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一、单选题1.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叙述是A.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B.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C.世界上开始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2.贵州农村有些房顶上盖的不是瓦而是板岩,主要反映了该地区的A.气候环境B.地质环境C.水文环境D.土壤环境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A.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咸邑,三年成都。

”聚是村落,是乡村;邑,是居民点,有市之邑是城市的雏形;都,是早期的城市。

据上所述完成4~6题。

4.乡村和城市的联系是A.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B.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C.乡村的规模较小,城市的规模较大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5.最初的乡村聚落形成于A.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时期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时期C.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时期D.工业革命时期6.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③城市是由集村逐步演变而成的④最初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生产中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读图回答7~8题。

7.乔家大院建筑特色与设计理念对应正确的是A.院门向东——日落方向B.正房高大——尊卑有序C.屋檐倾斜——冬季防风D.高墙深院——遮挡阳光8.在乔家大院众多传统题材的木雕中出现了现代火车(如图),说明A.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B.传统文化容易被破坏C.铁路最早出现在山西省D.建造者的想象力丰富9.下图是我国两地区乡村民居景观图,造成两地民居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A.降水B.光照C.地形D.水源10.关于我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正确表述是①我国城市发展历史久远,城市化水平较高②我国古代城市的形态结构政治色彩浓厚③近代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内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城市与乡村相比,最基本的特征是A.密集B.以非农业活动为主C.高效率和高效益D.多功能二、综合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溇港圩田系统(溇、港指小河,圩即堤)是古代太湖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拕土为溇,垒土成圩”“旱则溉之,水则泄焉”。

历史上太湖流域溇港众多。

下图示意太湖流域某溇港圩田系统。

(1)简述古代太湖人民改良滩涂淤泥的具体做法。

(2)分析圩田上的村舍多临溇港而建的原因。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3世纪以前,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茂盛,土地肥美,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但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文献中销声匿迹了。

如今,人们看到距塔里木河河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默静卧,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

材料二在新疆塔里木河沿岸,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胡杨林带。

千百年来,胡杨林和塔里木河相依相偎,形成一条绿色长廊,紧紧锁住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急于扩张的沙舌。

长期以来,人们堵坝扒堤,引水漫灌,砍伐了大片胡杨林,发展了农牧业生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近20年来,流动沙丘步步逼近,蚕食着绿色走廊,大风、沙尘暴天气经常席卷全疆,上千农牧民举家迁徙,沦为“生态难民”。

(1)楼兰为什么会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2)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3)该地区的胡杨林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什么作用?14.阅读下列材料分析问题材料一:该图是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及某地局部放大后等高线图。

图中A、B、C、D为该地拟建窑洞处。

材料二:为治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位水土保持学家在某山坡地设立六个位置相邻的小试验场,以模拟降水的方式,观测土壤流失量与地表覆盖状况的关联性。

此六个试验场的坡度、坡长相近,底岩均为透水性甚差的岩层。

下表是这六个试验场的土壤质地与某次降水后土壤流失量的资料。

(1)在A、B、C、D四处中最适合建窑洞的是_______。

试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判断六个试验场中植被覆盖率最好的是哪个?说明判断理由。

参考答案1.B【解析】【详解】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后人类才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A错误;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落后,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B正确;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分离,以农业为主要生计的氏族定居下来,出现了真正的乡村,C错误;先有乡村后有城市,D错误。

故选B。

2.B【解析】【详解】贵州农村的经济落后,建房一般是用能最容易弄到的材料,板岩是具有板状构造,板岩石材优于一般的人工覆盖材料,防潮,抗风,具有保温性。

板岩屋顶可以持续数百年。

贵州是喀斯特地貌,地表岩石裸露,分布有大量优质板岩,农民可以就地取材建设房屋,B正确,ACD 错误。

故选B。

3.A【解析】【详解】A. 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A正确;B. 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条带状,B错误;C. 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呈团状,C错误;D. 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点状形态,D错误故选A。

4.D5.A6.A【解析】4.ABC是乡村与城市的区别,注意题目要求为“乡村与城市的联系”,一般来说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人类才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聚落逐渐稳定下来,规模和范围也逐渐扩大。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①对。

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②对。

集市可以发展演变为城市,但并非城市都是由集市演变而来,③错。

最初的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交换中心,④错。

①②正确,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B8.A【解析】7.院门向东,应是朝向日出方向,A项错误。

正房高大,显示尊卑有序,B项正确。

屋檐倾斜是为了雨季排水,C项错误。

高墙深院,冬季可以防风,D项错误。

故选B。

8.在传统题材的木雕中出现了现代火车,说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A项正确,B、C、D项无法体现。

故选A。

9.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以及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我国民居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分析,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详解】由图可知看出,左图河网密集,交通运输水运占比大,右图无河流,推测降水是两地民居差异最主要的因素,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10.D【解析】我国城市发展历史久远,但总体水平较低;我国古代城市受政治环境影响大,地域发展不平衡,同时空间上沿重要的交通线分布,形态结构上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内的城市半殖民地色彩浓厚;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推动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

故②③④说法正确,①错误,D项正确。

11.A【解析】与乡村聚落相比,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密集,A项正确。

12.(1)开挖滩涂淤泥为小河,形成溇港;挖出的淤泥垒土成堤,圩堤地势较高利于土壤排水。

(2)太湖周边地势低平,溇港密布,沿溇港居住,利于行船,方便居民出行;临溇港而居,取水方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农业自然条件的改造及南方聚落的分布特点、原因等知识点。

【详解】(1)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透水的挡墙,中间的软流质泥土被挖到挡墙外面,泥土中的水,透过竹木围篱的缝隙渗入河道,形成了河流。

利用这种技术,在太湖的滩涂上开挖溇港,水和土分离,新的陆地开始出现。

与此同时,一条条连接溇港的横塘陆续开挖。

陆地被分割成棋盘一样的形状。

挖出的泥土堆在土地四周,形成犹如城墙般的堤坝,人们把它唤作“圩”。

具体做法是开挖滩涂淤泥为小河,形成溇港;挖出的淤泥垒土成堤,圩堤地势较高利于土壤排水。

(2)分析此题要从南方河网密集、邻水居住便于水运、取水的方面回答。

太湖周边地势低平,溇港密布,沿溇港居住,利于行船,方便居民出行,便于充分利用优越的水运;临溇港而居,取水方便。

【点睛】溇港圩田系统不断成熟完善,先民在与洪涝、干旱的较量中,逐渐将太湖沿岸的滩涂改造成了“三十六溇,七十二港”,使太湖周边成为生态良好、宜居乐活之地,各溇港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着富裕、安康、文明的生活。

13.(1)塔里木河给楼兰地区带来丰富的水源,大片胡杨林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发展了绿洲农业,使之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2)自然原因:南疆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温带荒漠分布广,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人类活动原因:长期以来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引水漫灌,使塔里木河流量锐减,造成大片胡杨林枯死;人们还砍伐胡杨林,毁林开荒,使森林资源衰竭,淡水资源匮乏,沙漠不断扩张,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古城的消失。

(3)胡杨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在该地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等环境功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森林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等,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详解】(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的楼兰及周边分布有众多河湖,水源丰富;“胡杨林茂盛,土地肥美”说明胡杨林对当时的楼兰起到了很好的环境保护作用,肥沃的土地,对其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楼兰成为了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2)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应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主要分析楼兰所处的地理位置,内陆地区一般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主要分析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不合理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3)胡杨林的作用主要分析胡杨的特征,即耐寒耐盐碱,生命力顽强,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抵御风沙入侵等。

【点睛】有关森林的作用,可参考热带雨林的作用来分析问题,主要是能做到对已学知识的活学活用。

14.(1)D D位于阳坡,光照条件好;且位于山脊分水岭,较干燥,不易渗水;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2)④地。

从土壤质地看,④地砂粒比重最高,黏粒比重最小,水土保持功能最差,但它的土壤流失量却较少。

【解析】【分析】本题以陕西及其周边区域为材料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植被与土壤流失的相关性,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窑洞建设主要考虑光照、地形等因素。

D位于阳坡,光照条件好;且位于山脊分水岭,较干燥,不易渗水;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A位于阴坡,B处在黄土峁的顶部,C处在山谷中,均不利于建窑洞。

(2)根据各类土壤的质地和水土流失总量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