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规范对比
5、删除了原附录中试验项目的检测规程
出于新规范体量的原因,删除了相关内容。有需要时可直接查阅相关 的试验规范。
二、旧规范中无,新规范中增加的内容
1、新增了施工技术要求条款,以及施工质量管理要求条款
统一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要求,规范了道路工程施工操作,运用了 “四新技术”和先进施工工法。
2、新增了强制性条文
3、工程验收
新规范修订了工程质量验收要求: (1)18.0.2 施工中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控制,并应进行过程检 验、验收: ① 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器具和设备应按相 关专业质量标准进行进场检验和使用前复验。现场验收和复验结果应经监 理工程师检查认可。凡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监理工程师应按规定 进行平行检测或见证取样检测,并确认合格。 ②各分项工程应按本规范进行质量控制,各分项工程完成后应进行自检、 交接检验,并形成文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认后,方可进行下分项工程 施工。 (2)18.0.3 工程施工质量应按下列要求进行验收: ①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本规范和相关专业验收规范的规定。 ②工程施工应符合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要求。 ③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规定的资格。 ④工程质量的验收均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⑤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监理工程师和相关单位人员进 行隐蔽验收,确认合格,并形成隐蔽验收文件。 ⑥监理工程师应按规定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和现场检测项目, 进行平行检测、见证取样检测并确认合格。
15、在面层类型中新增了铺砌式面层和广场与停车场面层 16、新增了人行地道结构和挡土墙章节
需注意的是:在人行地道结构和挡土墙中地基承载力是主控项目, 即要求一定要有勘察设计的验槽记录或钎探报告。 此外人行地道结构的防水层原材及铺设质量也均为主控项目,需 要引起重视。
17、附属构筑物中新增了隔离墩、隔离栅、护栏、声屏障 和防眩板
■袋装砂井
■塑料排水板 ■砂桩处理软土路基
■碎石桩处理软土路基 ■粉喷桩处理软土路基 ■湿陷性黄土路基强夯处理 ■盐渍土、膨胀土、冻土路基
4、路基一章中针对路基填方材料新增了CBR值的要求
CBR(California Bearing Ratio)加州承载比,是由美国公路局提出的 路基土的强度指标。其计算公式是: CBR= P(kpa)×100% 7000 路基填方材料的试料贯入量达到2.5mm时,单位压力对标准碎石压入相 同贯入量时标准荷载强度的比值。
■新规范根据国标50300标准对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进行了定 义并将 道路工程划分为: 单位工程—建设单位招标文件确定的每一个独立合同应为一个单位工程。当
合同文件包含的工程内涵较多,或工程规模较大、或由若干独立设计组成时,宜按 工程部位或工程量、每一独立设计将单位工程分成若干子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应按工程的结构部位或特点、功能、工程量 划分分部工程。分部工程的规模较大或工程复杂时宜按材料种类、工艺特点、施工 工法等,将分部工程划为若干子分部工程。 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可由一个或若干个分项工程组成,应按 主要工种、材料、施工工艺等划分分项工程。 检验批—分项工程可由一个或若干检验批组成。检验批应根据施工、质量控 制和专业验收需要划定。各地区应根据城镇道路建设实际需要,划定适应的检验批。
(8)18.0.9 单位工程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施工单位应在自检合格基础上将竣工资料与自检结果,报监理工程师 申请验收。 ②监理工程师应约请相关人员审核竣工资料进行预检,并据结果写出评 估报告,报建设单位。 ③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应根据监理工程师的评估报告组织建设单位项目 技术质量负责人、有关专业设计人员、总监理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施 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参加工程验收。该工程的设施运行管理单位应派员参加工 程验收。 (9)18.0.10 工程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验收组进行。验收组应 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施管理等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亦 可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参加。验收组组长由建设单位担任。 工程竣工验收应在构成道路的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质量验 收均合格后进行。当设计规定进行道路弯沉试验、荷载试验时,验收必须在 试验完成后进行。道路工程竣工资料应于竣工验收前完成。
18、新增了冬雨季施工内容
三、旧规范中有,新规范中有变化和提高的内容
1、质量检验标准级别分类
新旧规范 类别 主要内容
压实度、弯沉、砼、 砂浆强度、地基承载 力、面层厚度、结构 断面尺寸、主要原材 料 压实度、压实密度、 砼路面抗压强度、抗 折强度、厚度
合格率要求
新规范
主控项目
100%
旧规范
主要检查项目 (“△”项目)
新规范规定沥青每日施工长度的实际用量与计划用量的允许偏差≤±0.5%
12、道路面层的质量检验项目中增加了抗滑要求
为确保行车安全,保证路面具有一定的摩擦力,新规范增加了路面抗滑 性能检测项目。
路面类型 项目级别 抗滑指标 摩擦系数 沥青混合料 面层 一般项目 构造深度 混凝土面层 主控项目 构造深度 检测方法 检测频率
5、路基质量验收中增加了弯沉值要求
弯沉值:不大于设计规定(以后设计图中须明确规定路基顶层的弯沉指 标)
检查数量:每车道、每20m1点
6、路基质量验收中增加了“中线偏位”这一检验项目
为了更好的控制道路中线,统一补充了中线偏位要求,从路基一直到道 路面层。旧规范中没有这个概念。
7、路基质量验收中增加了“边坡”这一检验项目
基层 类别 无机结 合料稳 定类 粒料类 嵌挤类 基层类型 石灰稳定土 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 石灰、粉煤灰稳定钢渣 水泥稳定土类 级配砂砾(石) 级配碎(砾)石 沥青碎石 沥青贯入式碎石 无 无 有 有 有 无明确要求 视设计而定 7天无侧限强 度要求 弯沉值要求
11、在基层一章中针对沥青贯入式碎石基层、底基层增加了沥 青总用量这一检查项目
摆式仪
横向力系数车 砂铺法 激光构造深度仪 砂铺法
1点/200m
全线连续 1点/200m 1点/1000m2
13、增加了冷拌沥青混合料面层的质量要求
冷拌沥青多用于道路养护和修补,其材料在常温下进行摊铺和压实。
14、在路面结构中增加了功能层的质量要求
■透层—为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浇洒 乳化沥青或液体石油沥青而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的薄层。 ■粘层—为加强在路面的沥青与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 路面之间的粘结而洒布的沥青材料薄层。 ■封层—封闭表面空隙、防止水分浸入面层而铺筑的沥青混合料薄 层。铺筑在面层表面称为上封层,铺筑在面层下面称为下封层。 功能层的原材质量是主控项目,主要查产品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 报告和进场复检报告。这部分内容以前重视的不够。 功能层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沥青路面结构层的承载力、耐久 性和抵抗水毁的能力。
1、在路基一章中删除了路床的检验评定项目,在新规范中并 入了土方路基中(6.8.1)
路床的概念:路床是路面结构层底面以下80c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其 中0~30cm内为上路床,30~80cm为下路床。(06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因路床本就属于路基范围,故没有必要单列。验收项目、允许偏差均相 同,只是压实度指标中以路床顶面以下深度来区分不同的压实度要求。
⑦检验批的质量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进行验收。 ⑧对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分部工程应进行抽样检测。 ⑨承担复验或检测的单位应为具有相应资质的独立第三方。 ⑩工程的外观质量应由验收人员通过现场检查共同确认。 (3)18.0.4 隐蔽工程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负责验收。检验批及分项 工程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 行验收。关键分项工程及重要部位应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总监理工 程师、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质量负责人、设计单位专业设计人员等 进行验收。分部工程应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质 量负责人等进行验收。 (4)18.0.5 检验批合格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新旧规范的对比
●旧规范中有,新规范中删除的内容
●旧规范中无,新规范中增加的内容
●旧规范中有,新规范中有变化和提高的内容
新旧规范名称的区别
旧规范: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 1-90)
新规范: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适用范围不同
市政 —类别概念(政府投资,服务于社会公众)
①主控项目的质量应经抽样检验合格。 ②一般项目的质量应经抽样检验合格;当采用计数检验时,除有专门 要求外,一般项目的合格点率应达到80%及以上,且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 值不得大于规定允许偏差值的1.5倍。 ③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原始资料和质量检查记录。
(5)8.0.6 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分项工程所含检验批均应符合合格质量的规定。 ②分项工程所含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 (6)18.0.7 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 ②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 ③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质量应按 规定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合格。 ④外观质量验收应符合要求。 (7)18.0.8 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工程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 ②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 ③单位工程所含分部工程验收资料应完整。 ④影响道路安全使用和周围环境的参数指标应符合设计规定。 ⑤外观质量验收应符合要求。
边坡:不陡于设计值 检查数量:20m范围内用坡度尺每侧量一点
8、在基层一章中增加了水泥稳定类道路基层
水稳现运用较广泛,其早期强度增长较快,稳定性好,受水分变化影响 小,机摊效果好,比较适合工期较紧的市内工程。
9、在基层一章中针对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增加了7天无侧限 抗压强度要求;针对粒料类和嵌挤类基层增加了弯沉值的要求
城镇 —区域范围概念 ●施工
增加了施工技术要求及施工质量管理要求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