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本课后答案(上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序言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二者统一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一章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实践的?答: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 000美元到3 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一、现实性是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现实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它是过去“现实”发展的结果,又是引起将来的“现实”的原因。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是辩证的。
(1)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
可能性是潜在的、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现实性也不同于可能性,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2) 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现实性离不开可能性,它是实现了的可能性,没有可能性的东西是不会变为现实性的;而可能性则是尚未展开、没有实现的现实性。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在现实性中产生出可能性,而可能性又不断变为现实性的转化过程。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立,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发挥的必要。
(2)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3) 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条件,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好的可能性。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之中,要把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条件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
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面临着两种可能、两种前途和命运。
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人均GDP 进入1000-3000 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
这必然要影响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要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
一、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的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本质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一个网结,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强调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来观察和处理发展中的问题,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的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
二、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上述观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等原理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
(原理略)2、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上述观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原理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
(原理略)3、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4、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三点:……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二章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1882年6月8日《自然界》,拉伯克),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