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 从空间到场所

4 从空间到场所

4 从空间到场所根据分析研究, 要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基地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是人类生长的根,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一直追寻的理想状态, 舍弃自然的赋予而进行纯人工化的设计是不近人情的。

人希望拥有绿色、希望“亲水”, 希望在都市中存在一块“心灵的牧场”(见图4 , 图5) 。

(2) 挖掘地区价值, 深入研究地区特色。

地区价值和地区特色存在于地域历史文化中、地域象征符号中、地域空间尺度中、地域建筑风格中⋯⋯从这些方面深入探究地域的特色, 就会发现地域具有的独特气质, 可以用来形成特有的形象, 吸引人流。

(3) 关注人的心理感受。

城市中的竞争与压力, 让都市人身心疲惫, 各种娱乐活动也难以掩饰人们内心的孤独和浮躁, 人是“群体动物”(必须处于群体之中) , 需要交流、需要休息, 有时需要安静、有时又需要刺激, 有时需要被关注、有时又需要被隐藏⋯⋯人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人的心理、情感是复杂的, 场所要关注人的心理。

根据基地条件的不同, 场所可以采用不同主题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例如, 以安静为主题的场所, 是要让人在安全的环境中, 静静地充分享受阳光和绿色, 安抚内心的浮躁; 以挑战为主题的场所, 是要通过各种运动设施, 以及极限运动设施, 让人满足追求刺激的心理。

(4) 照顾特殊群体的利益。

特殊群体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外来人群等, 他们需要一种能够体现出对他们特别关怀的场所设计。

无障碍设计。

注重细节设计。

细节设计最能体现对人的关心。

在我们的城市中, 老年人、儿童、外来人群需要通过细节设计来保证他们的安全感、舒适感; 保证对场所的方向感, 以至对整个片区的方向感。

例如,防滑的铺地设计, 符合儿童使用标准的城市家具, 城市的信息指示设施等都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在诺伯格·舒尔兹对存在空间的研究中, 将存在空间的要素分为中心与场所、方向与路线、区域与领域、以及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四个部分。

(2) 空间可以分为积极的空间和消极的空间, 而场所在概念中就设定了它是积极的、健康的、活力的、促进人们交往的, 满足人们各种活动需求的地方, 是一个特殊的领域。

(3) 场所之所以为场所, 是因为场所具有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是空间在历史和情感的作用下对使用者产生的地域体验, 因此场所精神包括的重要内涵就是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和设计手法分析>2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往把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归结为“一层皮”,即界面。

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用界面去围合空间。

城市建筑环境层次上的外部空间构成主要是由建筑实体来完成限定的。

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外部空间看成是由地面和墙面两要素所构成的,而应从更深的层次来重新认识外部空间的构成。

城市建筑形体环境是环境物质存在及其物一物关系在城市建筑环境层次上的表现。

建筑实体、基地表面及它们围合限定出的城市外部空间,三者之间相互的关系是城市建筑环境主要的物一物关系的承担者和表现者。

所以,高层建筑自身以及地表面是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主要物质构成要素,即物质要素。

在城市中,空间的获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使用某些手段,在原空间(大自然、宇宙空间)进行领域的设置(包括行为、心理、视觉等方面的限定)。

这里,一定的目的即是人的生活(生存活动)目的。

人是空间的主角,人是空间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人的存在及活动为空间赋予意义。

所以,高层建筑外部空间存在着人的要素。

人的活动方式及生理的需求又对空间(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在组织构成上提出要求。

技术是达到要求的手段,而有时,技术亦会对空间的构成提出限制,故空间着功能与技术方面的要素,即功能技术要素。

3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功能要求高层建筑的外部空间作为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空间,首先必须满足人们行为的要求。

现代高层建筑功能多,容量大,对建筑外部空间提出了复杂的功能要求。

根据其使用性质的特点,可对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主要功能作如下的分类。

3.1 交通功能这是高层建筑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一项功能。

高层建筑容纳了大量的人流在其内部活动,因此其外部空间必须面对更加庞大的人流、车流集散问题,处理不好会对城市交通和景观造成巨大的压力。

从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角度,可将交通空间划分成步行、车行、停车、货运这四个内容,每个子内容还包括主要流线和次要流线的疏导和分流。

在设计中要精心组织人、车流线以及它们和城市交通的联系问题,合理安排停车场的数量和位置,避免破坏以人为中心的行为活动场所和城市空间。

在设计中往往将车行、停车、货运等车辆活动空间与人行空间分划开,如采用立体交通的方式,将人行的空间抬高(或降低)形成高架(或下沉)的步行广场,完全摆脱车辆的干扰,以提高外部空间的环境质量。

3.2 集散功能集散空间通常以开敞广场的形式安排高层建筑的外部,主要作为人们的活动场所,可容纳包括集会、人流集散、观光、留影、休息等多种活动。

集散广场有利于在建筑物与城市道路交通之间形成一个缓冲的区域,并和内部公共空间构成整体,成为内部活动的序幕。

大型的集散广场还可作为城市广场使用,如办公楼公众广场,主体建筑成“L”型,前面界定出较大型的城市广场,形成城市东部边缘的缓冲地带,可满足大量人流的集会和活动要求,在为城市提供大型的开放空间的同时,也有效地衬托了主体建筑。

3.3 休闲功能休闲型外部空间是市民的活动场所,是人们进行休闲、散步、观景并接触自然的开放空间。

与集散空间的运动性相反,休闲空间其有静的特征,通常布置在日照较好.安静的角落,并通过布置绿化、水体、座椅及通过在集散空间中进行绿化和辅地的分割,形成独自的静态空间或通过高差来达到目的。

4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手法的运用为了获得宜人、丰富的外部空间,仅仪一种手法是不够的,需要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根据不同的建筑以及不同的环境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手法。

4.1 空间的延伸和渗透时间与空间的连续,创造内中有外,外中有内,内外交融的意境。

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模糊内外空间的界限。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高层主体的外墙就是内,外空间的分界线。

当采用框架结构时,柱间的开口较大,内外空间的界限可以交错,空间得以连续并具有整体感;此外,在高层的裙房采用低层建筑常用手法,也可造成空间的渗透。

4.2 层次与序列外部空间要满足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人的需要与意图是多样的,外部空间的功能与组合也是多样的,同一外部空间内或多个大小不同的外部组合空间,根据功能要求的组合就需要充分利用环境条件,考虑空间层次,创造有秩序而富有变化的空间。

例如有的采用外部的———__________半外部的-- 内部的;有的采用公共的———半公共的———具有私密性的层次。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作为城市外部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往往在城市空间序列中作为一个角色,有时是对景,有时是背景,有时则又是城市景观的画框。

但是,高层建筑本身的外部空间也是应该有序列的。

当外部空间设计带有方向性时,在近端配置有吸引力的目标就会是一般的空间变得动人。

4.3 建筑尺度的处理建筑作为外部环境的主体其本身的尺度必须有适应人体尺度的过渡。

高层建筑主体体量庞大,尺度惊人,必然会给在其外部空间活动的人带来一种心理感受,外部空间既接近建筑,又接近人体,为了创造舒适的外部环境,减轻人们心理上的压抑感必须有适应人体的尺度过渡常见手法如下:4.3.1 低层裙房与周围建筑尺度相接近,又使人们与高层主体隔开一定距离,大大改善了人对高层的尺度感,倘若在低层裙房内看不到高层主体,却可看到一片蓝天,则更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亲切宜人的低层小院中。

4.3.2 立面分段处理作为社会公用设施的无裙房高层建筑常用立面分段处理手法。

高层下部安排为社会服务的公用设施,可以是商场,饮食,文化娱乐等,可以采用的手法有: a.高层下部退进,形成外立柱廊的“骑楼”高层建筑下的“骑楼”可以认为是“减法”创造的空间,使外部空间向内渗透,由外向内建立秩序。

对内部来说,牺牲了一些面积,但从整体看,这个过渡空间克服了建筑的生硬感。

“骑楼”内可以设商店,小吃,绿化与座椅,有的设地铁,地下商店的进出口。

人行其中,犹如在低层商业区的敞廊之中,十分自然。

b.接近人体尺度的平台,小品使人倍感亲切。

在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中,建筑小品设计引人注目,花台,灯柱,灯具,座椅,蓬布,栏杆,指示牌及儿童游戏场等均是接近人体尺度的重要因素。

人们可凭靠,闲坐,休息,儿童可在其中嬉戏,它们体现着一种低层庭院的生活气息,是创造舒适,优美环境所必不可缺少的因素。

4.4 其他在建筑外部环境运用中,小品及雕塑的运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门前的雕塑。

有时,雕塑或小品往往就是环境的主题。

如南京市南京大屠杀纪念广场的主题雕塑等等。

街道空间不同于在功能决定论至上的传统建筑中的通道空间。

它不仅具有联系不同功能的作用,作为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它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交通组织空间不再是单一功能的,而是复合多元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经常采用的手法有:①街道空间本身是一个在水平和竖向都具有多维层次的、具有线性和方向性的共享空间。

②街道空间串联着多种功能和活动项目,它把这些内容有机组织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网络。

③街道空间的多向交叠穿插以及经过曲折扭曲形成的具有收缩、扩张、突变、夸张透视与动态感的空间形态。

④在非线型空间中,通过一系列坡道、踏步的组织,暗示通道的走向和转折。

由于这种通道的限定性是非强制的,同时因为其组织手法起承转合的多变与自由,故通道的性质是暖昧的、多义的。

以广场形态、街道形态两大类来讨论概括建筑中引入城市语言的做法有其不完整、不准确性,需做以卜两点补充说明:1、广‘场形态与街道形态的综合运用。

把城市语言引入建筑中有时是不能截然分为J’场形态或街道形态,而是综合运用的,两种形态相互穿插、联合、并置;有时为了因地制宜或创造独特的空间效果,把J“场、街道形态进行变形,很难严格的界定是广场形态还是街道形态。

因此在这里我们强调注重的是在建筑中引入这种空间的特质精髓。

山城重庆富于个性的空间形态,步行街道是主要的骨架。

步行街道是具有多种复合功能与意义的空间,是行动的路线、生活的舞台、交往的场所、文化的积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