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2017年硕士《临床医学综合》考试大纲Ⅰ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Ⅱ答题方式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Ⅲ试卷内容结构(1)基础医学:40%,包括生理学20%,生物化学20%;(2)临床医学:60%,包括内科学(含诊断)35%,外科学25%。
Ⅳ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1~1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60分,单选题;X型题131~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多选题。
V考查内容一、生理学(一)绪论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载体、通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电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影响因素,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凝集原和凝集素,ABO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7.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8.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9.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1.肺通气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6.肺牵长反射(六)消化和吸收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2.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
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3.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胃运动和胃排空及其调节。
4.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小肠运动及其调节。
5.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排便反射。
6.小肠内的物质吸收及其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1.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能量平衡,能量代谢的测定,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及其测定。
2.体温及其调节: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体温调节。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1.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及其影响因素。
5.尿生成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尿生成调节的生理意义。
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7.排尿反射。
(九)神经系统的功能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及其功能,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3.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4.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和调质和概念,递质共存现象;受体的概念、亚型和调节;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5.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整合,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6.躯体和内脏感觉:感觉传入通路和皮层代表区,痛觉。
7.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8.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脊髓、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9.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情绪生理反应。
10.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1.脑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十)特殊感觉器官的功能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2.视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异常,房水和眼内压;眼的感光换能功能,色觉及其产生机制;视敏度、暗适应、明适应、视野、视觉融合现象和双眼视觉。
3.听觉: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4.平衡觉: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
前庭反应。
(十一)内分泌1.内分泌的概念;激素的概念、化学分类、作用机制和分泌调节,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2.下丘脑-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及其功能,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下丘脑-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的生理作用。
3.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代谢、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4.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钙三醇的生理作用和生成调节。
5.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7.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十二)生殖1.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丸功能的调节。
2.女性生殖: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月经周期,卵巢功能的调节;妊娠和分娩。
二、生物化学(一)蛋白质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氨基酸L-α氨基酸的结构特征和分类、组成体内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中、英文名称及缩写符号,氨基酸的两性解离、等电点、紫外吸收等理化性质。
肽肽链与肽键,重要的生物活性多肽。
蛋白质的分类单纯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纤维状蛋白质和球状蛋白质。
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肽链局部的空间排布、肽单元、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模体、锌指结构、分子伴侣。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整条肽链的三维空间排布、次级键、结构域。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亚基之间的三维空间排布。
3.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对空间结构和蛋白质功能的决定性、一级结构与物种进化、一级结构变异与分子病。
(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的结构特征,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正协同效应理论,变构效应。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离纯化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等电点、溶液中蛋白质胶粒稳定的因素,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变性与沉淀的关系,紫外吸收,茚三酮反应,双缩脲反应。
(二)酶1.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1)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与结合酶、酶蛋白与辅助因子、全酶、辅酶与辅基。
(2)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与活性中心、结合基团与催化基团。
2.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1)酶促反应的特点酶促反应的效率、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立体异构特异性、可调节性。
(2)酶促反应的机制酶与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3.酶促反应动力学(1)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曼氏方程式、Km、Vmax的意义及测定。
(2)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3)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
(4)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
(5)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可逆性抑制与可逆性抑制、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的区别。
(6)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必需激活剂、非必需激活剂。
(7)酶活性测定与酶活性单位酶活性测定的要求、国际单位。
4.酶的调节(1)酶活性的调节酶原激活、变构调节、共价修饰。
(2)酶含量的调节酶蛋白合成的诱导和阻遏、酶的降解速度。
(3)同工酶的概念、乳酸脱氢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的组织分布、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5.酶的命名与分类(1)酶的命名系统名称、习惯名称、推荐名称。
(2)酶的分类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
6.酶与医学的关系(1)酶与疾病的关系酶与疾病的发生、诊断及治疗的关系。
(2)酶在医学上的应用酶在临床检验、治疗、科学研究及生产中的应用、固定化酶、抗体酶的概念。
(三)糖代谢1.糖的无氧分解(1)糖酵解的反应过程糖酵解途径与糖酵解的概念、由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再转变成乳酸的步骤及底物水平磷酸化。
(2)糖酵解的调节糖酵解途径的3个调节点(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
(3)糖酵解的生理意义糖酵解的ATP产出、效率及对肌肉收缩的重要性。
2.糖的有氧氧化(1)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2)有氧氧化生成的ATP有氧氧化的ATP产出、效率。
(3)有氧氧化的调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4)巴斯德效应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及其解释。
3.磷酸戊糖途径(1)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
(2)磷酸戊糖途径调节。
(3)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提供核糖及NADPH.。
4.糖原的合成与分解(1)糖原的合成代谢糖原存在的意义、UDPG、糖链的延长和分支。
(2)糖原的分解代谢糖原磷酸化酶的作用、葡萄糖-6-磷酸酶的组织分布。
(3)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糖原合酶、糖原磷酸化酶的磷酸化修饰。
(4)糖原累积症性质、特点及分型。
5.糖异生(1)糖异生途径概念,糖酵解途径中3个不可逆反应的解决。
(2)糖异生调节2个底物循环的调节。
(3)糖异生的生理意义维持血糖恒定,补充肝糖原,调节酸碱平衡。
(4)乳酸循环。
6.血糖及其调节(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正常血糖浓度及血液中葡萄糖的进出平衡。
(2)血糖水平的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水平的机理。
(3)血糖水平异常低血糖及糖尿病。
(四)脂类代谢1.脂类的消化和吸收消化酶类、混合微团、乳糜微粒、甘油一酯合成途径2.甘油三酯的代谢(1)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合成部位、合成原料、合成基本过程。
(2)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脂肪动员: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的活化、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能量生成、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酮体的生成及利用酮体的定义、酮体的生成、酮体的利用、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和酮体生成的调节。
(3)脂酸的合成代谢软脂酸的合成合成部位、合成原料、脂肪酸合成酶系及反应过程、脂肪酸碳链的加长、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脂肪酸合成的调节代谢物的调节作用、激素的调节作用。
(4)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前列腺素,血栓恶烷及白三烯前列腺素、血栓噁烷及白三烯的化学结构及命名、PG、TX及LT的合成、PG、TX及LT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