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哈佛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再见,敬爱的母校!再见,敬爱的老师!再见,亲爱的同学们!是你们让我学到了知识,教会了我做人。
母校在我们的心里播下了友谊的种子,这些种子永远开放在我们的心田。
我希望把母校编写成一曲动听的歌谣来伴随我们一生的风雨路;把老师誉为一支永放光芒的蜡烛,照亮我们的前方;把同学之谊架成一座永远的桥梁,让我们的心永远连在一起。
由此走向社会,我们仍然要面对复杂的人生。
我想在座的上千名毕业生能上北大国发院并且顺利毕业,堪称天之骄子、命运的宠儿。
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个满意的offer,天高海阔,你们必然是踌躇满志。
不过特别需要理解,中国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
之所以大是因为机会巨大、前景巨大、空间巨大,又面对无比复杂的问题。
有很多阴暗面,它们重重叠叠,利益纠葛相互缠绕,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个大时代将持续很长时间,将是大家参与社会的时代背景。
「这是一个自拍——还有自拍杆的时代。
仔细想想,如果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开始过上整天自拍的生活,这会是怎样一个社会呢?对于我来说,那也许是“利己主义”最真实的写照了。
我们无休止地关注我们自己、我们的形象、我们得到的“赞”,不停地进行“自我放大”。
我也知道,你们这几年也有许多美好的记忆:信息院里,有你们又怕又爱、面冷心慈、批评起人来连男生也会哭的“吴奶奶”——吴同茂老师;湘雅医学院里,有熟悉临床八年制学生各种详细信息、生病也要为同学们办好毕业庆祝晚会的辅导员——丁红珊“老大姐”;铁道校区学生3舍里,有同学们遇到困难就愿意和他聊一聊的宿管员李发强师傅;升华公寓25栋里,有被同学们称为知心朋友、贴心哥哥的85后楼管“杨帅哥”;机电院里,有傲立风雨中,直言“我的课讲得好”,“我不服”的汤老师,等等。
这些普通的老师和职工一直关心着你们、爱着你们!最后,我们在抓好期末复习的同时,每一位同学应一如既往地遵守好学校的课堂常规,做到上课不说话,不做小动作。
纪律是搞好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我们应当做一个“德智双全”优秀学生。
正如一位社会评论家所观察到的那样,我们都在不停地为打造自己的品牌而努力。
我们花很多时间盯着屏幕看,却忽视了身边的人。
我们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经历不是被我们体验到的,而是被保存、分享并流传于Snapchat 和Instagram 等APP 上的——最终它们呈现出的是一种由我们所有人合成的自拍照。
」本文摘译自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在2015年哈佛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本文作者以校友身份在现场听了讲话,感触颇深,遂编译与大家分享。
当我们的开国先辈于1630年来到马塞诸塞州的这片海岸时,他们是作为持异见者而来的——他们摒弃了家乡英国的体制。
但是一直令我惊奇的是,在当时的这片荒地里,在如何生存下去还是个未解的问题之时,这些开国先辈很快就意识到了建立(哈佛大学)这所高等学府的必要性。
在这里,我们共同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灿烂,我们也衷心祝愿每一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学弟学妹们继续开创美好的未来!自此以后,一代代人来了又去,哈佛的校园也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当年的几间小木楼。
但没有变的是,每一代人都充满信心,想要建立更好的社会,每一代人也都相信,这所大学将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
正如一位早期创始人Thomas Shepard 所说,我们希望毕业生走向世界之后,能够成长为对国家有益之人。
而如今,将近四个世纪后,我们发现我们处在一个充满挑战的历史时刻。
我们应如何鼓励我们的毕业生去做对他人有益之事?我们是否培养出了以造福他人为目的的毕业生?还是,我们所有人都已变得对个人成就、机遇和形象如此痴狂,以至于忘记了我们的互相依赖,忘记了我们对于彼此和对于这所旨在促进公共利益的大学的责任?这是一个自拍——还有自拍杆的时代。
不要误解我:自拍真是件令人欲罢不能的事儿,而且在两年前的毕业典礼演讲上,我还特意鼓励毕业生们多给我们发送一些自拍照,让我们知道他们毕业后过得怎么样。
但是仔细想想,如果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开始过上整天自拍的生活,这会是怎样一个社会呢?对于我来说,那也许是“利己主义”最真实的写照了。
演讲者:J.K·罗琳(J.K.Rowling),英国奇幻小说家,代表作为《哈利·波特》系列作品。
她是英国有记录以来最畅销的作家。
韦氏词典里,“利己主义”的同义词包括了“以自我为中心”、“自恋”和“自私”。
我们无休止地关注我们自己、我们的形象、我们得到的“赞”,就像我们不停地用一串串的成就来美化我们的简历,去申请大学、申请研究生院、申请工作——借用Shepard 的话来说,就是进行不停的“自我放大”。
每年这个时候,在大家就要离开校园的时候,都觉得有很多话要说。
今年更是如此,可是,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
也许是因为时光流逝和加速折旧的原因,我在快速进入老人的行列,最近又读了一遍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
今天正好是海明威去世55周年。
我就从它说起吧。
埃里森在耶鲁大学的演讲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人们在震惊之余为其大胆叛逆的观念击节叫好。
当然,99.99%的人不会因为一篇演讲词而退学,但他确实促使人们对教育、对传统的观念进行深入的思考。
正如一位社会评论家所观察到的那样,我们都在不停地为打造自己的品牌而努力。
我们花很多时间盯着屏幕看,却忽视了身边的人。
我们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经历不是被我们体验到的,而是被保存、分享并流传于Snapchat 和Instagram 等APP 上的——最终它们呈现出的是一种由我们所有人合成的自拍照。
这是一个自拍——还有自拍杆的时代当然,适度的利己是我们的本性。
正如我们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E.O.Wilson 教授最近写道的:“我们是一个充满无尽好奇心的物种——只要对象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自己知道或想知道的人们。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种自我迷恋会有两个令人不安的后果。
首先,它削弱了我们对于他人的责任感——一种服务他人的意识。
这种意识正是Thomas Shepard 所描述的哈佛大学的使命:让毕业生们不断成长,超越自我。
这种成长并非仅仅是为了每个人自身的利益,更是为了他人和整个世界——这也是这所大学一直以来努力为之奋斗的使命。
我们的学生和教授已经通过服务周围的社区以及整个世界,身体力行地践行这种使命。
从为哈佛所在Allston 小镇的中小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到去利比亚参与缓解埃博拉病毒危机的工作,哈佛人改变着无数人的生活。
哈佛园的Dexter 校门邀请学生们“走进校门来增长智慧,离开大门去更好地服务你的国家和你的同胞。
”今天,我们约有6500名毕业生将走出大门,愿他们每个人都记得服务的使命。
利己主义除了削弱了我们的服务意识,还有一种后果也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过度的自我关注掩盖的不仅是我们对于他人的责任,还有我们对于他人的依赖。
对于哈佛大学、对于高等教育、对于各种社会基础机构,这很是令人困扰。
我们遗忘了高校和机构存在的目的和必要性,使我们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
Stanford 不仅拥有顶尖的本科教育,并且有着顶尖大学中不多的休闲、放松的校园环境,学生还能够享受加州宜人的气候和美丽的风光。
Stanford 同时还拥有顶尖的本科工程专业。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大学?批评家们问道:我们就不能全靠自学吗?硅谷创业家Peter Thiel 敦促学生们辍学,甚至还给予他们经济补助,让他们辍学创业——这其中也包括我们哈佛的一些本科生。
毕竟,从逻辑上来讲,马克·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都辍学了,他们似乎都很成功。
事实如此,没错。
但是请大家别忘了: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都是从哈佛辍学的!哈佛是孕育他们改变世界想法的地方。
哈佛以及其他像哈佛一样的学府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物理学家、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商业分析师、律师和其他有一技之长的人,这些都是Facebook 和微软公司赖以生存的员工。
哈佛也培养了无数的政府官员和人民公仆,建设和领导国家,让像Facebook 、微软以及类似的公司可以繁荣发展。
哈佛大学还培养了无数的作家、电影制作人和新闻工作者,是他们的作品给互联网增添了“内容”。
而且我们也要看到,大学是人类和社会技术革新的源泉,这些革新是互联网公司发展的基石——从早期创造计算机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成功,到为如今无处不在的触屏奠定基础的样机的发展。
同学们,你们经过千里挑一来到湖南大学,你们聪明、勤奋。
经过四年的学习,你们更加有能力、更加有思想,你们不仅可以让自己生活得很好,还可以让周围的人生活得更幸福。
未来的你们不仅仅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社会的中坚、民族的脊梁。
不管你们走到哪里,引领前行的责任要自觉扛在肩上。
作为湖南大学的学生,大家要有这样的自信,要有这样的担当!这是一个湖大学子应有的情怀。
我们还被告知,大学将土崩瓦解,颠覆性的创新将使得每个人可以自学成才。
人们可以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中选课,并设立DIY学位。
但在线学习与大学学习并不相悖,前者可以拓展——但不会取代——后者。
通过类似像edX 和HarvardX 的这样的在线课程平台,我们已经开始与全球数百万的学习者分享哈佛的精神财富。
有趣的是,我们发现世界各地的在线学习者中,有一个群体人数众多,那就是老师——他们正用这些在线课程中的知识来丰富他们自己线下的学校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