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白《送友人》(教师版)

李白《送友人》(教师版)

八下第六单元《送友人》练习答案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歌体裁】格律诗(五律)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注释】
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指城外。

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

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征:远行。

浮云:飘动的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落日:缓缓坠落,不忍离去,比喻难舍之情。

自兹去:从此离去。

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班,分别;离别。

【译文】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主题】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作者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寓情于景。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虽是一首送别诗,但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首联:一抹青山横卧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水绕着东城缓缓而流。

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

一山,一水,一静,一动,情景交融,更显出送别时的依依之情。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颔联:此地一别,友人就要像那随风飘转的蓬草,远去万里之外,漂泊不定,音讯难寻了。

“孤蓬”的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漂泊天涯的深切关切。

此联点明“送别”题意,表达对友人的依恋不舍。

颈联:游子漂泊,就如这天上的浮云,行踪不定,而眼前落日缓缓西沉,似乎对山峦和大地无限不舍,就如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用比喻的手法,自然地将眼前景物“浮云”和“落日”融入句中,形象贴切地传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不舍。

尾联:两人上马,挥手告别,两匹骏马似乎也和主人心意相同,忍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情意。

以马写人,含蓄而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将整首诗的离情别绪推向了最高潮。

同时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理解性默写】
(1)《送友人》中写送别地景色的是青山郭外斜,白水绕东城。

(2)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练习链接】
1.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浓浓的哀伤之情。

(D选项“其感情基调是浓浓的哀伤之情”改成“其感情基调是浓浓的依恋不舍之情”。

) 2.首联写送别之景,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答:青山白水,青白相间,从色彩角度写景,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这些词形象的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

山的静默,水的远去,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同时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

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3.怎样理解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蓬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依依不舍之情。

4.请赏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句千古名句。

(从修辞角度)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匆匆离开大地,
文言文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

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

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

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

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

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噪关其老少耶?(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

②罅:裂缝。

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

④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心乐.之以……为乐(2)不可久居.停留
(3)其长尺许.者表推测,左右(4)清慧可怜
..可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分)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3分)
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

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2分)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

4.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甲】文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忧伤的感情。

【乙】文表现作者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

附译文:
从香山寺沿着石磴俯阶而下,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便到了碧云寺。

寺后有泉,泉水从山脚下的石缝中喷涌而出,如冰似雪,水波荡漾。

一棵老树因雷击起火,树心空洞倾斜,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寺廊周围流淌,喧闹着流进石渠,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

石渠通到殿前成为方池,周围以石块砌成,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

池中有金鱼万尾,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一池的鱼红得耀人眼目。

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清秀灵动,惹人喜爱。

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鱼群便蜂拥向左边;把饼投向池子的右边,鱼群便争先向右,一片吞服之声。

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

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闲宁寂。

难道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