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碉楼起源,分布与类型

中国碉楼起源,分布与类型

中国碉楼起源、分布与类型张国雄(五邑大学华侨研究所广东江门 529020)摘要:中国碉楼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时期兴建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至迟在汉代已经广泛分布。

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区,碉楼的称呼、建筑材料、建筑造型和建筑风格都有所不同。

本文从语意的角度,通过国内外不同类型碉楼的比较,揭示了中国碉楼的起源、分布和特征,首次对碉楼进行了定义。

关键词:碉楼乡土建筑定义中国作者简介:张国雄(1955—),男,江苏宜兴人,武汉大学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地理学博士后,广东五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华侨史,乡土建筑。

随着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的展开,碉楼这种乡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是,碉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乡土建筑?则是至今乡土建筑史研究还没有讨论而有待确定的问题。

本文准备就此进行考察,提出初步的意见,求教于方家!一,语意学的考察从字义上考察,“楼”字的使用最早,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已经出现。

《说文解字》收录的是时俗常用字,共有9 543个,“楼”字就是其中之一。

其语义为“重屋也”,也就是多层的房屋。

中国第一部词典、汉代的《尔雅》其“释宫”篇云:“陕而修曲曰楼”。

这里的“陕”与“狭”相通。

同样成书于汉代,主要探讨字词由来的《释名》在其“释宫室”篇中对“楼”字有这样的解释:“楼,言牖户、射孔娄娄然也”。

它进一步描述了楼的建筑形体特征:不仅有门、窗等建筑设施,而且有防卫建筑设施射击孔。

在汉代,尤其是东汉,随着构架式楼阁建筑技术的成熟,居住型、储藏型、警卫型等各种功能的楼普遍出现①,最高的有7层(16米),一般为2层(5米)至4层(9米)②,这应该是“楼”字得以成为汉代日常用字的社会基础。

在英文中,“楼”为“Tower”,建筑形体上首先也是指多层的“塔”或“楼塔”,同时又有“城堡”、“碉堡”的含义,即不仅突出了建筑的形体而且增加了建筑功能的内容。

这一点是与中文不同的地方,中国的“楼”没有城堡、碉堡这样的军事建筑的含义。

在英文里,Tower又与Watch结合,增加了瞭望的功能,所以有的英文书将碉楼称为“Watch Tower”。

“碉”字没有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里,这可能反映了“碉”字在汉代还不是常用的字。

笔者所见最早使用“碉”字来解释这种建筑的,是唐朝人李贤。

他在注释《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冉駹夷的石结构防御建筑“邛笼”时注:“按:今彼土夷人呼为‘雕’也”。

“雕”与“碉”可以通假,说明唐朝时当地民众已经改用“碉”来称呼这种建筑了。

《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下就记载今四川大渡河中上游有三王蛮,“叠甓而居,号‘雕舍’”。

《新唐书》为宋人欧阳修、宋祁撰,应该是对“碉”字在民间时俗常用的一个例证。

“碉”字在中文里的意思是:军事上防卫或了望的工事建筑。

英文里“碉”有两个发音,即:Pillbox、fortification。

前者表示独立的小地堡,后者语意更宽,表示防御工事、堡垒和要塞。

可见“碉”在中外文字里的本意,都主要是指一种起防御作用的建筑。

根据以上的字义考察,“碉楼”一词在中文里是“楼”的建筑形体与“碉”的防御功能相结合而构成,而英文中,“楼”本身就含有军事防御的含义,所以西方的著述或翻译的中国文献以及中国人用英文撰写的论著,“碉楼”一词多用“Tower”或“Watch Tower”,基本上不使用“Pillbox”或“fortification”。

字词是现实生活的凝结,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实际去考察。

二,从世界范围考察碉楼这种单体塔楼式建筑在西方也比较多。

比如十至十二世纪西欧以教堂建筑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中,在教堂的西立面往往建有砖石结构钟塔,它发挥着召唤信徒、授时的功能,在封建战争频繁时期又用于瞭望。

起初,钟塔是独立建在教堂旁边③。

这种“罗马风”教堂最初兴起于法国,后来传播到了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地①。

到十二世纪,单体塔型建筑似乎走出了教堂,进入到城镇,不仅继续起着瞭望的作用,而且增加了军事防御和火警监护的功能。

这样的城镇在西欧现今保存较好的是意大利的锡耶纳,该城在十二世纪建有70多座石结构的高层塔楼,高高耸立在城镇的各个角落,迄今还保存有十余座,其上部造型丰富,给人很强烈的视觉冲击。

注释:①马志祥:《汉代陶楼小议》,《文博》,1991年第1期。

②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第三章第二节,第21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版。

③陈志华:《外国建筑史》,第八章第一节,第9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版。

在东欧格鲁吉亚东北部的外高加索山区曼克顿一带,至今保存着为数不少的碉楼,分布在村中或山岗,当地人称其为“塔楼”(Tower)。

有的建于千年以前,有的是十五世纪的遗物。

全部是石质建筑,或块石垒砌,或片石砌结。

其楼高一般都有四、五层,有的更达7层。

塔楼造型非常简单,多数是下宽上窄的四方型,顶部有的为尖顶,有的为平顶,少数塔楼的上部一层四边向外悬挑。

所有塔楼的每层四面墙都开设有射击孔。

楼内的陈设极其简陋,空间狭小。

当地碉楼的大量出现,一是来自这一带家族之间的仇杀,一是为了抵御车臣人的进攻。

在现存的西方古代著名建筑中,建于十六世纪初期的葡萄牙里斯本的贝伦塔(Towre de Belem)也是一座典型的碉楼,它采用的是灰白色石材。

贝伦塔坐落在里斯本港湾的特茹河中,四面环水,原为一座军用的碉堡,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五层高的四边形碉楼,第二层正面为一敞廊,连拱的排柱和哥特式栏杆为这座威严、坚实的碉楼增添了几分明亮、轻快、宽敞的气氛。

第四层往后收进,留出一圈巡逻道,女儿墙上的雉堞为救世军十字盾牌造型;第五层平台四周也建有带雉堞的女儿墙,四角各有一个突出的圆筒形岗亭②,这些造型和建筑部件都凸现了贝伦塔军事防卫的性质。

三,从中国范围考察国内有相当丰富的资料可供我们进行分析。

(一)碉楼的起源中国的碉楼主要是作为乡村或住宅的防卫建筑而存在,民间对它的称呼是“炮台”,或“炮楼”。

同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又有很多不同的称呼。

早在中国秦汉以前就有一种多层建筑存在,叫“角楼”或“望楼”。

“角楼”更多地反映了这种建筑在住宅中的位置,建于住宅院墙的转角部位;“望楼”主要表达的是它的功能,望楼在上古时期是人们望候神人的“台”③,建在院落内,对位置的要求并不严格。

炮台是取其登高远望之意。

碉楼的的建造就受到古代角楼或望楼的启示,发展很早,远在汉代就已经很完备了④。

汉代的碉楼实物今天已不可见,不过在画像砖、画像石以及明器中仍有保留。

1979年湖北云梦西郊的癩痢墩发掘了一座东汉墓,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个陶楼模型,是由一组楼阁组成的宅院,分前后两楼。

陶楼的西北角是一座四方形的碉楼,楼分三层。

下层有门,与前楼相通,共用一道墙,后壁有两层腰檐。

中层正面开有三扇窗。

楼顶为两面坡,正中起脊,两坡各有斜脊。

各层之间有方口天窗上下相通⑤。

成都的汉代画像砖庭院中的楼成正方形,斗拱支撑的腰檐上置平座,楼分成三层,各层腰檐和平座的挑出收进,满足了实际使用中的遮阳避雨和凭栏远眺的需要,又使楼体富于节奏的变化,具有典型的中国楼阁风格⑥。

这座碉楼在宅院中起着瞭望、防御的作用。

墓主是一位行政官员或豪强,这种建筑在当时的有地位有钱财的人家中应该是比较普遍的。

注释:①陈志华:《西方建筑名作》,前言,第3页,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版。

②同①,第307-308页。

③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三章第二节,第57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版。

④张驭寰:《中国古代建筑百问》,九,民居,第118页,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版。

⑤云梦博物馆:《湖北云梦癩痢墩一号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7期。

⑥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第二章第四节,第142—1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战乱纷争,民间大量兴建带防御性设施的城堡式建筑——“坞”,碉楼是整个防御设施的重要部分。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画像砖使我们一睹了坞堡碉楼的风采,碉楼与坞堡的高墙厚壁相连,高出堡内其他建筑,成为视觉的关注点①。

今存最早的碉楼实物,可能是坐落在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扎布让区托林镇象泉河南岸的古格故城遗址里的58座碉楼②。

古格王朝是由吐蕃王室后裔在公元九世纪、即唐朝中期建立于吐蕃西部的地方政权,偏居此地700多年,十七世纪才灭亡。

遗址有宏伟的宫殿和城垣,879孔窑洞、445座房屋、28座各类佛塔,他们依山而建,层层相连,直至山顶,气势巍峨。

散布在城内的58座夯土碉楼高耸的残垣诉说着古城昔日的威严和坚固。

古格遗址的碉楼表明,这种建筑因其登高望远,预警防卫的功能,不仅仅被乡村民众采用,也是城镇的重要附属建筑。

其实远不止于乡村、城镇,在其他建筑场所中也有碉楼的建造。

如位于北京石景山、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的承恩寺院内的四个角就各建有一座石砌的碉楼。

(二)碉楼的分布碉楼既然是一种具有专门用途的建筑,那么只要有社会需要的地方,它就会出现在那里。

因此在历史时期应该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建筑,不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地区也有。

比如清朝咸丰元年(1851)胡林翼在贵州苗族、侗族聚居的黎平府[治今贵州黎平]“实行保甲团练,千五百余寨,建碉楼四百余座”③。

就象西方的文学大师以碉楼作为其作品的环境素材一样,在中国的文学大师的作品中,如茅盾、沈从文的散文和姚雪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以及明朝俞万春的《荡寇志》、今人古龙、梁羽生等的武侠小说中,碉楼也是作为重要的环境素材来使用。

这个现象只能说明碉楼建筑在传统乡村的普遍性。

1949年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这种建筑失去了它的社会需要,逐渐被大量拆除。

目前碉楼就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以及广东、福建、江西等省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青海南部的玉树、果洛、黄南州藏族居住的一些半农半牧地区普遍建有一种石木结构的二、三层(个别为四层)平顶楼房,形似碉楼,当地人称为“碉房”,也有的就叫作“碉楼”。

它是用片石和泥土垒砌而成,墙厚80—100公分,外形封闭、坚实、稳重、粗犷;开窗小,像碉楼的枪眼,采光条件不好,室内光线暗淡;每层都有一个天井式的方孔,一架圆木做成的独木梯沟通上下。

青海藏族碉房分为四类:碉楼式碉房、独立式碉房、碉塔式碉房、院式碉房,前两类主要为下层民众居住,后两类为百户、千户头人和贵族头人的财产,标准高,投资大,建造难。

其共同点在于:每层楼的用途基本相同,一层是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二层为居室,三层为供佛念经场所,以及储藏粮物④。

碉房是青海民居的一个重要类型。

西藏自治区也有碉房,建筑方法和建筑造型与青海藏族聚居区相同。

早在乾隆《西藏志》(不分卷)就有这样的记载:“自炉[按:打箭炉,今四川康定县]至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砌石为之,上覆以土石,名曰‘碉房’”。

《清史稿》卷一三七•兵志记载,乾隆年间西藏被中央政府控制后,清军在川藏交界地区“增筑碉房”以驻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