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对本病较少专题讨论。张 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互说》把风、痹、厥与 痿作了鉴别。强调“痿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 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 皮毛虚弱,急而薄著,则生痿蹩”O其临床表现为“四末 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 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以邪毒、 湿热为主,多属实证;内伤则以脾胃虚弱、肝肾亏损 等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为 本虚标实之候。病机关键为内脏虚损,精血津液亏耗, 肌肉筋脉失养。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肝、肾、肺、胃 关系最密切,病久可累及五脏。
【辨病思路】
西医学的多发性肌炎、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神经 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 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节内容进行 辨治。
《内经》对痿证的记载颇详,阐明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 证分类及治疗原则。《素问痿论》指出了本病的主要病机 为“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 肢体痿软。还将痿证分为皮、脉、筋、肉、骨五痿,以示 病情的浅深轻重以及与五脏的关系。在发病原因上,《素 问痿论》指出了“热伤五脏”、“思想无穷”、“焦虑太 过”、“有渐于湿”及远行劳倦、房劳过度等。
第二十三节 痿证
内容
【病因病机】 【辨病思路】 【辨证论治】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 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 主病》日:“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临床 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蹩”。“痿”是指 肢体痿弱不用,“蹩”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 之意。
《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指出:“因于湿,首如裹,湿 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 痿。”认为湿热也是痿证成因之一。在治疗上,《素 问痿论》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其理 论依据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 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任、督、带脉皆络于阳明,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肾虚,或久病损肾,或房劳过度, 精损难复,或因劳役太过伤肾,或因情志失调,五志 之火耗灼阴精,均可致肝肾亏损,精血虚耗,筋脉肌 肉失养,发为痿证。
5.痰瘀阻络,筋脉失养
外伤跌仆,瘀血阻络;或久病入络,湿聚成痰,痰瘀 互结;或脾虚不运,痰湿内生,壅塞经络,血行不畅, 痰瘀互结,均致经络气血阻滞,肢体筋脉失于濡养而 成痿证。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
外感湿热之邪;或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 浸淫经脉,郁久化热;或过食肥甘辛辣,或嗜酒无度, 损伤脾胃,湿热内生,湿热浸淫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久则筋脉肌肉失却濡养而弛纵不收而成痿证。
3.脾胃亏虚,精微不输
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成虚,中气受损,脾胃运化失 常,气血津液生化乏源,无以濡养五脏、四肢、筋脉、 肌肉,发为痿证。
朱丹溪承张子和之说,力纠“风痿混同”之弊,在治 疗方面主张“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 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 的治疗原则,在具体辨证方面又有湿热、湿痰、气虚、 瘀血之别,对后世影响颇深。
《景岳全书痿证》又指出痿证非尽为火证,认为: “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 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 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 疗,庶得治痿之全。”
【病因病机】
导致肢体痿软的原因十分繁杂,内伤情志、外 感湿热、劳倦色欲、药毒所伤、先天不足致五 脏精气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则肌肉筋 脉失养,产生痿证。
1.脏腑内热,外感邪毒
素体阴虚阳盛,或脏腑内有蕴热,外感热毒之邪,上 犯于肺,耗灼肺津,肺热叶焦。
1.多发性肌炎
以四肢近端肌肉肌痛、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 多累及四肢近端及颈部肌群,还常累及多种脏器及伴 发肿瘤。血清肌酶升高,肌电图、肌活检皆有特征性 改变。
2.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炎
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 腹泻等,1~2周后四肢呈不同程度对称性下运动神经 元性瘫痪,并常由双下肢开始,呈上升性累及双上肢。 脑脊液在发病后1~2周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痿证的病因病机虽有不同,但常可相互转化。如外感邪毒, 湿热浸淫,常可耗灼肝肾阴精,导致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肾水下亏,水不制火,又可上灼肺金,使津液输布失常; 脾虚与湿热更是互为因果;此外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不足, 气虚血行无力而成瘀;脾虚生湿,痰湿与瘀血互结,可成 痰瘀阻络之证;肝肾阴虚,脉道滞涩而成瘀,虚热炼液而 成痰,亦可致痰瘀互结而阻络,致使病程缠绵难愈。
3.重症肌无力
人体任何部位的随意肌都可以受到乙酰胆碱抗体的侵 犯而出现肌无力和易疲劳现象,以晨轻暮重、休息轻 活动重为突出表现。电生理检查具有诊断价值。
4.运动神经元病
多隐袭起病,为缓慢进展的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肌肉萎缩和肌束震颤,有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多 无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在下运动神经元病损区,呈 现神经源性肌萎缩的肌电图表现。
《临证指南医案痿》邹滋九总括前论明确指出本病为 “肝肾肺胃四经之病”,说明四脏气血津精不足是造 成痿证的直接因素。可见痿证是以脏气内伤引起肢体 失养,痿软无力,不能随意任用的一种疾病。
痿证须与痹证作鉴别,因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 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之瘦削 枯痿者。但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 其病因病机有异,治法也各不相同,二者不能混淆。
5.肌营养不良
本病为缓慢进展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不同程度的运 动障碍,为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性疾病。血清肌酶 明显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
【辨证论治】
痿证辨证,重在辨脏腑病位,审标本虚实。痿 证初起症见发热,咳嗽,咽痛,或在热病之后 出现肢体软弱不用者,病位多在肺;凡见四肢 痿软,食少便溏,面浮,下肢微肿,纳呆腹胀, 病位多在脾胃;凡以下肢痿软无力明显,甚则 不能站立,腰脊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 月经不调,咽干目眩,病位多在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