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社会运行与社会制度分析

第二讲:社会运行与社会制度分析

19491956 良性 运行 中性 运行 恶性 运行 初步良 性 中性运行 中性运 行 局部恶 性 全面 恶性 转向中 中性运 性 行 摆脱恶 性 19561959 19591962 19621966 1966- 19761976 1978 1978-
社会运行的方向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 运行就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横向运行就是社会发 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中国语境下的社会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指出: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以伦理来组织社会,消融 了个人与团体这两端。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突出了中国的家本位的思想,由己及人,由家庭而 后社会。即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观之, 社会在中国具有着浓厚的小农经济和乡土中国的含 义,不同于西方的社会的概念。
中国社会:差序格局
由“我”向四周扩散
“我”
“ 我” → “家” → 缺少社团意识

(“社会”)


(二)社会的特征

1、包含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关系,超越社会边界 的行为受到严格控制。
2、建立一套社会程序和机制来获取和分配经济等 资源。 3、社会是做出决策和解决争端的最终权威。


4、社会是其成员效忠和捍卫的最高一级组织形式。
二、社会运行
(一)社会运行含义的理解
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 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 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 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社会发展也相对处于协调发 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三种状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运行状况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第一,模式变量理论 该理论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 的类型学工具,认为行动者在于其他行动者互动过程中必然 面临五个方面的抉择——模式变量的五对范畴: 普遍性(医生/病人)和特殊性(母子); 扩散性(朋友关系)和专一性(雇佣关系); 情感性(家庭成员之间)和中立性(律师/委托人); 先赋性和自获性(或品质与成就); 私利性(商业关系)和公益性(公众福利事业)。 帕森斯认为,任何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关系都是上述五种 抉择的某种组合。模式变量的某种组合不是个体随意选择的, 而是社会文化系统中价值规范的制度化结晶,正是这种制度 化的价值规范支撑着社会关系结构。
纵向运行中表现出继承、变异和中断的关系; 横向运行中表现出交叉与渗透、制约和转化的关系。

(二)社会运行理论
1、国外有关社会运行的相关理论 (1)结构功能理论
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 出生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的一个中产阶级 家庭,其父是一个小神学院的教授。1920年进入阿 姆斯特学院学习生物学,准备将来从医,后来对经 济学和社会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三年级的时候受 经济学家汉姆敦教授影响改学社会科学 ,并在该院 的小人文学院获得第一个学位,然后去了欧洲, 1924-1925年到伦敦经济学院,师从马林诺夫斯基, 对功能学派的研究发生了兴趣。随后得到资助又来 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1927年获该校的哲学博士 学位),接触到韦伯和马克思的理论。在第一次接 触到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后,为其巨大魅力所深深 吸引。他翻译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 神》、《经济与社会》等著作。 (1902-1979)
2、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

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不仅要突出社会是一个 整体,而且要突出是人类生活的有机整体(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整体 入手,来研究整体社会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内 容和结构,从而把握社会整体的结构和运行规律。
社会是有着相互认同、团结感和集体目标的人的集 合,是一个包含了广泛的、以地域为基础的、满足 人类基本需要的所有社会设置的社会性集合。
5、分享共同的、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三)社会类型

刘易斯·亨利·摩尔根将社会划分为三组:“原始社 会、野蛮社会和文明社会(现代西方社会)。
按照格尔哈特·伦斯基的分类方法将社会分为六种类 型: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 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我国社会学家还将社会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
(美)塔尔科特· 帕森斯
回国后,在母校阿姆斯特学院执教一年,1927年转入哈 佛大学任教,先在经济学系担任讲师,1931年转到新成立的 社会学系,1936年升任助理教授,1939年升任副教授,1942 年升为正教授,随后接任社会学系主任,并于1946年将其改 为社会关系系,任职到1956年,到1973年退休,他在哈佛大 学任教达46年。帕森斯还曾于1949-1950年度任美国社会学 会主席。帕森斯是一位多产的学者,发表著述达270部(篇) 之多,代表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社会系统》 (1951)等。

3、中国语境下的社会
(1)在中国
“社会”一词在古籍中见于《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礼 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此处是最早见到的有关社、会 二字的连用,意为村民集会。 《白虎通·社稷》上说:“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社”是指用来 祭神的一块地方,后来两字连用是指人们为了祭神而集合在一起。 古籍中有时也用“社”指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如“文社”“诗社”, 或指中国古代地区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 。 (2)在西方 英语society和法语societe均源于拉丁语socius一词,意为伙伴。日 本学者在明治年间,首先将英文“society”一词译为中文“社会”, 近代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袭用此词,中文的社会一词才有了 现代通用的含义。
第二专题
社会运行与社会制度
一、社会:概念、特征和类型
(一)概念 1、社会的一般涵义 社会一般而言是指具有一定共同文化的生活在一起的人类 共同体。 马克思社会理论认为,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社 会在本质上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 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的有机总体。 马克思社会理论强调:(1)社会不是单个人的堆积和 简单相加,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相互交往的产物; (2)人们的交往首先是经济交往,因此,人们相互之间 的最基本、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 会的基础和本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