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表
4、参加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议:
A、时间:1955年4月。
B、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C、会议期间矛盾产生的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与会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
D、周恩来提出解决方法:“求同存异”方针。
E、同与异的含义:异: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同:刚获独立,面临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任务。
F、结果:会议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会议圆满结束。
G、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
七十年代
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重返联合国
(1)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主要);亚非拉国家的支持。
(2)事件: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新中国外交表
时期
政策、方针
外交活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十年代)
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A、时间:1950年2月。
B、意义: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意义:中日邦交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即改革开放后
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表现为:不结盟。
1、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200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联合国首脑会议和倡议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会议。
启示:外交以实力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目的。
A、时间:1953年12月,
B、事件: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是提出的。
C、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D、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对周恩来的努力下,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D、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F、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
(2)事件:1972年9月,日本政府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3)意义:中国外交战线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2)过程:
A、“乒乓外交”: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
B、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C、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神经质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参加与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3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参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10月,中国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前身:上海五国机制。
(2)2001年6月,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3)性质: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4)意义: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