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景山简介石景山石景山区位于北京市西山风景区南麓和永定河冲积扇上,总面积84.32平方公里,距天安门16公里,是北京市新市区。
石景山因“燕都第一仙山——石经山”而得名,自古就是京西历史文化重镇。
区域内山地面积占23%,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7.09%。
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73.89平方米,居北京市城区首位,是北京市城区中山林资源最丰富、绿化覆盖率最高、人均拥有公共绿地最多的地区。
是一个生态良好、宜居宜商的首都新城区。
距市中心仅14公里,是外城四区中距市中心最近的城区,利于吸纳人气,尤其为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商务服务、高新科技、旅游会展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石景山区是海淀、丰台、门头沟三区的重要连接点,是京西板块空间关键的支撑点,是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轴一带”的结合点,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该区域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3.4°C,年平均降水量在680毫米左右。
名称来历顾名思义,之所以定名为石景山区,就是因为京都“第一仙山”——石景山位于该区域。
石景山区位于北京市西山风景区南麓和永定河冲积扇上,地势北高南低,略有起伏。
石景山,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中西部,永定河的东岸,海拔183米。
在历史上曾有人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特点历史上描述为:“东临帝阙,西濒浑河”。
其实“帝阙”即为紫禁城,“浑河”即为永定河(古称桑干河、卢沟河)。
石景山在历史上又被称为石井山、石径山、石经山、湿经山。
石景山历史悠久,该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公元前311年。
战国时期,燕昭王建碣石宫(位置在今衙门口村北)招贤纳士,乐毅等各国贤才相继投奔,辅佐昭王复兴大业。
石景山之名被人们叫响应该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据石景山上1615年的《重修天主宫碑记》记载:“惟山雄峙一方,高接云汉,钟灵秀之气,郁造物之英,真为燕都之第一仙山也。
”因此,可以说石景山之名闻达四方应自此起。
后来冠以区名也就理所当然了。
因毗邻京城,景色秀丽,距天安门仅仅16公里,而且永定河的水势关系到京津的安全,明清两代有正德、万历、康熙、雍正四帝登临石景山,眺望永定河,并留下众多诗篇。
清人王士祯(《登石景山浮屠》)、桂本諴(《石景山》)、方汝霖(《和<石景山>》)和民国的田数藩(《登石景山塔》)曾登石景山并留下动人的诗篇。
历代兴建保留了众多文化古迹,明清时期曾经鼎盛一时。
山上建有金阁寺、碧霞元君庙、天空寺等寺庙,并有金阁寺塔、石经台、普安洞、普观洞、孔雀洞、还源洞等古迹。
自有史以来至民国,石景山地区曾经隶属于战国时期蓟国、燕国、唐朝河北道广平县、民国时期北平特别市郊第五区等,但一直没有独立建置。
1948年底北平市军管会将石景山地区划为北平市第27区,这是石景山区独立建置之始。
1949年1月区人民政府成立。
1952年改称石景山区。
京西石景山距京师不过三十几里也。
旧称石经山,亦或曰湿经山。
区治得名盖源于此。
石景山风光妙哉,北依天泰、南傍卢水。
八宝山、玉泉居东、石景山处西。
其北有天泰山在焉。
其山,冬则苍,春则碧,夏多花,秋则多红叶也。
山多树,树多松柏,疏密罗植,苍岩傲睨,偃仰离奇各有态。
云际双峰,崭然秀至。
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飘至。
凹凸之间,名苑佳林,林林总总存有八九处焉。
八大处居北、有唐和尚静宛等人游。
幽山之内多藏海法,宝刹之中常隐灵秀。
灵光寺自汉以来,辽代以降,供奉释迦牟尼佛舍利在此,声名远振。
清人龚自珍尝游翠微山,至龙泉寺、见古松感而叹之:“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
”谓其肃,古之直,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永定河居南,自西迤南永定河蜿蜒而过。
永定河自西来,汹涌磅礴出西山经三家店至衙门口,“之”(折)而往南,至京师而不敢犯,赖有石景山在焉。
天宇澄清,平烟幂野,石景山明清古街扼京西(煤)之要道。
据此,进可俯瞰京师天华,退可归山林隐逸。
此地可王公归之、皇帝幸之。
赖京西有宝气,石景山有古藏经洞耶?自日寇垂涎中华,京西煤铁得重,始建钢厂。
人口日繁,渐成成重镇。
解放后得大发展,为新中国作出了贡献。
京师亦为此付出代价:北京西山为之不绿,石景山天为之不蓝。
谚曰:“到了石景山,别穿白衬衫”,盖有钢厂在焉。
近年官民呼吁,上下促之。
污元213年),幽州并人冀州。
地属冀州广阳郡蓟县地;不久,幽州复置。
石景山地区属幽州广阳郡蓟县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实行州一郡一县三级制度,前后虽有幽州燕郡、燕国等称谓变化,石景山地区始终为蓟县辖地。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取代北周,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实行州一县二级制度,石景山地区属幽州蓟县地。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幽州置“涿郡”。
地属涿郡蓟县地。
唐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废涿郡,复置幽州。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唐朝全国为十道。
石景山地区属河北道幽州地。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增划为十五道,开始形成道一州一县三级政区。
地属河北道幽州蓟县地。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幽州改称“范阳郡”,析蓟县置广平、广宁二县。
地属河北道范阳郡广平县地。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撤广平、广宁复并蓟县。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于蓟县西置广平县。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范阳郡为幽州。
石景山地区属河北道幽州广平县地。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改幽州为“范阳府”,地属范阳府广平县地。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设幽都县。
地属范阳府幽都县地。
唐末,广平县废,后在幽州(唐代称蓟城为幽州)城西设玉河县。
石景山地区属范阳府幽都县、玉河县地。
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石敬瑭为报答契丹援立之助,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石景山地区属幽都县、玉河县地。
契丹天显十一年(公元936年)末,契丹进占幽云十六州。
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十一月,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设南京道,同时改国号为“辽”。
辽实行道一府一州一县四级政区,南京道下辖幽都府。
石景山地区属南京道幽都府幽都县、玉河县地。
开泰元年(公元1012年),幽都府改称“析津府”,幽都县改称“宛平县”。
地属南京道析津府宛平县、玉河县地。
金天辅六年(1122年)底,金攻占南京。
翌年,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三月,北宋接管,改燕京为“燕山府”,析津府改为“燕山府路”。
石景山地区属燕山府燕山府路宛平县、玉河县地。
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年底,金国夺占宋燕山府,恢复燕京和析津府,并置燕京路。
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废玉河县,辖地并人宛平县。
石景山地区属燕京路析津府宛平县地。
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四月,海陵王下诏迁都燕京。
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三月,改燕京为“中都”,析津府改为“永安府”(翌年又改为“大兴府”),燕京路改称“中都路”。
石景山地区属中都路大兴府宛平县地。
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蒙古军攻占金中都,将中都改称燕京,中都路改称燕京路。
石景山地区属燕京路大兴府宛平县地。
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八月,改燕京为中都,燕京路改称中都路。
地属中都路大兴府宛平县地。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改国号为“元”。
翌年二月,改中都为“大都”,中都路改称“大都路”。
石景山地区属大都路大兴府宛平县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占大都城,将大都路改为“北平府”,十月,北平府隶山东行省。
翌年三月,设北平行省,北平府隶北平行省。
石景山地区属北平行省北平府宛平县地。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改北平为“北京”。
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地属顺天府宛平县地。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清军攻占北京。
石景山地区属顺天府宛平县地。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在顺天府辖域内设东、南、西、北四路厅。
石景山地区属西路厅宛平县地。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溥仪“逊位”。
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4月2日,临时参议院决定以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
石景山地区属顺天府宛平县地。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10月5日,顺天府改称“京兆地方”,地属京兆地方宛平县。
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京师警察厅在近郊设东、南、西、北郊四个警区,石景山地区归西郊警署管理。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当时,北洋政府仍设在北京,统治北方地区。
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6日,北伐军进占北京。
6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直隶省改名“河北省”,将原京兆地区各县并人河北省;北京改名为“北平”,设北平特别市。
10月30日,行政院确定北平特别市区域,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北平特别市西郊区,南部属河北省宛平县地。
12月19日,北平市政府设立市辖区,将全市分为15个区。
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8月,十三区(西郊区)正式成立。
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北平特别市十三区、南部属河北省宛平县地。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
12月14日,日军扶植的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
翌年4月17日改北平为北京。
1938年7月,伪河北省公署划全省为4个“道”,宛平县分属“津海道”;1940年6月改为8个道,宛平县分属“燕京道”。
1940年3月30日,汪伪“国民政府”成立,临时政府改组为“华北政务委员会”。
9月,伪“公署”废除以数字命名的市辖区为内、外城郊排序,4个郊区改称东郊、南郊、西郊、北郊。
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北京市西郊区、南部属河北省燕京道宛平县地。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各级伪政权垮台,北京恢复北平名称。
12月6日,北平市政府恢复以数字命名市辖区,共16个区,西郊区定名为“十五区”。
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北平市十五区、南部属河北省宛平县。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北平市警察局将4个郊区分局调整为8个,称郊一至郊八分局。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北平市政府将十三至十六4个区调整为8个区,称十三至二十区,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十七区;当时,郊区各区按警察分局的顺序习称为郊一至郊八区。
故石景山地区北部属北平市郊五区、南部属河北省宛平县。
1948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将石景山地区划为北平市;二十七区,为石景山区独立建置之始。
1949年1月下旬,北平市第二十七区人民政府成立,区政府设在北辛安大街。
5月,市政府批准,田村、模式口、高井、五里坨、三家店等地划归二十七区管辖,辖区面积由31.25平方公里增加到99平方公里。
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自8月1日起,第十九区改称第十五区,辖域不变。
1952年8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将第十五区所辖三家店、东杨坨、五里坨、黑石头等村划归京西矿区管辖,第十五区改称石景山区。
区政府设在北辛安和平街3号。
辖区面积61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