街道景观展示和强调文化和地域性特色为一体的城市生活街道类型¨j。

基此,商业步行街应不同于其他城市街道,它首先是方便的购物环境,其次是提供市民休闲活动愉悦身心的文化场所。

而目前,我国设计师们更多关注的是商业步行街的功能分区、节点处理、路面铺砖拼接、灯光效果等商业性和艺术性较为凸显的景观,有的也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置了一些如座椅之类的休息设施,但是离真正“人性化”尚有很大的差距。

例如:交通秩序混乱、景观塑造不足或景观过剩、生态环境恶劣等等。

多数人对于盲目跟风、缺乏思考的建设表示不满意,感觉很多商业步行街环境仅是体现设计者的主观意愿,而缺少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

人性化的设计应是在设计过程当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常规状态、收稿日期:2012—09—13基金项目:福建工程学院青年基金项目(GY—G08112)作者简介:林幼丹(1974一),女(汉),福建福州人,高级工程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546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第10卷人的思维方式等,对人们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进行综合分析,并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体现对人的进行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

2J。

因此,人性化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鉴此,本文针对商业步行街人群的复杂性,根据商业步行街不同人群不同行为心理,紧扣“人性化”设计核心——“以人为本”,探索如何完善当今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1商业步行街景观人性化设计内涵人性化景观设计,即尊重人性需求,尊重人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动态设计理念。

它是针对不同行为的人群对环境景观的各种需要和感受,立足关注提升人的生活质量而进行的动态设计,其设计原则主要是从物理层次和心理层次上来体现人性关怀。

1.1物理层次物理层次上的人性化设计,包含2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满足商业步行街的功能需要,从根本上满足人的舒适性和行为特征需求;其二,从自然环境和地域环境上,对物质空间进行理性布局,达到增加场地的使用效率目的。

1.2心理层次心理层次上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依据人具有多元的感官,如耳朵、鼻子、舌头、眼睛、手足等,通过这些不同的感官产生听觉、嗅觉、味觉、视觉等各种感受,并随着这些不同的感受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以及对环境的评价。

尽管如此,人总体上都需要愉悦、轻松、欢快的氛围,抑或安静、温馨、怀旧的美感,而这些感受首要取决于人所处场所的整体感和安全感、领域感和归属感。

同时,商业步行街的人群除性别不同外,还存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差异,导致对同一环境产生不同的器官感受和服务需求。

因此,心理层次上的人性化设计应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使用需求,做到不同人群各得其所、各尽其欢,是商业步行街人性化景观设计原则的终极目标。

2商业步行街景观人性化设计思路2.1针对不同行为人群的行为心理JaderToga和ClaraCardia通过实验证明,一个人的心理因素能够影响空间感知、空间经验和空间说明旧J。

通俗地说,个体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性格、爱好存在差异,都会造成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景观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同时,人与环境又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产生的心理活动决定了行为的实施,从而影响环境的再塑造,也影响人对场所产生的情感和空间的包容性。

因此,设计者要把握在商业步行街各类人群对环境的需求,则需研究人的行为心理。

创造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环境,可以增加空间的魅力和使用率,就如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所提出的人类行为的著名公式:行为(behaviour)是由个人(person)与环境(environment)所组成的函数。

基此,人的行为心理学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首要的就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所创造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4|。

人作为商业步行街的主体,基于人性化设计核心——“以人为本”,其空间环境必然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着眼于各种类别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心理特征,依此创造出置身于商业步行街的各类人群身心愉悦和充满吸引力的场所。

在商业步行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最多的人就是购物者。

他们三五成群,或者以家庭为单位。

其中,女性上街购物大多是主动的,乐此不疲的,而陪逛的先生和小孩则不同:男性即使购物,往往也是直奔既定目标而去,一家家商店逛过去的购物者不多;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打发时间的场所,例如书店、网吧、咖啡馆、茶馆、阅览处等;而孩子们只有游乐设施和可参与的景观,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产生足够的等待大人们购物的耐性。

除此之外,是把步行街作为通道使用的过路者,以及管理人员,包括治安人员、环卫工人、观光游览车的乘务人员、拾荒者、衣衫褴褛的乞讨者、运输大宗货物的体力劳动者、街头卖艺者等,林林总总。

尽管上述各类人群以各种目的置身于商业步行街,但根据这些人群的行为特征,大致主要分为3种:行走、休息和交谈,并且每种行为也是根据时间空间动态变化的。

2.1.1“行走者”行为心理及对景观设计需求行走,是商业步行街上最多见的行为。

商业步行街上的人群大都会在行走中寻找目标,决定下一步行动。

也就是说,每一个步行者都在遵循运动力学自然法则的同时,根据行为需要逐步改第6期林幼丹:基于行为心理的商业步行街景观人性化设计547变行走方向。

行走方式有2种:有目的行走和无目的行走。

有目的行走的人由于目标明确,步行路线呈直接或小弧线变化,对其他人流形成干扰不会太大。

这些人沿建筑边缘前行,挨家挨户走过去,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前进的方向和路线。

无目的行走者,往往节奏缓慢地走走停停,这种不连贯的步行路线和方向,将随着吸引点的出现而不时改变,这类人行走路线为折线变化。

研究表明,人们为了更好地观看周围的风景,将近60%的人在无目的前行时,步行线路总体上呈曲线“短路”,即其运动的轨迹模式是振幅狭小(一般仅3m左右)的蛇行线‘5|。

据此,商业步行街“行走者”对人性化景观设计,依照行为心理分析,其需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景观区域性、景观方向感、景观可达性。

(1)景观区域性即行走区域集中化,与其他功能相分离,且道路宽度要不小于3m,才能同时满足折线和直线行走的需要。

同时,在不同功能区域,应该有区域界限的暗示,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不同行为,减少相互的干扰。

例如用铺砖的变化或者设置顶界面等来实现景观的区域性。

步行时,如果视觉环境和步行感受无变化会使人感到厌倦;而缺乏连续性的景观变化容易使人情绪慌乱。

这就要求商业步行街既要有整体感,又能体现空间个性。

(2)景观方向感行走最忌讳无序的空间组织。

景观(包括指示牌)中的视觉暗示,可以帮助人们在大范围环境中决定前进方向,尤其在复杂的空间,引导性的设计可以“规范”行走路线,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和障碍。

因此,景观设计要注重其等级(或序列),因为在有等级或序列的系统中,地标特征和视觉暗示可以引导步行者的决定和预期行为,例如节点之间的视觉联系(雕塑),以及景观要素的连续性与节奏感(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金带)。

(3)景观可达性可达性是指从一个目的地走到另一个目的地的相对轻松程度,包括纵向路径和横向路径。

影响可达性的因素,包括步行者的密度、障碍物的存在、步行路面的状况和天气情况,以及各类行为者的行为特征。

如图1所示,该步行街街道设计了一定的宽适度,所以,尽管路面上有跟随大人上街的小孩在嬉戏,但他们的行为并未影响他人行走的通畅。

图l孩子的游戏不影响步行街的通畅Fig.1Awalkingstreetonwhichsomechildrenareplayinggames2.1.2“休息者”行为心理及对景观设计需求在行进或劳作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都需要休息,比如等待朋友、逛街过程中暂时休憩、或停下观察拍照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