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国文学常识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四、文化常识: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篇二:文学考研答题技巧答题技巧11现当代max1小时前名词解释1、名词解释时有时无,有的话是3~5个名词需要解释,最好是按照参考教材中的定义作答,准确最重要,然后扩展相关内容。
但是往往这部分题目答得越标准规矩,越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和好感。
答题时候注意写重点要点即可,如对于一个流派,写完时期、创办人、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流派的特点、消亡原因等等即可,踩点给分,不会说的适当说模糊点,千万不要把人物或者时间搞错,有错误的话扣分严重。
12、13年连续两年没有考察名词解释的题目,并不能代表14年就不会考察,这个谁也没用把握。
如果考试的时候遇到了,也请同学们无需烦恼,按部就班地尽量规矩地在自己有限能力之内答题就可以了。
关键词:名词解释重关键信息,多打出who\where\how\when\why等关键信息吸引眼球,中规中矩,不求观点新。
名词解释的考察算是有些规律的。
通常来讲,一些经典的名著,常考的如《红楼梦》、《水浒传》类似的相关考题不会拿来考名词解释,而会把一些稍微偏一点的但有在硕士生考察时不好深度出题考察的,比如像明清的词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这样的流派容易被考察,复习的时候需要记忆一些关键词,但无需去深度复习。
名词解释属于认知型题目,所考题的对象易于提取出来一个点,比如人物,比如作家,比如作品集,比如文学派别,比如文学期刊,而那些经典作品的深度考察或者比较探究,不会出现在名词解释当中。
请同学们翻到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第四卷清代文学目录:绪论关系清代文化环境,可能考,然而清代更可能考的还是那些最有名的小说和稍次一点的戏曲,因此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四章《聊斋志异》、第五章《儒林外史》、第六章《红楼梦》多是关于简答题和论述题的考点,需要深度复习,全面掌握,达到一定的水平。
而对于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和词学的复兴》、第三章《清楚白话小说》、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第八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和说唱文学》这些章节,只需要挑出一些重要的古代文学常识,如小说、作者、人物,尤其是流派,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就基本算可以应付名词解释了,不过桐城派和公安派还是很重要的,也可能会考大题。
但在开始复习的时候还是需要全面复习,刚说的以上这些是在冲刺复习的时候可以用到的一些如何重点复习的小窍门,也请同学们酌情使用,不能死板教条。
这是清代文学,同学们也可以依据以上的方法,将其他时代的文学或者现当代或者外国文学给自己理清楚。
简答题2、简答题一般是每个10多分,答题注重条理性,两套试卷合计10个左右,一般考的都是基础知识,不会很难,只需叙述出自己的理解就好,答案不求奇,但求稳定。
答题时候直接切中要害,直奔给分点,多给作品例子来回答,会增强说服力。
答题时候用1)、2)、3)类似要点标注,重点要点一目了然,方便老师给分。
简答题,字数不要写得太多,能围绕题眼简要答出关键信息,适当举例子即可。
简单题其实只是比名词解释题目相对复杂了一点点,在答题的时候两三段就可以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了,千万不要像论述题目那样写很多。
这点要特别强调:文学考研试题其实大多数考生都有很多话说,因此在简答题上我们总希望能够考官识得千里马,恨不得将肚子里的所有墨水都给考官展示看,但注意啊,简答题只是开始答答题的开始,千万不能动辄大几百字,要有条理地作答,能够回答清楚简答题的内容就可以啦,写多了后面的时间是不够用的。
一般来说,考研专业课的答题纸都是白纸,自己写答题序号,基本上每单页答1题。
如果感觉没有写完,可以适当在写下一题的时候与下一题空出几行的距离,以便于到最后可能的补充。
论述题3、通常有3道论述题,分值很高,考的是综合能力,要将其完全作为一个小论文来写。
注意结构(跟简答类似),要有开头、要点、结尾。
基本上每个题考的都是一位作家的总体创作或是对一个命题、一个体裁的认识。
有些题目可能有多门课程和参考书的综合和交叉,在外国文学中比较常见。
这部分题目需要考生在理解书本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理解和知识做适当的延伸。
答题技巧是论述题一定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不需要自己发挥,基本就是书上的要点;论据要用自己的材料;论证的过程就是体现个人思维和逻辑的地方,也是老师比较看重的。
论证中如果能用原文的话语、学术权威的观点和一些有美感的句子会得高分。
论述题分值最大,每一个题目都是25分或者30分,是拿分的重点。
回答论述题,需要有问题意识,从自己掌握的水平去佐证或者反驳一个观点,最重要的是用事实说话,所以基础知识、论证过程、论证的论据都十分重要,并要将三者平衡好。
论述题与简答题最重要的区别就是:简答题直接,重基础,直接答题即可;论述题重观点和材料,有问题意识,需要用论证论据去证明这个观点的对错,答题时候,对于有的题目不求绝对正确,但求自圆其说,但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更可取的是走稳妥路线,尽量采取主流观点。
答题要点分明,论证有力,论据适当,有说服力,自圆其说,一般字数四五百字,甚至更多。
篇三:【武大新闻考研】文学常识武大版武汉大学考研资料大学语文重要文学知识汇编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