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语文作文写作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语文是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工具学科,而写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语言表达出来的重要方式,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小学写作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制约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而对其现状分析探讨,并得出解決当前问题的策略建议,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写作教学作文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工作的关键,而且还影响到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语文知识应用能力。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以掌握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基础,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式,鼓励其积极参与写作,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并增强信心,逐步增强写作自信。
一、小学语文写作中存在的不足
很多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都可能会认为:要使小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多进行写作练习是最为有效的途经。
然而实际上,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没有因为写了更多质量不高的作文而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导致小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仅浪费的精力还耽搁了时间,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小学生拥有十分活跃的思维,所以他们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然而,现在的很多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忽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过分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这就会使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写作教学会陷入一种程式化框架当中,这样一来,就会扼杀了小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很多教师都会结合教学的需要,要求学生写观后感或者是读后感,比如,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圆明园的毁灭》的读后感,这在某种角度上确实能够教育学生不要忘记国恨家仇,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然而,圆明园被毁灭的惨状仅仅只是在停留于书本,这本身就是和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脱轨的,所以学生一定要根据历史进行写作,那么,这种写读后感的方式在增强学生创造力的方面没有发挥出较为明显的效果。
二、巧设巧引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要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具体准确的刻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千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很难入境,更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与作者有同样的情感,紧紧把握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调。
我用低沉的语调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
1976年1月11日下午,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在十里长街上,在一片泪雨与哀哭中向缓缓而去的总理灵车沉痛告别。
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感人的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教师满怀哀痛之情的引入,渲染了低沉抑郁的气氛,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神情就很专注,很有兴趣与老师交流,感受到了老师情感的脉搏。
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也带着崇敬、爱戴之情。
三、营造良好氛围
写作与其它语文技能相比,难度相对较低,这是学生写作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对此,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营造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舒适、愉悦轻松的写作环境,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通过师生交流,可有效提升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提升写作教学质量,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缓解小学生在写作中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其创作灵感。
比如,在进行“春天的花海”写作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想象与“春天”和“花海”相关的内容,在他们的脑海中产生初步概念,并将其思考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包括春天的各种景象,以及各种鲜花的种类和颜色等,以
此激发小学生的创作情感。
四、让学生体验生活
深切地生活体验是创作的源泉。
不深入生活,只靠冥思苦想、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作文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学会观察呢?个人认为观察有两种:一种是“有心”观察,带着一定的任务,有明确的目的。
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细心去体验,总能有所收获。
这类观察,教师要指导按一定的次序去观察,明确重点观察什么,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另一类是“无心”观察,没有明确目的,随意性很大。
这样的观察没有针对性,不容易运用。
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如果只靠零碎的观察来写,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更难以写出流畅而又符合要求的文章。
这里关键是要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做到先观察、后思维、再表达。
五、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要写好作文,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非常重要。
有些学生对自己天天都在经历的事,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善于观察的缘故。
生活是学生学会观察的广阔天地,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小学生生活空间比较狭窄,对事物缺乏观察的机会,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他们多接触社会,多参与各种实践,让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留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多角度地观察和认识事物,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周围事物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教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记录生活中的感人事件,养成观察的习惯,将每日所见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新鲜事及时记在日记本上,为自己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六、因材施教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显示,他们的上进心强,荣誉感强。
对他们加以肯定,会增强信心,激发兴趣,产生动力。
写作教学时,教师在对待后进生应心怀宽容,捕捉闪光点,及时肯定,让他们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感,从而增加他们对写作的认同感;对于文笔生动、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要肯定他们的优势,并积极鼓舞,促使他们更进步、更优秀,比如有的学生在景物描写方面很到位,可以针对这篇习作中景物描写的效果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若有的学生对比上次有了很明显的进步,也要在评价中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进步。
学生任何一方面的成功,教师都要鼓励到位,久而久之,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人们常说“教无定法”,作文教学也不例外。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尊重小学生作文个性差异,消除他们作文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写作兴趣,增强他们写作信心,让他们感受社会生活,广泛参与各种阅读,学会从生活、书本中积累丰富语文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其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