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面试教案【篇一:初中物理试讲教案《动能和势能》】初中物理试讲教案|《动能和势能》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
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和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
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
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
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
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节动能和势能【课题】动能和势能【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
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
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
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1),动能概念的建立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1)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
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建议学习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
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活动方案参考】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
【评价】1、材料全班共享。
2、写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报告。
3、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要列出学习过程清单。
查看更多教案,推荐您阅读: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篇二:2016四川教师资格证中学物理面试:焦耳定律教学设计】2016四川教师资格证中学物理面试:焦耳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焦耳定律公式并能运用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公式的推导变形,锻炼推导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能量之间的转化,体会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焦耳定律公式的物理意义的理解。
【难点】对焦耳定律公式的物理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问答、讨论、讲授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采用生活经验进行导入,在上课时老师出示几种电器(电饭锅、白炽灯、电风扇等发热的电器),让学生触摸电器,学生会感觉电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热,进而引到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
环节二:新课探究通过导入的现象,进而提出另一个问题,通过对比三种不电器的温度,可知电器产生的热量不同,那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同时老师进行适时地引导,最后猜想可能与时间、电流、电压、电阻有关演示实验:出示动画演示三个小实验:1.将两只瓶内装有不同电阻丝的烧瓶串联在一起(r 1r2),烧瓶中装有定量煤油,同时通以电流,先让学生猜想实验现象,然后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提醒同学观察煤油柱的上升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个实验现象的原因,找出两个瓶中的电阻丝的相同量及不同量,得出第一个实验结论:通过的电流和通电时间一样,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2.在上述实验装置中,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即改变电阻丝中电流的大小,引导学生观察煤油柱上升高度的变化,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的时间和电阻不变时,通过电路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3.用同一个电阻丝做实验,分别进行两次实验,分别通电不同时间,对比煤油柱上升高度,同样的找出相同量及不同量,得出第三个结论:通过电路的电流和电阻不变,通电时间越长,产生的热量越多。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和学生共同得出最后的实验总结:在电流、通电时间不变时,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在电阻、通电时间不变时,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在通电电流和电阻不变时,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进而归纳总结出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公式:q=i2rt环节三:巩固练习针对公式,进行适当的变形,由欧姆定律u=ir以及热功率p=w/t得出功率公式有两个,p=ui ,p=i2r让学生试着自己分析两个公式的异同,知道对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中两个公式什么时候是等效的,再又老师一起总结。
环节四:小结作业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焦耳定律的概念以及公式,以及热功率两种不同表达方式的区别和联系,同时留书后练习题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中公讲师【篇三:初中物理说课稿(面试第一必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______号考生向您问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融化和凝固。
我将围绕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角度进行本次说课。
该节选自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计划安排1课时。
本节学习是对温度一节的深入和具体化,又对下节汽化和液化的学习起到基础作用,所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说出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说出融化和凝固的概念以及热量变化,通过实验,能分析温度曲线,辨别晶体和非晶体,知道熔点和凝固点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归纳物理原理的能力,练习______方法的使用;情感态度和价值感:发挥课程教学的教育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合作精神;通过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学习中,温度曲线的分析和晶体非晶体的鉴别,是课程标准的重点要求,同时又是学生联系社会的理论基础,所以是本节重点内容。
受限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在理解分析温度曲线时,会有困难,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利条件是学生在小学自然中已经了解了物态形式和转化,之前已经具备了温度一节的知识基础,八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尊心,思维活跃;不利条件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比较好动,学习抗干扰能力差。
为使学生扬长避短,教法学法至为关键。
依据课程标准理念,结合学生特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实验法,并结合讲授法练习法,适当运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容量。
学法指导上给学生足够机会进行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指导并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