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忌讳泰人重头轻脚,脚在人们的眼中是最低下的。
因为泰国气候常年如夏,古代泰人都习惯光脚行走,所以脚被认为是最脏的。
当你与泰国朋友围坐一起时,切勿把鞋底翘起对准任何人。
这是一种侮辱性的举动,意即把人踩在脚下。
用脚指东西更是失礼,而用脚踢门,则会受到人们的唾弃。
在递送物品给人时,要用右手,不要用左手。
因为古时,左手是用来干便后擦洗屁股等脏活的,所以它也是肮脏的,用左手递物是一种鄙视人的举动。
切忌用红笔签名。
在泰国,死者的名字是被人用红笔写在棺材上的。
红笔签名,表示这人已死。
知识、学问在泰国受人敬重,切勿在找不到凳子坐时,随意拿本书来坐,这是忌讳的。
神圣的头"入门问讳"、"入国问禁",这是我国古代的两句成语,意思是:进入别人的家门,先问清楚家主祖先的名讳;进了别国,要问明别国被禁止的事情。
这是为了避免引起人家的不快,受人腹诽而不觉,同时也是对别人的一种礼貌;否则严重的,会受到辱骂或鞭挞,因为禁忌是准宗教现象。
但它仍是民俗,不是法律。
对泰人来说,头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如有人任意触摸某人的头,则被认为是对被触摸者的极大侮辱;若用手打孩子的头,孩子一定会得病。
孩子的头只允许国王、高僧或父母抚摩。
理发师在理发前,要先说声"对不起"之类的话。
当一人向另一人传递东西时,若中间有他人在坐,切勿越过他人的头传递东西,否则会被人视作不礼貌的举动。
在住房门口上方悬挂内裤,对进进出出的人是一种侮辱。
凡此等等,切勿大意。
泰人之所以如此敬重头,是因为他们认为头颅的天灵盖处是灵魂出入之处,所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它是泰人原始信仰--灵魂崇拜的一种沿袭。
泰国人的坐姿过去,泰国一般家庭都习惯进屋脱鞋,席地而坐。
20世纪初,当沙发、椅子等西方坐具开始流行时,很多人都不习惯。
现在,虽然这些西方坐具已经普及每家每户,但仍有不少家庭或某些场合仍保持席地而坐的习俗。
泰国的传统坐姿有两类,一类是有凳子,椅子等坐姿;另一类是席地而坐的坐姿。
1.有坐具的坐姿在有长者或长辈在座的场合,小辈为了表示对他们的礼貌,坐姿应该是两手掌相叠,放在腿上,上身微躬而坐。
如有至尊者或达官贵人在座,小辈的上身还要下躬,使两肘放在大腿上,两手掌相叠于膝盖稍上处。
2.席地而坐的坐姿席地而坐时,小辈或下级为了对长辈或上级表示自己的谦恭,有两种坐姿:跪坐。
男子坐时,两腿跪地,脚尖直立登地,臀部坐在脚跟上,上身挺直,两手掌相叠放在大腿上。
如是女子,脚背贴地,其他动作与男子同。
叠腿侧坐。
坐时两腿向一方自然曲叠,向左、向右都可。
男子两膝盖之间稍留距离,两手掌相叠放在膝盖上或自然下垂;或一手支地,一手放在大腿上。
取这种坐姿时,还可用收腿、躬身等不同姿势来表示对长辈或达官贵人的敬意。
这种坐姿文静优美,泰人把它视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有礼貌的坐态。
坐姿中有一种叫"跏趺坐",人称"盘腿坐"。
这是泰国和尚的坐姿。
有时,在公共场所可以看到有些泰人这样席地而坐。
但在长辈或上级面前,这样坐是不礼貌的。
玉佛换装仪式供奉在曼谷玉佛寺中的稀世国宝--玉佛像,有三身价值连城的服装(包括头饰)。
即热季服、雨季服和寒季服。
热季服的式样似同王服,用合金制成,服装镶满各种珠宝。
尖顶王冠,冠顶上饰有一颗大珠宝。
雨季服的式样如同一般佛像的袒右肩式的袈裟。
它用刻有花纹、镶有各类宝石的金片编成。
螺发头饰用深蓝色的合金做成,每颗螺发都镶有小粒宝石,头饰上还有用合金做的光焰。
寒季服的式样似我国斗篷式的雨衣,但它是镂空的,远看像网,用细小的合金管缝接而成,也有人称"金镂衣"。
这三身不同式样的服装,使玉佛一身珠光宝气,法相更显庄严肃穆。
玉佛换装仪式始自拉玛一世。
一年三次。
每次都要由国王躬亲主持,换装日子按泰国阴历是:热季服4月16日,雨季服8月16日,寒季服12月16日。
届时,国王来到玉佛寺,进玉佛殿前,从司仪手中接过拉玛一世铸的护佛剑递给一名随从。
这名随从在仪式过程紧随国王,起"护佛神"的作用。
国王进殿后,走向安放玉佛佛亭后的梯子,拾级而上。
到玉佛处,向玉佛膜拜。
脱去玉佛的王冠或螺发头饰(玉佛衣在国王到来前已由司仪脱去),拿起拉玛四世敬献的法螺,为玉佛行"淋滴香水礼"。
礼毕用四块洁白的布抹干佛像上的香水,为佛像戴上王冠或螺发头饰。
下梯,国王把四块白布放进盛香水的器皿中浸湿,再把白布上的香水拧在另一个盛水器中。
然后点燃佛像前的香烛,司仪把盛水器中的香水倒入法螺。
由于法螺中的香水渗透有流经玉佛的香水,尤为吉祥。
故此,国王先行淋滴香水礼,再为依次匍匐到国王跟前的王亲国戚、及宫室人员淋滴香水。
礼毕,婆罗门法师点燃"巡烛"用的香烛,同时恭候一旁的民族乐队敲锣、吹法螺。
王亲国戚、宫廷人员接点香烛,随国王绕玉佛巡烛三周。
婆罗门法师登梯为玉佛点粉,司仪登梯为玉佛穿衣,国王再次膜拜玉佛像。
国王走出殿外,向前来观看仪式的黎民百姓洒水祝福。
最后,在离开玉佛寺前,国王把护佛剑交还司仪。
以右为上的习俗无论在餐桌上或会议长桌上,排位时,最受尊敬的人的座位要排在主人的右边。
这种排位上的礼貌虽与国际交往礼貌巧合,但泰国有其自己的解释,出自自己的传统观念。
这种观念来自小乘佛教的宇宙观。
它认为宇宙是四方的,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诞生、光明;南方象征生命和幸福。
这是两个吉祥的方向。
而西、北是衰弱和死亡的象征,是不吉利的方向。
因此佛像和国王的宝座都面向东方,而其右手方向正是南方。
所以泰国以右为上。
同样,在泰国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并肩蹲在一条矮凳上,低着头,双手向前伸,等待亲贵、宾朋们洒水。
通常新娘蹲在新郎的左侧,新郎必须在新娘的右边。
当人们向新郎、新娘洒水时,也多先向新郎洒水,从右开始。
这都是一种以右为上的习俗的表现。
赠受礼品的姿势与不同地位的人赠受礼品时,有不同的礼貌动作。
一般有两种姿势,一是跪式,一是站式。
1.跪式当长辈接受小辈的礼品时,通常长辈坐在椅子上或地上。
小辈先把礼物放在铺有布的高脚盘上,双手捧盘跪行至长辈近处,把盘放在右边,叠腿侧坐。
接着向长辈跪拜一次。
拜后,双手捧礼品给长辈(如小礼品,用右手递给)。
再跪拜一次,起立。
小辈跪拜时,长辈要双手在胸前合十还礼。
如长辈赠给小辈礼物,小辈由呈献礼物改为接受礼物,其他礼节相同。
2.站式一般长辈给小辈礼品时,常采取站式,而作为小辈,则男女稍有区别。
男子:接物时,走近长辈,行合十礼。
然后躬身双手接物(如小礼物,右手接物)。
女子:走近长辈合十礼时,右腿要略向前跨一趟,两腿微屈。
婴儿礼三日礼。
泰国古代,由于医药卫生事业不发达,头胎婴儿出生后死亡率高,常在生后三日内死去。
于是泰人认为婴儿三日内属于鬼,第四日才真正是人。
此外,还有鬼塑人身的传说,产妇分娩前夕,鬼摄游魂送入人胎,鬼是人的先驱等。
因此婴儿活到第四日,就要在家举行简单的仪式以示庆祝,如招魂仪式、做吉祥饭、祭供鬼神等。
招魂仪式。
亲属们围坐一圈,把婴儿放在中央。
先请德高望重的亲属上香礼佛,恭请四方社灵保佑婴儿平安,再取法纱抚摩婴儿的手臂后烧掉,以示辟邪祛灾。
此后请善养孩子的亲属取法纱两根,分别拴在婴儿的两手腕上。
然后给婴儿点粉,喂三勺温水,亲属为婴儿祝福,仪式毕。
简单的招魂仪式有"招魂"、"缚魂"两项。
复杂的招魂仪式还有"巡烛"、"宴魂"等内容,并要请婆罗门法师或专职人员主持,要有民族乐队伴奏,屋内要圈圣纱,供佛像、神像,十分隆重。
满月礼。
婴儿满月,意味着婴孩已完全脱离了鬼域,要为孩子剃胎发,沐浴,放入摇篮,命名。
从此婴孩便是家庭中的正式成员,有了家庭中的地位。
举行的仪式名目繁多,既有婆罗门教的,又有佛教的。
如宴僧、剃胎发、婴孩沐浴、拴吉祥线、铺摇篮等。
拴吉祥线即缚魂。
剃胎发仪式。
婴孩满月前夕,父母把孩子的生辰八字告诉星相家,定下吉日良辰。
时辰一到,敲锣鸣金告诉大家。
仪式主持人给婴孩洒圣水祝福,然后用剃刀轻轻触碰胎发,表示剃发开始。
这时,和尚诵经,婆罗门法师吹法螺,民族乐队奏吉祥曲,为婴孩祝福。
请剃发师剃发,剃发时,有在天灵盖处留一小簇头发的;也有在头两边各留一小簇的。
剃下的胎发要放在蕉叶做的容器内,容器放在荷叶上,拿去丢掉或放入江河漂走。
源于古印度的合十礼合十礼源自印度,佛教沿用后,成为佛教徒之间的一种礼节。
佛教传入泰国后,合十礼还扩大至整个社会。
对不同地位、性别的人来说,行合十礼的姿势有细小的差别。
小辈遇见长辈,两掌相合,十指伸直,高举至前额。
两拇指靠近鼻尖,身子略躬,头微低。
长辈还礼时,双手合十,举至胸前即可。
平辈之间想见,两掌合十,两拇指靠近下巴。
女子还礼时,还需把右腿略向前跨一步,两腿自然微屈。
泰人行合十礼时,常说泰语"萨瓦迪,卡"(女性用)或"萨瓦迪,卡叻"(男性用)。
"萨瓦迪"一词源自古印度梵语,基本意思是"如意"。
"萨瓦迪"常在见面或告别行合十礼时说,其词意也可随境而异,随情而变。
如早晨,可理解为"早安"、"您好";晚上,可理解为"晚安";告别时,可理解为"再见"、"走好"。
而泰语"卡"或"卡叻"则为敬语。
"贴金佛像后"泰国有句谚语叫"贴金佛像后",意思是做了好事别人不知道。
给佛像贴金是泰国佛教徒在礼佛时的一种功德,也是一种礼节,十分时兴。
有的佛寺还规定日子,让佛教徒来给佛像贴金,如曼谷卧佛的卧佛像,贴金的日子为每年的宋干节。
届时,佛寺门口或佛殿内都有现成的金箔出售,每张金箔约半张名片大小。
有的佛像被贴得面目全非。
日子一长,不少贴在佛像上的金箔,由于贴时不严密,被风吹起一角,在亮光中飘忽闪耀。
贴金不限于佛像,只是较多而已。
"巡烛"敬佛"巡烛"也称"绕佛",是一种佛教礼节,表示对佛的尊敬。
原为古印度礼节之一,后被佛教采用。
在泰国,它是佛教重要节日或仪式上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节日晚,佛寺内和尚、小沙弥集中于佛殿,由领念佛经,颂扬佛祖。
诵经毕,住持点燃"燃烛灯",然后用燃烛灯点燃自己手中的吉祥烛、吉祥香。
随即各人到燃烛灯处接燃自己手中的香烛,两手合十,随住持迈出佛殿,绕主佛殿由右向左巡行。
这时,来自四方的善男信女可随其后,手拿点燃的香烛或鲜花,两手合十,绕主佛殿巡行三周。
这三周,其意是第一周感恩佛,第二周敬慕法,第三周敬重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