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商法总论学习笔记

2013年商法总论学习笔记

2013年商法总论学习笔记一、简答题1.简述商法的特征。

商法的特征是商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志,是商法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多数学者认为,商法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1)商法调整行为的营利性;(2)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3)商法规范较强的技术性和易变性;(4)商法的公法性;(5)商法的国际性。

2.简述商法的基本原则商事交易的目标在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而资金与商品的流转频率与其所获得的效益成正比。

由此,商品流转规律客观上要求法律应充分保证商品交易的简便、迅捷。

这个原则表现在三个方面:(1)交易简便:各国商法在商行为方面一般采取要式行为方式、文义行为方式,并通过强行法和推定法对其内容预先予以确定。

(2)短期时效:商法对于各类商事请求权普遍采取不同于民法上时效期间的短期时效。

短期时效制的目的在于促使当事人迅速行使权利,以保证交易的迅捷。

(3)定型化交易规则:权利证券化和权利义务格式化是商法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通过法律行为标准化、定型化,从而简化了权利转让和权利认定的程序。

3.简述商法与民法的关系商法与民法的关系是商法独立性的关键所在。

一般说来,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民法与商法是调整民商事行为的法律。

在法律部门的相互关系上,民法是普通法或基本法,商法是特别法;民法是抽象化的法律表现,而商法是具体化的法律表现。

(2)民法与商法都属于私法范畴,即都是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为主构成的法律。

但是,民法是纯私法,调整的是平权关系;商法则以私法为主体,兼具公法性内容,调整的是平权与不平权兼有的法律关系。

因此,民法是私法规范体系;商法是以私法规范为主体,私法规范与公法规范相结合的法律规范体系。

(3)民法作为基本法或普通法,调整的范围广泛,适用于各类民事主体所实施的民事行为。

商法调整范围有限,仅适用于民事主体中从事商事经营活动的那部分,或仅仅适用于民事行为中与营利相关的那一部分行为。

4.简述商主体的法律特征。

商主体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主体的法律特征:(1)从本质上说,商主体是一种法律拟制的主体,它所享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具有特殊性。

(2)商主体是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的主体。

(3)商主体是商事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即在商法上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上述特征,构成了商主体与一般民事主体及不具备独立资格的商事组织内部机构或商事行为辅助人之间的本质区别。

5.简述商合伙的法律特征。

商合伙作为商主体的一种形态,其法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合伙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共同组建。

(2)商合伙设立的基础是合伙合同。

(3)商合伙的财产为合伙人共有。

(4)商合伙所从事的商事经营活动由合伙人共同为之,也可以共同委托一位或数位合伙人代理为之;各合伙人对事务之执行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5)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即在合伙企业资产不足以清偿合伙债务时,债权人有权要求任何一个合伙人予以清偿。

6.简述经理权的特点。

是经理人所享有的一种权利,从性质上说是一种特殊的代理权,其具有如下特点:(1)经理人是被商人通过特殊方式授予经理权的人,是典型的直接代理人,他以被代理商的名义为法律行为。

(2)经理人在行使权利时,最重要的形式是其必须将自己的签名附加在商号上,并且在这个签名上附有标明经理权权限的标记,以使经理人的代理行为与个人行为相区别。

(3)经理人的主要权限在于为商主体管理事务,并为商号签名。

(4)只有完全商人才可以授予被代理人经理权;小商人不可以授予他人经理权,即不可以任用经理人。

(5)在商事登记部门履行登记并不是经理人被授予经理权这一法律行为生效的唯一前提条件,经理人必须由商人通过“明确意思表示”方式授予经理权。

(6)虽然立法上所规定的经理权的权限范围颇为广泛,但实际上经理人所享有的经理权受到权限范围的限制,这种限制的目的在于使商人可以始终保留企业核心部分的处分权。

(7)经理人所享有的经理权不具有单一性和排他性,一位商人可以同时聘用几位经理人,因此,经理权还可以被分为共同经理权和分经理权等。

7.简述商行为的特征。

商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自身的特征,表现在:(1)商行为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2)商行为是经营性行为;(3)商行为是商主体所从事的活动;(4)商行为是体现商事交易特点的行为。

8.简述商行为的重要类型。

多数学者认为,商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绝对商行为与相对商行为;(2)单方商行为与双方商行为;(3)基本商行为与辅助商行为;(4)固有商行为与推定商行为。

9.简述特殊商行为的概念及主要种类。

特殊商行为作为一个与一般商行为相对应的概念,指在商事交易中具有个性的,并受商法中的特别法或特别规则调整的商行为。

特殊商行为的主要类型包括:(1)商事买卖;(2)商事代理;(3)商事行纪;(4)商事居间;(5)商事信托;(6)商事信用;(7)商事期货交易;(8)融资租赁;(9)商事仓储;(10)商事货运。

10.简述商事登记的种类。

一般说来,商事登记包括以下几种:(1)开业登记。

又称设立登记,是指商主体的创设人为设立商主体而向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并由登记机关办理登记的法律行为。

(2)变更登记。

商事登记机关对已成立之商主体,因其自身情况发生变化,变更已登记事项的法律行为。

(3)注销登记。

登记机关依法对被终止经营的商主体,收缴营业执照、公章,撤销其登记注册号,取消其商主体资格或经营权的法律行为。

11.简述商事登记的程序。

商事登记的程序是指商主体依法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登记机关依法审查核准并办理登记注册的步骤和方法,主要分为下列几个阶段:(1)申请。

申请是指由商主体创办人或商主体提出的创设、变更商主体或变更商主体已登记的有关事项的行为。

(2)受理。

受理是指登记机关对登记申请人提交的登记文件予以初步审查,确认文件已经齐备、符合申请条件后作出的接受商主体申请登记的法律行为。

(3)审查。

审查是指受理登记申请的机关,在接到申请者所提交的申请之后,于法定期限内,对申请者所提交的申请内容,依法进行审查的活动。

(4)核准发照。

核准是指登记机关对登记申请人提交的文件予以审查后,作出的登记和颁发证照之批准的行为。

(5)公告。

公告是指将登记的有关事项,通过报道或其他途径让公众周知。

12.简述商事登记的效力。

商事登记的效力在法的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未履行商事登记之事项在法律上对第三人具有何种效力;其二,已履行商事登记之事项在法律上对第三人具有何种效力。

各国法律关于商事登记效力的规定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形:(1)商事登记是商法人获得法律人格的必要条件;未经登记及宣告,商法人不能成立,其行为不能被视为商行为。

(2)商事登记不是商主体资格取得的必要条件,未经登记程序,行为人实施了商行为,同样可以享有商人的权利并履行商人的义务。

(3)商事登记是各类商主体成立的必要要件。

13.简述商号的法律特征。

(1)商号仅仅是一个名称,这个名称本身不是法律上权利义务的承担者,不等于承担权利义务的行为人。

因此,商号不等同于商主体。

(2)商号是商主体用于代表自己的名称,它依附于商主体,是商主体相互区别的重要外在标志。

(3)商号是商主体的商事名称,只有商主体在从事商行为时才可以使用这一名称。

14.简述商号与其他商事标记的区别。

(1)商号与商事经营者的姓名。

一般情况下,商号与商事经营者的姓名不一致。

但在特殊情况下,他们可以相互一致。

(2)商号与商店招牌。

商店招牌是指商主体挂在营业所门前作为标志的牌子,它是商主体住所地告示,起一个营业场所的广告作用。

多数情况下,商店招牌与商号相一致,但有时商主体使用其他文字、图案、符号作招牌。

(3)商号与行号。

行号是指商事营业所的名称,行号与商号的最大区别在于,行号指明的仅仅是企业;商号指明的则是企业的承担者,即商主体。

(4)商号与商号缩写。

西方国家商法中规定,商号缩写由商号缩略而成,如果商人使用的商号缩写与流行的商号缩略规则相一致,那么,这种商号缩写在法律上享有与商号同等的效力。

(5)商号与注册商标。

注册商标适用于商标法,而不适用关于商号的法律规定,两者在形式构成、实际作用、法律调整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两者性质迥然不同。

15.简述我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中关于商号选定的基本要求(1)商号应依次由字号、行业或经营特点、组织形式三个部分组成。

(2)商号应当冠以商主体所在地的省(或自治区、直辖市)或市(州)或县(市辖区)行政区划名称。

(3)某些商主体的名称可以不冠以所在地行政区域的名称。

主要包括:法律规定可以在名称中冠以“中国”、“中华”、“国际”字词的商主体;历史悠久、字号驰名的商主体;外商投资的商主体。

(4)商号中的字号应当由两个以上的字组成。

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商号的构成一般采用四段式结构:①主体所在地行政区域的名称;②主体的具体字号;③主体行业或经营特点;④主体的组织结构或责任形式。

16.简述商事账簿的特征(1)商事账簿是由商主体制作的账簿。

它将商主体在商事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通过账簿语言直接转化为会计要素,并借助货币单位计量和表现。

非从事商事经营的主体不设置商事账簿。

(2)商事账簿与政府账簿的设置内容和目的不一样。

商事账簿通常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其目的是营利性的,相对于政府账簿,商事账簿更为复杂。

(3)商事账簿的设置具有法定性。

商主体是否必须设置商事账簿以及如何设置商事账簿,主要取决于法律的明确规定。

17.简述商事账簿的分类(1)会计凭证。

即记录商主体日常经营活动情况并作为依据的书面证明,是登记商事账簿的依据。

(2)会计账簿。

即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系统、连续和分类记载和反映商主体经营业务活动的簿册。

(3)会计报告。

即商主体依法向政府提供或向社会披露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

18.简述商事账簿的法律效力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而制作的商事账簿,具有法律效力,这种效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于商事交易各方而言,尤其在商事交易计算中,商事账簿是其进行财物清点核算的重要依据。

(2)对于商事主管部门而言,商事账簿是进行稽核审计、计算税率、资产评估的重要依据。

(3)在法律诉讼中,商事账簿具有重要的证据效力。

二、名词解释1、商事账簿法律关系是指受商事账簿法律规范调整的,因商事账簿的设置、核算、监督、记账和保管等行为所形成的商事账簿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商人:就是以自己名义实施商行为并以此为常业的人。

商行为就是适用商事法律规范的营利行为。

3、公示原则,在涉及公众或多数当事人的场合,商法实行公示原则,要求将有关事实公诸于世。

4、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依法设立的,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以自有资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