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要素整合视角下资本下乡的路径转变

生产要素整合视角下资本下乡的路径转变

生产要素整合视角下资本下乡的路径转变资本下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当前以政府资本支持和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实现的是“资本主导的外生型要素整合”。

这一路径促进了农业发展,但也给农民和农村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上的负面效应。

因此要发挥土地在要素整合中的主导作用,转向“土地主导的内生型要素整合”新路径,用土地要素引导资本有序进入乡村,将农民在资本下乡中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山东东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案例从实践上证实了这一新路径的可行性。

为此,需要从鼓励和引导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协调和整合使用农业发展相关项目资金,搭建类似“农超对接”的合作社—企业对接平台等方面推动资本下乡路径转变,实现农业生产要素整合的“土地主导”,加强农民利益保护,实现农业、农民、农村同步发展。

标签:资本下乡;生产要素整合;土地股份合作社一、引言随着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向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的节奏逐步加快。

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过程的关键之一,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本来源。

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推动了农业发展,但也对农村经济、政治发展和社会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

资本是农业发展的稀缺资源,部分地方政府或村集体极力促进土地流转,从而造成农地流转价格扭曲,低于其应有价值(李婧、欧良峰,2014)。

同时,村组织成为“资本”的代理人,损害农民合法权益,带来农村利益格局剧烈变动,危害乡村治理(陈靖,2013)。

政府资本在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引导和支持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过程中,两者相互让渡或分享收益,导致农民利益受损(仝志辉、温铁军,2009)。

资本下乡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需要加强其积极作用,化解其消极影响。

在战略方向上,陈锡文(2010)指出资本下乡和土地流转需要综合考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在具体措施上,温铁军(2005)提出,通过综合合作社建设推动社区内资源积累与外部资本投入相结合;蒋云贵(2013)提出,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作为资本整合的重要内容,从而保证农民权益。

以上研究中具有创建性的认识给笔者很多启示,但是现有讨论主要集中在资本下乡带来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也多是从理论角度进行探讨,缺乏实证数据支持。

笔者认为,山东东平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案例,让我们能够从实践中发现和总结资本下乡的有效路径,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供有益借鉴。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生产要素均衡视角下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14CJY044)。

陈涛,男,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硕士生(武汉430079)。

二、生产要素整合与资本下乡路径舒尔茨(1987)强调,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关键是要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实现要素的均衡投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自然生产和社会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土地是生产要素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

不过随着农业市场化发展,资本这一生产要素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获取其他生产要素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分布的基本状况是:农村社区的生产要素禀赋水平较低;在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农村的资本、富余劳动力处于长期外流状态;“土地”是农村社区完整拥有的少数要素之一。

因此,引入资本推动农业生产要素整合成为学界共识,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引导和支持作用,但是如何引入资本、实现土地与资本的有效整合成为理论和实践上的难点。

目前资本下乡的主要模式是用工商资本来组织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形成主导产业。

这一模式可以总结为“资本主导的外生型要素整合”路径(见图1),其过程和特点为:第一,要素整合的主导要素是“工商资本”,其核心目标是获得资本收益。

对于延伸到农业产业链条多个环节的资本而言,农业生产环节不是其主要利润来源,而是维持链条正常运转的一环,可以不盈利。

第二,资本从外部进入,在经营产业选择上具有决定权。

土地要素是被动整合到农业生产中的,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个体农民与工商资本投资者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第三,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是在政府资本的引导和支持下完成的,包括政府对企业的补贴和专项扶持政策。

第四,资本是面向外部的,对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缺少关注,甚至破坏农村社区的社会和权力结构。

图1资本主导的外生型要素整合针对“资本主导的外生型要素整合”路径出现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出要强化农民在资本下乡中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长子中,2012)。

从生产要素整合的视角看,对应措施是加强土地在要素整合中的作用,改变要素整合方向,提高农民在要素整合中的主动性。

因此,笔者提出了“土地主导的内生型要素整合”路径(见图2),主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第一,让土地成为要素整合的主导要素,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和单位效益作为农业经营的主要目标。

第二,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产生于农村社区内部,从社区内部资源禀赋角度综合考虑,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尊重农民及其土地权益,让农民主导和参与土地整合与产业经营。

第三,政府资本引导和支持农村社区土地整合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要素质量,从而增加土地对资本要素的吸引力。

第四,关注农村社区发展,让农业产业发展的收益留在社区内,促进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增收。

图2土地主导的内生型要素整合实现这一路径的关键是实现农民的组织化,建立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村经济组织。

这一组织能够对内协调农户关系,完成土地整合;对外作为土地要素的所有主体,与政府部门、工商资本投资者联系互动,主导或参与生产要素整合。

现有研究探讨比较多的农村经济组织是专业合作社,它主要是在生产前中后环节为农民提供服务,而在生产要素整合层面的参与较少。

温铁军(2005)提出的综合性农民组织强调农民的资本积累和运作,但是内部金融模式启动慢、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智力和管理支持,推广有一定难度。

比较而言,山东东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运作方式,笔者将从生产要素整合的视角,分析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实现土地主导的要素整合中的作用和效果。

三、东平案例分析:内生型要素整合与资本引入东平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于泰安市,西临黄河,东望泰山。

县内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洼地和湖泊兼而有之,加之20世纪60年代东平湖建设移民众多,县内不同村庄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环境差别较大。

2012年,针对当地长期存在的农业经营效率普遍较低、农户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短缺等问题,东平县政府开展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试点工作。

土地股份合作试点实施中,县政府提出指导性原则,由各乡镇和村庄根据自身自然资源、村庄组织和村庄能人等方面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实施方式。

县政府提出的指导性原则包括“三不”和“四权”。

“三不”即土地流转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经营权。

“四权”即坚持集体土地所有权、保障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放开放活承包土地使用权、稳步扩大农民土地收益权。

截至笔者调查的2014年9月,东平县共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21家,入社农户3240户,入股土地17800亩。

调查期间,笔者走访了多个合作社,选取了安村安大土地股份合作、孟庄村润农土地股份合作社、南堂子村最美乡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周林村瑰青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西沟流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研究个案。

通过与合作社领导人、村民交流,笔者对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起、建立、运作和农户参与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案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比较:合作社土地整合情况;产业发展与资本引入情况;农民和集体收益情况。

1.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土地要素整合调查显示,案例中土地股份合作社都较好地实现了土地要素整合。

一方面,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了单个经营主体土地经营规模扩大。

根据表1的数据,整合土地绝对数量最少达到了320亩,最多达到了1700亩;整合土地的比例最低达到了村庄耕地总面积的30%,最多的村庄不仅将现有耕地进行了全面整合,还将未利用的山地整合到了开发项目中来(见表1)。

表1合作社土地整合及入股情况整合土地面积及构成农户土地产权及入股集体土地产权及入股安村安大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1041亩,占全村耕地面积82%,其中集体土地82亩。

社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1亩为1股。

集体土地经营权入股,1亩1股。

孟庄村润农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32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50%。

确权确股不确地,人均入股耕地面积为0.529亩。

—南堂子村最美乡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整合1200亩土地,包括全村所有的400亩耕地。

按村庄现有人口将入股土地分为1453股,1人1股。

集体土地不计入股份。

周林村瑰青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532亩,占全村耕地面积30%。

社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1亩为1股。

集体土地入股,1亩1股。

西沟流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1700亩,其中村集体山坡地876亩,农户耕地824亩,占农户耕地面积48%。

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1亩为1股。

集体土地经营权入股,1亩1股。

另一方面,土地整合还实现了土地要素质量提升。

调查显示,这五个合作社整合的土地都实现了集中连片,有利于土地的统一规划和利用。

采取多种产业同步发展的安村和西沟流村对连片土地进行集中规划,根据需要实现了产业分区分片发展。

在访谈中,周林村瑰青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强调了土地集中连片对于玫瑰花种植的重要性:有利于灌溉等配套设施建设,有利于小型机械使用,能够与其他作物隔离,避免了农药飘洒到玫瑰花田产生农药残留。

此外,安村和孟庄村是平原村庄,土地整合后进行了土地整治,不仅平整了土地,还增加了耕地实际使用面积。

综合比较五个案例,他们能有效完成土地要素整合缘于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土地经营权的股份化。

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在土地确权、土地经营权股份化基础上,保证了农民参与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积极性(见表1)。

除周林村外,其他案例合作社所在村都涉及全村范围内的土地确权和调整。

孟庄村和南堂子村根据现有人口总数采取了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模式,保证了1人1股的土地入股。

安村和西沟流村仍以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确认的土地为基础入股,给不愿意入股的农户调换土地,保证整合土地集中连片。

第二,与土地股份配套的入股分红机制的建立。

管理经营上,土地股份合作社是独立于村“两委”的组织。

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包括股份认定、日常管理、股份分红、合作社监督,有独立的资金管理系统,避免了村庄内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界限模糊的问题。

2.土地要素主导资本引入案例中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产业选择和经营。

基于土地资源特点、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目标,资本引入是合作社、政府和工商资本投入者多方互动的结果,资本的来源及其组合也呈现出多样性(见表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