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作业
宏观经济政策
1.假设经济处于衰退阶段,货币和财政政策如何才能加速其复苏?若没有这些政策又会发生什么呢?
答:(1)经济处于衰退阶段,即产出低于就业的产出,Y0<Y*,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名义货币存量或者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发动一起需求冲击,使AD曲线移动到AD’,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实现均衡,加速经济复苏,但是物价水平不可避免地提高了(由P0到P1)。
(2)如果没有这些政策,产出也能在一个漫长的调整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同时使物价水平降低。
由于经济萧条,本期价格小于上期价格P0<P1,AS曲线下降至AS’,在E’点实现短期均衡,价格下降,产出增加,由于产出仍小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工资还会下跌,并传导到价格上,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下去直到AS曲线达到正AS n,产出达到Y*,价格以充分下降。
2.1961年,当一个记者问约翰·F·肯尼迪总统,为什么他主张减税时,肯尼迪回答:“为了刺激经济,难道你不记得你学过的经济学基础了吗?”结果当肯尼迪提出的减税最终在1964年实施时,他促成了一个高速经济增长的时期。
试用你学过的宏观经济模型,分析减税对宏观经济会有怎样的影响?(美国当时采取固定汇率制度。
)
减税政策的影响要分成短期和长期分别进行分析。
短期影响:美国的减税政策使IS曲线右移至IS2,与LM1相交于B点。
B点只是达到内
部平衡,B点在BP曲线的上方,表明国际收支顺差。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顺差会使本国名义汇率有上涨的压力,货币供给自动增加,使LM曲线右移到LM2,与IS2曲线相交于C点,表明经济实现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在C点,实际产出增加,利率水平上升。
长期影响:美国的减税政策即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导致国民储蓄的减少,于是,可贷资金市场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导致利率上升。
利率的上升会导致本国对外投资的减少和外国对本国投资的增加,于是对外净投资将减少,而对外净投资的减少又会导致进出口市场上实际汇率ε的上升和净出口的下降。
减税在短期确实能够增加美国的收入,但长期并不能增加产出。
总供给—总需求曲线
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点E0上,如图所示,政府购买减少会使AD曲线向左移至AD’,价格水平P0随即下降。
请问:
(1)考虑到人们对价格水平变化的预期,总需求曲线是否会进一步移至AD”的位置?为什么?
(2)价格水平将如何变化才能修正经济总需求不足的状况?
答:
(1)减少政府购买,价格水平在将来一定时期就会下降,也就意味着在将来人们可以以更
低的价格购买商品和劳务。
这样,如果预期价格水平要下降,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都会暂时推迟,总支出中(C+I)部分在现期就会减少。
结果,总需求曲线进一步向左移至AD”。
换句话说,政府支出减少,使总产出从Y e下降到Y1;人们对价格水平下降的预期有进一步使总产出从Y1下降到Y2。
(2)事实上,价格下降的预期不仅有可能推迟现期的消费,而且还会改变私人部门投资的利率弹性。
在普遍的价格下降预期中,私人部门投资的利率弹性会下降,即对应于一定量的利率下降,人们所愿意增加的投资额会将少,为使经济重新恢复均衡(充分就业水平下)所需要的价格水平额下降幅度就要更大。
这又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紧缩预期,经济便陷入持续的萧条。
所以我们只能说,从理论上通过价格水平的调整,经济可以自动恢复均衡。
但在现实中,预期的存在,经济却会持续的萧条。
失业与通货膨胀
1.设某经济某一时期有1.9亿成年人,其中,1.2亿人有工作,0.1亿人在寻找工作,0.45亿人没工作但也没在找工作。
试求:
(1)劳动力人数;(2)劳动力参与率;(3)失业率。
(1)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称为劳动力,因此,
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2+0.1=1.3(亿)。
(2)劳动力参与率==68.4%。
(3)失业率=7.69%。
2.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答: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表现为:其一,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
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他们持有的每一单位收入的购买力将随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下降。
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
例如,那些从利润中得到收入的企业主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如果其产品价格比资源价格上升得快,则企业的收益将比它的产品的成本增加得快。
其二,通货膨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作用。
一般地,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
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可以通过各种情况来说明,这里只说明两种主要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产出增加。
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
许多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坚持这样的看法,即认为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效应。
假设总需求增加,经济复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扩大了企业的利润。
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产生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
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被因更多的就业、产出的增加而获得的收益所抵消。
例如,对于一个失业工人来说,如果他唯有在通货膨胀条件之下才能得到就业机会,那么显然,他受益于通货膨胀。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
这里讲的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产出和就业的下降。
假定在原总需求水平下,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如果发生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则原来的总需求所能购买到的实际产品的数量将会减少。
也就是说,当成本推动的压力抬高物价水平时,既定的总需求只能在市场上支持一个较小的实际产出。
所以,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把世界利率r*作为外生变量。
让我们考虑当这一变量变动时会发生什么。
(1)什么导致世界利率上升?
(2)在浮动汇率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当世界利率上升时,总收入、汇率和贸易余额会发生什么变动?
(3)在固定汇率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当世界利率上升时,总收入、汇率和贸易余额会发生什么变动?
(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把世界利率作为外生变量,本国不能决定什么。
在长期的开放经济中,世界储蓄和世界投资需求决定世界利率。
任何减少世界储蓄和增加世界投资需求的因素都回促使世界利率上升。
此外,在短期价格水平固定下,任何增加世界范围内的对商品和
服务的需求或减少货币供给的因素也都会使世界利率上升。
(2)在浮动汇率下,世界利率上升,则国内投资将减少,IS曲线左移;更高的利率减少了货币需求,因此LM曲线向右移。
由于实际货币余额供给M/P固定,更高的利率就导致了超额的实际货币余额供给。
为了使货币市场重新达到均衡,收入必须上升,直到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因此,在新的均衡点B,总收入增加,汇率水平下降,贸易余额增加。
(3)在固定汇率下,如果世界利率上,则国内投资将减少,IS曲线向左移动,则本币有贬值压力,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必将用外国货币迈进本国货币以维持汇率稳定,使LM曲线向左移动。
在新的均衡点B,总收入下降,汇率不变,贸易余额不变。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1.假设某经济中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为15%,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为5%,利润收入占总收入的30%,工资收入占总收入的70%。
(1)求社会的储蓄率。
(2)若劳动增长率为2.5%,资本生产率为0.25,一致性条件是否满足?如不满足,如何调节?
答:(1)由题意可知,社会的储蓄率为:s=15%*30%+5%*70%=8%。
(2)由社会储蓄率为8%,可得储蓄率与资本生产率的乘积为8%*0.25=2%<2.5%,小于劳动的增长率。
这说明一致性条件得不到满足,必须使社会储蓄率提高。
假设所要求的社会储蓄率为s’,则有0.25*s’=2.5%,得s’=0.1
设应将利润收入占收入的比例调整到X,则工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应该为(1-X),有:15%X+5%*(1-X)=0.1,得X=50%。
即应该使工资收入和利润收入各占收入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