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知识目标(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霸权主义及强权政治的含义。
(3)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
(4)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中国政府提出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2、能力目标列举国际时事,能够认识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各种“国际新秩序”能够辨真伪。
能够深刻领会我国对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3、情感目标新世纪的建设者应该对中国的命运有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
(2)不同的国家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有何区别?创设情境,导入(1)[典例点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他希望在新世纪初的美国人都能实现“美国梦”,能确保美国在一个和平、自由和繁荣的世界继续发挥领导作用。
他为“美国梦”作了清楚的注释: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要抓住这个机会去建立起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使21世纪成为由美国主导和支配的“美国世纪”。
上述材料说明(D)A、世界已由美苏两极演变成为美国一极B、苏联的解体使美国地位提高,实力大增C、世界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新秩序D、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严重的障碍解析: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被打破,第三世界国家崛起,西欧、日本经济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开始形成。
可见,A项观点错误。
B项与题干无关,C项观点错误,均不能入选。
美国所谓“领导世界”,实现“美国梦”,使21世纪成为由美国主导和支配的“美国世纪”,充分暴露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图谋。
新闻分析:美国退出《反导条约》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布什的这项决定将在1个月后正式生效。
《反弹道导弹条约》的核心是通过禁止双方发展全国性的反导系统来确保对对方的核威慑,即所谓的“核恐怖平衡”,避免核战争。
这一条约被视为全球战略稳定的基石,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此举将破坏全球战略稳定,并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
①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②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哪些?一、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当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也是当前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最主要原因。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板书)让我们首先了解两个概念①所谓霸权主义,指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
②强权政治,是指超级大国以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人民,牺牲他国利益的政策和行动。
“强权就是真理”,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最大限度地追逐利益是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这是由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及侵略本性决定的。
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149页楷体字部分,并概括小结)在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者以军事实力为后盾,明火执仗地进行赤裸裸地侵略。
如美国策划并挑起的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等。
在当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政策时,手段越来越隐蔽,更多的是依仗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在国际事务中对别国施以政治高压、经济制裁和文化侵略等。
当代美国的霸权行径 1999年,美国打着人权的幌子,对南联盟实施轰炸,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犯下了世界战争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罕见的暴行。
2001年反恐首选阿富汗。
“9·11”事件是美国有史以来遭到最大规模、损失最为惨重的恐怖袭击。
事件发生后,美国迅速把矛头对准中亚的阿富汗,发起了代号为“持久自由”的军事打击行动。
美对阿军事打击于2001年10月17日开始。
通过军事打击行动,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基本上摧毁了“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网络。
阿富汗战争是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的一场战争,是一场以空中精确打击为主要打击样式、实力对比悬殊的非对称战争。
它揭开了美国新世纪“反恐”系列战争的序幕。
2003年3月20日,美英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伊拉克开战,占领伊拉克,并逮捕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培植亲美政权,造成恐怖袭击不断,自杀性爆炸、绑架人质事件,使得伊拉克社会动荡。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经历20个月的调查之后,美国国会“9·11”独立调查委员会在2004年6月16日发布了最新的调查报告,报告明确否定了伊拉克前领导人萨达姆与“9·11”事件及恐怖组织有任何关系,使得美英政府陷人极度尴尬的境地。
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由于在全球推行强权政治,到处干涉别国内政,动不动就以制裁、武力相威胁。
它的霸权主义行径,激起了各国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强烈反对。
美国的安全受到威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伊拉克,美国陷入了泥潭。
防止核扩散和反恐怖活动,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
但是,核不扩散的努力受到严重挫折,美国越来越成为国际恐怖活动的目标。
因担心被炸,美国不少驻外使领馆多次被迫关闭。
美国政府不断警告到海外的公民,提高警惕,以防恐怖分子袭击。
美国的国际形象也受到严重损害。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提出质问,美国口口声声说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为什么却把世界弄得这样不安宁?美国一向以“世界领导者”自居,它到底要把世界领向何处?可见,要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就意味着要彻底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实现新的利益平衡,这必然会遭到原有的既得利益者的拼命抵抗,而这种抵抗和阻力主要来自西方少数大国,或者说来自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板书)当今世界正是由于少数国家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别国主权,才使得世界和平受到威胁,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
因此,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就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板书)当今世界,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还经常发生,国家之间还有许多悬而未决的矛盾,这表明世界和平仍然受到严重威胁,只有建立国际新秩序,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合理地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
同时在历史上,由于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侵略和掠夺,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落后,在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相互依赖日益增强的状况下,南北差距的扩大和南北矛盾的加深,不仅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困境,而且必将影响发达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可见,建立国际新秩序日显迫切。
1、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板书)由于原有的国际秩序是在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形成的,它阻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使世界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建立世界上所有国家平等参与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合乎世界民意的事情,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贯的立场和强烈要求。
发展中国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最早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
拉丁美洲地区是最先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的;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和平、合作的国际关系十项原则。
进人60年代,大批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而获得政治上的独立,但旧的国际秩序严重阻碍着其民族经济的发展,开始明确提出反对旧国际秩序的口号和要求。
①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在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上,首先提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
②1973年举行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通过的《经济宣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国际经济秩序”的概念。
③1974年举行的联合国第六次特别会议,在“七十七国集团”推动下,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行动纲领》和《各国经济与权利宪章》,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秩序而联合斗争的共同纲领。
尽管发展中国家不断作出努力,但时至今日,国际经济旧秩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致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越来越恶化,南北差距越来越大。
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这种状况强烈不满,纷纷谴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行径,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以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
2、中国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要内容(板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是站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前列的。
中国政府多次声明愿意同各国政府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努力,并把建立国际新秩序作为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认为,国际新秩序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它的主要内容是:①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②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
③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
④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相威胁。
胡锦涛发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五项主张 2003年3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阐述了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看法。
胡锦涛在题为《世代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繁荣》的演讲中强调,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应该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不仅有权自主地决定本国事务,而且有权平等地参与决定国际事务。
在国际事务中,只有遵循平等协商、友好合作的民主精神,才能有效地扩大各国的共识,深化共同利益,应对共同挑战,实现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应该维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世界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信仰和价值观。
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
多样性意味着差异,差异需要交流,交流促进发展。
各种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和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将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应该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武力不能缔造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安全。
只有增进互信,平等协商,广泛合作,才能实现普遍而持久的安全。
应该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社会在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创造出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贫富愈加悬殊、南北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
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趋利避害,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均衡、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