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述我国糖尿病的现状
姓名:范荣学号:2010512412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如糖尿病家族史、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大量饮酒、精神紧张等.主要分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同卵双胞胎糖尿病一致率达57%,如果包括亚临床胰岛素分泌障碍,轻微高血糖,则几乎达100%,异卵双胎糖尿病一致率为17%。
父母为2型糖尿病者,子女中50%有糖尿病,12%有耐糖量降低。
遗传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1型糖尿病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
常见的感染原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pstein-Barr病毒等,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会导致糖尿病,平时应注意适当限制能量摄入、避免肥胖、促进体重正常和鼓励进行较多的体力活动等。
糖尿病还伴随着一系列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严重的可使患者丧失劳动力,甚至引起死亡。
这些并发症中有的可以避免、有的可以治好、有的可以改善、有的发展相当缓慢。
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与否,直接或间接地与糖尿病控制好坏有关。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临床特征为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等,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很多糖尿病患者并无任何症状,不少患者一发现有糖尿病就已经有了糖尿病并发症。
而且糖尿病目前还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尚无根治办法。
所以预防治疗糖尿病是一个很关键的事情。
要预防糖尿病,首先要明白它的发病机理。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型糖尿病的自然发病过程分为如下几期:
第一期遗传易感性:与HLA某些位点有关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
第二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胰岛B细胞损伤;
第三期免疫学异常:循环中可出现多种针对B细胞的自身抗体,胰岛素分泌功能尚维持正常;
第四期胰岛B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功能渐降低,血糖升高,以致出现糖尿病;
第五期临床糖尿病:胰岛B细胞残存量小于10%,显著高血糖伴临床症状;
第六期临床糖尿病历经数年或多年后,B细胞完全破坏,胰岛素水平极低,失去对刺激的反应,许多患者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遗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知道了这些之后,我们就能做好糖尿病的预防工作了。
糖尿病的防预分为几级。
一级预防是指针对糖尿病易感个体或整个人群进行的非选择预防,主要指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防止或降低糖尿病发生的一切活动。
该项预防措施的实施一般需要国家、政府及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一项国策,发动广大医务保健人员和利用大众媒介广泛彻底地进行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有关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级预防以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40岁以上肥胖或超重及妊娠糖尿病等)为普查对象,对早期发现的隐性2型糖尿病及糖代谢紊乱的[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或(IGT IFG)]人群及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和管理,防止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现在糖尿病的治疗只要有中药和西药,有些还需要手术。
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包括: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保障(儿童患者)正常生长发育,维护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预防各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和伴随症的发生,延长寿命,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
在获得上述目的的同时,不应过多限制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治疗的原则为:持之以恒、综合管理。
糖尿病的治疗不仅包括高血糖的控制,尚需同时针对一些合并症(如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等)和各种并发症等采取综合治疗。
糖尿病高血糖的治疗一般包括合理运用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自我监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使糖代谢控制正常或接近正常。
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HbA1c<7.0%或6.5%;血糖控制较好: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2h血糖8~10mmol/L,HbA1c<9.0%;超过上述值为血糖控制差。
虽然糖尿病现在还不能根治的疾病,但是运用好现在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如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所以,要消除社会对糖尿病人的歧视,加大糖尿病的预防宣传,让人们了解糖尿病,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我们要加大宣传教育,由于约有半数以上的早期患者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不能及时确诊和得到防治,不少患者一发现有糖尿病就已经有了糖尿病并发症。
积极开展糖尿病预防,让全民了解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提高群众的自觉防治意识,及时控制发病因素,可大大降低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
因而要大力开展糖尿病宣传教育,让已确诊的患者了解糖尿病并逐渐熟悉饮食,运动,用药和尿糖、血糖监测等基本措施的综合治疗原则,配合医务人员提高控制质量;让>50岁的对象,尤其是前述高危对象,每年做一次餐后2小时的血糖筛选检查,使无症状的患者尽多尽早得到确诊和防治。
教育内容中尚需包括长期坚持饮食治疗的重要意义,尿糖和血糖仪检测方法,必须注意胰岛素治疗者,还应学会无菌注射法,低血糖反应及初步处理等。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除与高血糖有关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过少参加体力活动、饮食结构、遗传等。
在这些因素中,有的完全可以控制,有的可以部分控制,有的则不能控制。
控制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饮食治疗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适当节制饮食可减轻β细胞负担,对于年长、体胖而无症状或少症状的轻型病例,尤其是血浆胰岛素空腹时及餐后不低者,往往为治疗本病的主要疗法。
对于重症或幼年型(Ⅰ型)、或脆性型病者,除药物治疗外,更宜严格控制饮食。
另外参加适当的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可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负担,为本病有效疗法之一。
尤宜鼓励运动与适当体力劳动。
但须避免过度疲劳和神经紧张的体育比赛,以免兴奋交感神经及胰岛α细胞等,引起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导致血糖升高。
因此应积极行动起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生活方式科学,这是最重要、也是最牢固的一条防线。
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糖尿病人,也不必悲观。
只要长期有效控制,是可以防止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或发展的。
当然,如果进入了慢性并发症期,那就需要百倍警惕,延缓慢性并发症的恶化。
但当在必要的时候药物治疗也是很必要的,Ⅰ型糖尿病患者于确诊后应立即应用以胰岛素为主的治疗,同时予以饮食疗法,口服药仅作辅助治疗。
Ⅱ型患者于确诊后,如无急性感染,大手术前,应先予以饮食治疗,特别在超重或肥胖患者。
在病情允许下尚应鼓励开展体育活动。
经过1个月的观察和复查,如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时,才考虑加用抗糖尿病口服药,必要时加用胰岛素。
糖尿病本身不算可怕,只要我们大家一起积极行动起来,做好糖尿病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参加到预防糖尿病的队伍中来,糖尿病是可以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