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地理知识点及问答题第一章1.两极:地轴穿过的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
对着北极星方向的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点是地球的南极。
(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点,(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点。
赤道:地球仪上与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其长度约为(4万)千米。
地球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经纬度的字母表示形式:西经W,东经E,北纬N,南纬S。
4.(20W和160E)两条经线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以(赤道)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5.五带划分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
地球上有哪五带?答: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23.5度)和北极圈66.5度之间)、北寒带(北极圈以北)、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南寒带(南极圈以南)。
五带划分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
5..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6.地图上的方向如何判读:(1)一般表示方向。
一般的地图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表示方向。
(2)指向标表示方向。
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箭头通常指向北方。
(3)经纬网表示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7.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有三种表示形式:(1)线段式;(2)数字式;(3)文字式。
(比例尺越大,表示内容越详尽,范围越小。
)9.按内容分:地图可分为普通地图(如地形图、行政区划图等)和专题地图(如人口分布图、气候类型图、资源分布图等)。
10.地图新成员:遥感影像地图和电子地图等11.(1) 海拔是指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
(2)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它们的计量单位都是米。
12.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高、度和起伏大,海拔500米以上)、高原(外围陡内部和缓,海拔500米以上)、丘陵(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的高地,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13.. [▲表山峰(顶);等高线重合表断崖;山脊与山谷的判读:指低的是山脊,指高的是山凹(山谷);鞍部指相邻两座山峰之间的连接部位;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
] 1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绿色表示低平原;黄、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颜色越深则越高);白色表示雪山冰川;蓝色表示海洋。
第二章15.我国地理位置?答:(1)从半球位置看,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度大,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16.我国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三)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东西最大距离约5000千米,差4个多小时;南北最大距离约5500千米;陆上边界长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内海:渤海、琼州海峡;东部临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7.我国陆上邻国:14个;海上邻国: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18.我国三级行政区域:省、县、乡。
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18. 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需记住。
其中有双简称的有5个: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临两个海的有:辽宁、山东、上海、福建;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人口最多的省:河南省(2002年)19.2010年10月底,我国总人口达13.71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
中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人口众多会出现哪些问题?答:如:交通拥挤、就业压力增大、住房条件差、生活垃圾成堆等。
21.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2.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
23.什么叫人口密度?它怎样表示?答: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叫做人口密度。
表示为:人口密度=面积/ 人口总数(人/千米2 )。
24.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什么?答:不均匀,东多西少。
(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尤其沿海地区大部分在100人/平方千米以上;西部人口密度小,多数地区在50人/平方千米以下。
)【人口地理界线:黑河(黑龙江)━━腾冲(云南)】25.我国共有民族56个,其中少数民族55个。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16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塔塔尔族。
(约3000人)。
少数民族人口超过400万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彝、蒙古、藏九个民族。
26.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什么?答:最大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我国民族主要分布地区:汉族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27.我国部分少数民族节日: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泼水节(傣族、)、火把节(彝族)、雪顿节(藏族)、古尔邦节(乌兹别克族)、开斋节(回族、维吾尔族、)28.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答: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加强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
第三章29.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多山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2)山区面积广大,占2/3。
.山区:是山地、丘陵、高原的统称。
30.我国地势的优越性是什么?答:(1)西高东低的地势,非常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带来丰沛的降水,(2)西高东低的地势,河流东流,沟通了沿海与内陆的水上交通,有利于经济交流(3)当河流从一级阶梯流向另一级阶梯时,落差增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31.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脉等。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32.我国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最高,雪山连绵,称“世界屋脊”;云贵高原:崎岖不平;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广阔坦荡。
四大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第一阶梯);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第二阶梯)。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面积最大、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第三阶梯)33.一般来说,在一天当中,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34.我国冬季、夏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各有什么特点?答:冬季我国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是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35.我国五个温度带划分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我国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特殊的青藏高原高寒区温度带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热带一年三熟水稻,热带经济作物亚热带一年两至三熟水稻,冬小麦,亚热带经济作物暖温带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温带水果中温带一年一熟春小麦,亚麻,大豆,甜菜寒温带一年一熟春小麦,马铃薯青藏高原高寒区部分地区一年一熟青稞间分配规律:不均,降水集中在夏季。
[800毫米等降水量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一线。
]38.根据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对比关系,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区:湿润区800mm以上、半湿润区400~800mm、半干旱区200~400mm、干旱区200mm以下。
39.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40.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团。
(云团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一般是阴雨区。
)41.天气预报符号:42.我国的气候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43.在我国,把夏季风能到达的区域称为季风区。
把夏季风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和400mm等降水量线相吻合)44.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特点:温暖、湿润;冬季风来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风向:东北风、西北风;特点:寒冷、干燥。
45.季风气候突出特点:雨热同期。
它带来的灾害天气:洪涝、干旱、寒潮等。
46.最长的内陆河是塔里木河,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我国外流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是京杭运河(全长1800千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过四省二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47.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干流自西向东流经9个省区,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内蒙古的河口和河南省旧孟津是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处。
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平原是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黄河下游形成了“地上河”。
48.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称为“中国的忧患”;黄河的危害:决堤改造;治理黄河的措施:(1)建坝淤地,建梯田,植树造林,做好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治黄的关键措施)(2)下游加固黄河大堤49.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干流流经11个省区,在崇明岛注入东海。
干流全长6300余千米,我国第一长河。
(世界第三),湖北宜昌和江西湖口是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重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
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内河航道,被称为我国的“黄金水道”。
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1/2,【黄河、长江都流经的省区有:青海、四川。
】50.长江洪灾的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
答:(1)人为原因:长期以来,长江中上游山区滥伐林木,增加了长江的含沙量。
(2)自然原因:长江中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易造成泥沙淤积,排水不畅。
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的降水量大,一遇暴雨,洪水难以排泄,往往泛滥成灾。
51.治理措施:(1)上游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2)中下游退田还湖,加高加固堤防。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4)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