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读书笔记国际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
尽管如此,国内在培养国际汉语教师时大多只注重于语言教学方面的指导,对专门的文化课问题却提出的比较少。
如何上好文化课对于教师们而言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文化教学这个方面来说的。
一、现状语言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
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包括了两种形式:一是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一是独立于语言课之外的文化教学。
近十年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内容也比较分散。
大家的基本认识是:要注重文化教学的层次性,要根据初中高级不同阶段、不同课型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接受水平,选择不同的文化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总体上说,此类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
独立于语言课之外的文化课教学课程已经在相当多的院校中设立,不过对此类文化课程的研究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成果主要是一些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的一些看法。
近十年来,也出版了不少专门性的文化教材和一些可做教材用的文化知识书籍,但是有关教材的研究却比较少。
总体来看,文化教材有不少新成果,但是有关研究不是很多,微观研究则更为缺乏。
近十年文化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概括如下:1.进一步确立了文化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地位,确定了文化教学的性质,树立了文化教学的观念;2.汲取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营养,为文化教学研究开阔了事业,特别是在中介文化系统研究,文化混融情境的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3.超越概念的纠缠,探索更加深入,尤其是文化因素的研究、语言与文化结合方式的探索,为文化大纲的出台奠定了基础;4.对接受主体的学习理论研究逐步加强,开始注重文化教学的师生双向互动研究。
体现了文化教学研究向深度发展,开阔了研究思路,增强了研究的现实性。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方式与手段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每一阶段的汉语文化教学都要有与内容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
由于语言教学是有分工的,每一类型的课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不同,教学方式各异。
比如,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口语课所出现的文化语言要多于汉语教程课。
因为这阶段首先要解决基本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语言、交际方式又是异质文化间差别较大的文化层面。
在交际语中,具有国俗意义的词语、俗语、句子特别多,而且词语的国俗语义比实体词汇意义更为重要。
比如汉语中习用的招呼语“吃了吗”、“干什么去”等,字面意思和打招呼人的实际意思有很大差别,如果不给留学生介绍清楚,就会产生交流障碍。
因此在口语课中,介绍、说明、示范、练习是传递汉语文化的基本方式。
与口语课相比,初级阶段的韩语课以传授知识语言、知识文化为主。
对于留学生来说。
了解和掌握汉语的音、字、词、语法的规律更为重要。
所以此段教学,语言以外的文化内容少一些为好。
即便遇到具有国俗语义的词语,也不宜采用介绍和说明的方式,而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尽可能不分散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注意力。
中级阶段,口语课和汉语课的文化内容都有增加,但教学方式仍然不通。
口语课可以继续采用介绍、说明、示范乃至带到社会上去实践的方式,而汉语课则要多采取注释、归纳、提供使用范例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所以,中级阶段汉语课的文化内容,对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中级汉语教材,除了考虑字、词、语法等方面与初级及高级教材接轨外,还要照顾到文化内容的系统性,把系统的语言知识和系统的文化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表里,同步上升。
高级班的汉语文化教学内容在整个预科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
不仅文化内容逐渐增加,而且出现了文化教学分流,开设各类可供选择的专题文化课或综合文化课。
这一阶段汉语文化课的教学方式是最丰富多彩的。
因为语言交流的障碍逐步减少,文化交流的因素日益增多,介绍、讨论、对比分析乃至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方式均可采用。
但这一阶段,要避免填鸭式的输入,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引导他们从对比分析中理解中国的深层文化。
无论是初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首要目的还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这一交际工具。
因此,不管采取什么教学方式,都不能背离汉语教学的首要目的,否则,预科的教学将难以成功。
三、基础语言课中的语言与文化在语言的基础教学阶段,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结合不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不解决语言中的一些文化因素问题——即使在基础阶段,学生所学的语言是十分简单的——学生就不能完全理解课文,有时甚至还会误解),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
只不过在这两者结合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那就是:文化在语言课中进行文化教学,必须遵循以语言教学为主,以文化教学为次;文化教学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有机地、适当地、有目的加入文化教学内容的原则。
既要反对文化教学在语言课堂中喧宾夺主,也要反对为了结合文化教学而在语言教学时硬性加入文化内容的形式主义做法。
在语言教学中,哪些内容可以跟文化教学相结合?这一点在不少学者的论文中都已有所论述,比如:赵贤州就把可以在语言课中导入的文化因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分为12类,如: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无法对译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词义差别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使用场合特异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褒贬意义不同的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潜在观念差异,语言信息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含有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词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词语中反映的习俗文化信息,有特定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以及其他因价值观念、心理因素、社会习俗等造成的文化差异。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12类有很多重复、相似之处,不过他还是把语言教学中可以结合的文化因素概括的相当全面。
陈光磊则把这些文化因素分成习俗文化、思维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汉字文化和体态文化6种,然后,再从语言结构、语义呈现和语用性能三方面来考察这些相关的文化内容。
虽然划分跟赵贤州有些不同,但内容还是一样的。
这些学者已经把可以结合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列举的很清楚了,所以在这里我就不重复了。
不过还是想说明一下,在语言课,特别是基础语言教学阶段导入文化内容时做法上应注意一下几点:第一,就事论事,不要节外生枝。
既然文化教学在语言课中只是次要,辅助的部分,那么就不能脱离语言,大讲文化;尤其不能放开语言教学,用学生的母语大讲文化。
我主张采用“就事论事”的方法,就是说,在语言教学中遇到不得不讲的文化因素时,只需“就事论事”地解释清楚就行。
语言老师应该把更宝贵的时间用于语言讲授和练习上。
第二,有选择性,不什么都讲。
在选择什么要讲,什么不要讲;或者什么现在要讲,什么留待以后再讲时,可遵循下列原则:1.与语言交际能力有关的要讲。
比如:中国人问候时常说“你吃过没有?”或者“你上哪儿去?”这句话作为问候时用的特殊意思就要向学生讲清,否则就会引起学生的误会,影响今后跟中国人的交际。
再比如:“老”和“胖”这两个词在汉语中常常不带贬义,如:叫别人“老张”,叫一个小孩“小胖子”,说别人“最近胖了”,等等,都不会使人生气,这些也应该在学生初接触这些词语时讲清。
2.与语言理解和运用有关的要讲。
比如:如果课文中出现了“科举”、“个体户”、“下放干部”、“反右斗争”等词语,当然就要讲解,否则学生就不理解全文的意思。
即使“谢谢”和“thank you”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因为在中国和西方使用的频率和场合不完全相同,所以也有必要择要加以说明,比如,可以告诉学生,在中国,“谢谢”的使用频率远远不如西方高,但这并不说明中国人不如西方人礼貌,因为中国人觉得对关系亲密的人,比如,对自己的妻子、丈夫、父母、孩子等人,不用多讲“谢谢”。
讲多了“谢谢”反而显得关系疏远。
3.与语言直接有关的要讲,与语言无直接关系的就不用讲。
有些讨论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的论文中提到的很多中国传统风俗、礼貌习惯,甚至体态语言等等,我觉得不应该作为语言老师上课所讲解的内容了。
很多事情,等到学生语言水平提高了,知识丰富了,再加上他们以后逐渐跟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接触,自然会慢慢了解,不用我们语言老师越俎代庖的费心。
4.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所讲的文化内容也应有所不同。
比如讲成语“七上八下”、“乱七八糟”、“七零八落”等等时,如果学生尚处于低年级阶段也只要讲清字面意思就行,不用大讲数字文化;但是如果对象是高年级学生,倒可以适可而止地谈一点中国数字文化让她们举一反三。
第三,设身处地,不想当然。
语言老师除了要了解双方的文化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在教课时时时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课文,这样才能发现隐含着的文化因素。
第四,客观准确,不主观武断。
现在,很多结合文化内容的语言课本往往把两种(如:中西文化)文化的差异绝对化。
比如说很多课本爱说中国人含蓄,西方人开放;中国人谦虚,西方人自信,等等,虽然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是说的太绝对都会引起学生的误会。
所以,我认为要讲就要把两种文化的异同讲的客观一些。
第五,形象具体,不千篇一律。
在语言课中结合语言进行文化教学的方式很多。
除了结合课文内容老师讲以外,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老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尽量使用目的语,必要时也允许用一些母语),这样不但弄懂了文化问题,而且也练习了语言,课堂气氛也能够活跃、热烈起来。
另外,还可以用看电影、看录像、看课外补充读物等方法,引进课文中缺乏的文化内容。
当然,如果在使用汉语的地区学习汉语,更可以把学生带到现实社会上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化的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
即使在国外学习汉语,也可以用在中国餐馆吃饭、去唐人街吃饭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接触目的语文化。
这样的方法可能比在课堂上更能取得好效果。
四、中高级口语课中的语言与文化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从中级口语阶段就越发显现出来。
中级口语课教学是初级口语向高级口语过渡,以交际文化为主向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并重过渡的重要环节。
中高级口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由基本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口语能力相运用汉语进行高层次的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过渡,训练并达到在洽谈、讨论、研究、评论、论辩、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口头交际中熟练、灵活、恰当地运用汉语口语的能力。
这里包含了大量的文化教学,下面是我运用统筹教学法的一些心得:首先,注意处理口语技能与其他技能训练结合,口语课与配套课程的兼顾与协调。
“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训练在学习中本来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
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组合式”,一个教学单元安排适当兼顾听力和阅读训练,以说为主,听、读、写兼顾。
教学环节一般为:一说(对话题的现有理解)——听(一些与话题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读(与之配合的相关文化知识)——写(发言或讨论提纲)——二说。
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配套精读课和听力课内容和进度,了解学生实际状况,避强就弱,找到口语表达训练与配套课程的语言要素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