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
的重要代表之一。

赫尔巴特的主要代表作是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

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将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第一节思想基础与《普通教育学》
一、生平及思想基础
1.生平
•赫尔巴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奥登堡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

少年的赫尔巴特就比较爱思考和研究一些有关人类社会的问题。

18岁时,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

大学毕业后,他曾经去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做了三年的家庭教师。

•在瑞士期间,赫尔巴特曾去布格多夫拜访裴斯泰洛齐,对其教育方法和经验进行了研究。

•从瑞士回来后,赫尔巴特离家来到柏林做了两年的助教,后又到哥丁根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

在哥丁根大学任教期间,赫尔巴特主要讲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1841年,他因中风而去世。

2.思想基础
(1)政治观
•赫尔巴特拥护德国封建贵族的利益,认为对于普鲁士这样的封建君主制度,只需设法维护和巩固它的秩序,而不应象法国那样给予任何破坏和改变。

这是他的最基本的社会政治观点。

•在哲学上,赫尔巴特接受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单子论”中“实体不变”的思想,认为宇宙是由无数的“精神实在”构成的,这些实在是永恒不变的。

•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是心理的最基本的要素。

他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看成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

他断定心理学是研究观念集聚、分散、结合和消失的科学。

教育过程就是不断向学生呈现“观念”的过程。

•从观念竞争有强弱变化的认识出发,赫尔巴特还提出了“意识阈”的观点,并用观念在“意识阈”内外的活动变化来解释人的心理。

•赫尔巴特把全部心理活动归结为观念的活动,实际上也就是把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都看成是观念的活动。

•在心理学上,赫尔巴特还提出了“统觉”的思想,统觉是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赫尔巴特的哲学和心理学反映了德国哲学和心理学注重思辩和经验的特点。

(4)伦理观
•在伦理学方面,与他的政治观直接相联系,赫尔巴特还提出了维护普鲁士君主专制秩序的伦理道德观点,这也是他的教育理论的伦理学基础。

二、《普通教育学》简介
1.概述
•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了《普通教育学》这本著作。

该书是反映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经典和代表作。

3.《普通教育学》“绪论”的主要思想
•首先,他认为教育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即要带着一定问题去研究教育
•第二,他认为教育应当是一门艺术。

•第三,关于心理学和教育,以及与儿童的发展的关系。

•第四、对教育学的认识。

•第五、赫尔巴特提出了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和没有“无教学的教育”的观点。

4.《普通教育学》的贡献
•一是他把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并寻找教学论的理论依据,使得教育学开始真正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

•第二个重大的贡献就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普通教育学》的第三个贡献在于“教学形式阶段”说的提出。

第二节教育目的论和教育过程论
一、教育目的论
1.教育目的的道德基础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是以他的五种道德观念为基础的,努力形成学生“完美”、“善良”的道德品质。

这五种道德观念是,(1)“内心自由”;(2)“完善;(3)“仁慈;(4)“法律”;(5)“正义”。

2.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十分重视五种道德观念在教育上的作用。

他说,教育的全部工作都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中,“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具体来说,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文化和有道德的人。

3.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赫尔巴特还进一步具体论述了这一目的和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问题。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必要的目的,即道德的目的。

•赫尔巴特指出,整个教育过程就是以实现必要的目的为主要任务的,必要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目的论述是有一定意义的。

二、教育过程论
•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目的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核心,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赫尔巴特提出并论述了教育过程的思想。

他提出了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的思想。


1.管理
•赫尔巴特把对儿童的管理看成进行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因此,把管理放在整个教育过程的最前面。

•方法:威胁、监督、命令和禁止、惩罚。

2.教学
•教学问题是赫尔巴特全部教育理论的中心问题。

•特别重视智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认为教育必须给学生以各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应该变质在现成的教材中,靠教师向学生传授。

•他明确提出了“教育性的教学”的原则。

也就是说,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的作用,甚至认为,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

•他说:“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报刊在德行这一概念之中。


•当然,他承认教学是要给学生以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掌握知识主要是为了形成道德观念。

•教学必须激发学生要求牢固掌握知识和企图扩充知识的兴趣。

•他重视兴趣并把兴趣的多面性看成教学的基础。

他认为,教学应引导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他把兴趣分成四个阶段,即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必须通过“钻研和理解”两个环节。

•明确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综合教学法。

•把教学程序分成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各阶段与掌握的知识环节,心理活动状态、兴趣阶段及教学方法等构成如图恰切的相互配合的关系:教学
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掌握
知识
环节
钻研理解
观念
活动
状态
静态动态静态动态
兴趣
阶段
注意期待探求行动
教学
方法
叙述分析综合应用
3.训练
•性格训练也就是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方法的主张。

主要是通过“约束”、“限定”、“制裁”、“抑制”、“谴责”、“训诫”、“劝告”、“惩罚”以及“警告”以摧残儿童“顽强”的意志,使他们从小就成为恭顺的具有软弱意志的人,使他们不仅不扰乱社会现存的秩序,而且还要达到连这种念头也不会出现的地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