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虽然一直进行着习字教学,学生跟着字帖进行书写练习,学生的写字基本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
可总感觉自己班里孩子的字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也让学生认识基本的笔画,课上也给学生范写,并要求他们认真临帖描红,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今天看了《抓实写字课堂教学(三个环节)、知道低年级学生练好汉子的策略》这2篇文章,感觉还是自己做的不够细。
文中说写字从一年级开始认识写笔画的时候就要要求老师给学生下功夫,将起笔运笔、轻重缓急细细地教给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每一笔的起承转合以及其中蕴含的节奏韵律美,不惜下功夫、花时间;教师还应该在写同类或者生子各组成部分的时候做出总结归类,一边让学生掌握在写同部件的字时的写字要领;同时教会学生观察,找到书写的难点,让学生临帖时,反复练习。
想想我们虽然教学生观察,临帖、仿写,可在观察时,他们并没有按照老师要求的认真去观察,知识粗略的看一下,就下笔。
任凭老师说:“一定要认真观察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注意每个笔画的写法,然后再描红。
” 刚讲完就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完成了描红,这是孩子们还没有真理解汉字的字形美,心不静,想的只是为写字而写字。
因为我们是四年级所以很多时候,自己也没有讲解的像文中说的那样细,所以再学生看来只要写完就好了吧!也听说过,孩子写字读书的习惯一定是从低年级起才能见成效。
因为中高年级的孩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在练字时,根本不能正确对待,想要有很大的改变有点难。
因此,在低年级的老师们一定要对孩子的写字充分重视起来,抓好落实写字教学。
当然教师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向自己的写字基本功并不是怎么好,但是我能够在每一次练写时,我都是很认真对待的,这点还不够,还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凡是他们喜爱的,学习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兴趣的培养:1、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励。
孩子们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
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
A、古人的故事: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三国时钟繇抱犊入山学书的故事,让他们学到了勤奋;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使他们学到了自强不息;……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练字的生动教材。
B、民族自豪的故事: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国书法是我国几千来灿烂文化的结晶与瑰宝。
在写字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把国际友人对中国书法的赞美,把知名人士对中国书法的论述讲给孩子们听,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孩子们明白书法是我们民族独有的艺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责无旁贷的。
C、解字说意,编写小故事:为了引发学生认字、爱字的兴趣,在分析字形结构的时候,根据字的各部分编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
特别是一些象形、会意的汉字,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对汉字产生好奇的探究之情。
2、形式多样的竞赛激励。
竞赛不但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
A、作业星级制度:每次作业面批时,我都让学生把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与上次作业进行比较,并给出相应红星。
一个单元进行一次小结性评比,8颗红星以上的学生拿到一朵小红花,学期末评出星级作业,并给予奖励。
B、小组竞赛:每节写字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字比赛(包括写字的姿势)。
获胜的小组每人得到一个“小动物”。
C、个人竞赛: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写字比赛,前三名的同学在学习园地展出,获得进步奖的学生得到一个“小动物”。
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书法竞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3、定期开展展览。
定期举办作业展览,将写得好的学生作品和报刊杂志上的优秀书法作品放进学习园地。
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写字的兴趣。
班级里形成良好的写字氛围。
教育的对象是人,这区别于工业劳动的产品,育人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人是有情感,有思维,有个性的。
要想使学生达到教育的目标,成为一种规格意义的人,光靠的教师的说教和命令或其他一些法规。
效果不会太好。
要想教好学生,教师首先要爱学生。
那么,遇到那些调皮的学生怎么办?于永正说:“花朵是色彩斑谰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
”学生不能齐步走,教育不能搞一刀切。
要求学生达到统一标准,那是形而上学,不切实际。
学生犯错误,是必然的,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摸索前进的。
因此,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是值得讨论的。
于老师采用的是宽容。
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宽容是一种美德。
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教学生怎样做人。
于老师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忍几秒钟。
”即使学生犯错误,在责备时,也应该考虑你的对象是人,你应该尊重他的人格。
我们至少得考虑到三件事,①如何使学生能率直接受②如何让学生激起更高的斗志③怎样才不致伤及对方的自尊。
于永正是这样教育的:一生偷黄瓜,他知道后,悄声问“黄瓜好吃吗?”生大窘,十几年之后,还记得清清楚楚。
再谈表扬:先说一个心理实验,即一位男士,如果是他结婚十几年的妻子对他说:“你多么英俊,我非常爱你”,他肯定会无动于衷,如果这时换成另外一位女士,他听起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肯定会胡思乱想。
这就是亚伦森不贞法则,就是人即使收到相同的信息情报,但给的人不同,接受的态度也不一样。
运用于教学也是一样。
后进生的课堂生活应该是比较压抑的,得到老师表扬的机会微乎其微。
如果有机会能得到这么一次,他一定立刻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相反,如果教师表扬方法单一,学生久了,也会乏味,就像那位妻子,说得再好听,丈夫也不会睬她。
于永正很讲究表扬的艺术,在作文本画大拇指,课上跟学生握手,跟学生说悄悄话。
重情趣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说:当人们在从事饶有情趣的活动时,大脑就会自主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它的效力比吗啡还要高500倍,学习也一样,学生如果感兴趣,再苦再累他也心甘情愿。
如果他不喜欢,哪怕是一点作业,他也会觉得苦不堪言,负担太重。
“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上就是重情趣,我想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
当小学老师难,难就难在“斜。
因为孩子小,很稚嫩,需要呵护;因为小,易受熏陶,要尽可能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
于老师50多岁,依然童心未泯。
在课上,有时装猫扮狗,给孩子种种鼓励。
1、教师跟学生应该缩短距离。
首先是空间的距离要尽量缩短,走到学生中去,跟学生握手,说悄悄话,既浓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也缩短了心理上的距离。
于永正教《小稻秧脱险记》,老师做小稻秧,学生扮杂草,演得惟妙惟肖,气氛相当活跃,师生间就没有了距离。
2、教师课堂上应该尽量多说“我们”,少说你要怎样。
教师对呼叫的方式应特别注意,美国的心理学家在说话时,通常不说“我”而说“我们”这主要是为了要唤起听者的关心,为了使说话者与听话的人成为一体。
3、教师应该学会倾听,特别是后进生发言时结结巴巴声音特别校如果教师先表现出不耐心,这位学生就会更加自卑。
于老师上课就特别有耐心,学生回答问题时,他面带微笑,目光中流露出期待。
而且善于鼓动学生。
“第八次”。
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多给学生鼓励。
如果当学生自卑、惶恐不安的心理症状愈来愈强的话就会产生“自我萎缩”症。
就是认为自己的存在非常渺小,因而个性愈内向,到最后认为自己是个无用的人。
人类如果没有产生这种心理,就会拥有一种努力,不断扩充自我并会对自己有所要求,希望“伟大”、“ 漂亮”一些。
而教师的鼓励表扬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另外,当一个人的优越感被触及时,就不断想与对方亲近,师生关系也会更融洽。
至于表扬的方法应多样,这在前面已提到。
5、带着微笑,来点幽默。
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
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于永正说:“我崇尚…微笑教学‟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但我深深地体会到,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不是硬装出来的。
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作支柱。
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
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何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呢?1、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该为学生服务。
例:教师板书课题这一环节。
平时我们写好课题后,让学生读一下就行,至于训练了什么,没有体现。
于永正在板书课题时,让学生空临,来指导写字。
贾志敏是让许多学生来读,训练读,都没有浪费。
2、学生会的坚决不讲,例:生字的教学,有些字学生已经掌握,教师就把它们放在一边,学生不会的再去引导。
3、给学生再纠正、再表现的机会。
读得不好,纠正后再读,让他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何感情朗读,应该以学生感悟为主。
即:重感悟。
我们的语言存在糊涂性,80%的汉字是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的,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如果问是什么意思,很难用言语表达。
即使说了,也毫无美感,但你心中明白它所表达的意境。
这就是语言的糊涂性。
因此教学时应重感悟少分析。
再比如词语解释,如《小稻秧脱险记》中的“纷纷,七嘴八舌”于永正就是通过表演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那么如何感悟,应以读为本,于永正说“读中自悟”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情要靠自己在读中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也要在读中悟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涌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含,只有学生在悟不出或者出现偏差的时侯,教师才适当点拔和讲解。
另外,教学时,教师要讲究一些方法,如指导学生朗读,你如果先叫一位朗读水平很好的学生读,下面就不会有学生读了,因为他会想:我读得没他好,再读不是丢脸吗。
心理学也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优越感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如果发现自己比对方还要差时,往往就会自卑,心理不健康的有时还会对对方产生反感。
(因此,特别优秀的往往会受到妒忌,就叫“枪打出头鸟”)于永正有名句名言,叫“一鸟压林,万鸟压声”他在指导学生读时,经堂注意到这个问题。
先请一般的学生读,到最后再请好学生读。
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容易在后面掀起教学的高-潮。
最后想说两个问题,一是创造,二是教学手段的运用。
学生的创造跟发明家的创造不一样,只要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造。
斯霞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的:“今天,有很多人到我们学校来参观,其中有不少的阿姨,阿姨都是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