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小车》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小车》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小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一课,用一课时完成。

(二)教材结构:
“运动和力”属于物质世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本单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了他们非常熟悉的小车作对象,研究小车的运动和所受到的力,围绕这个主题尽量充分地展开研究,以求得对运动和力关系的直观理解。

本课从朝天门的缆车入手,让学生知道有的车是用缆绳拉着运动的;然后让学生自己用提供的材料组装一个用重力作拉力的小车,再用这个装置去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小车运动起来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从而认识到力对物体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2、尝试控制实验中的条件,发现拉力与运动的关系。

3、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培养动手能力。

(四)教学重点:探究发现拉力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
意图:这个重点部分的学习,在情感态度上,可让学生开展更紧密地合作,培养学生更加严密的思维习惯,并学会控制实验中的变量来改变实验结果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难点: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

意图:设计简单计划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我们开展探究活动的保证,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因而把设计探究计划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小学课程与教学中,之所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继续开展他们在自发状态下就一直热衷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因为这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而主要是考虑到: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

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
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

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

而且,实验已经证明,对于有些概念来说,除非亲历探究过程来自主动建构,否则儿童无法真正理解和习得;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这些知识才在儿童心中真正获得新生和意义,获得“深层理解”。

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在小学科学体系的三个维度上以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合作、观察、假设等。

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教学设想
在本课中我主要是想让学生经历一次典型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即观察发现-猜想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拓展思索的过程。

为此本课的设计我分为了四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导入新课激趣,感受重力;第二大板块:安装一个小缆车,认识重力可以产生拉力;第三大板块:探究拉力与小缆车的运动关系;第四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重力。

这一部分是让学生感受力,关键是认识到重力是向下的。

为此我的导入是这样的。

1、同学们玩过小车吗?你们玩的小车是靠什么运动的?(生述)
在我们的家乡重庆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车,大家请看它是怎样运动的?
2、观看资料片,朝天门码头的缆车
师:缆车下降是不需要机器开动的,这是为什么呢?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发现吗?意图:这一环节我从家乡的缆车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老师提出指向性明确的问题把学生探究的关注点引导到缆车运动的深层次原因-力上面来,让学生经历一个从表像到本质,从感观到理性的这样一个思维体验。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重力是一种向下的力。

我设计了:
3、一个学生提水桶的实验,让学生体验物体有一种向下的力并让学生举生活实例看图片体会。

最后提问
师:同学们从刚才的观察体验中发现物体都有一种怎样的力?(生答)从而在大脑里形成明析的概念,所谓重力,必须是一种向下的力。

这时学生可能不会给出准确的概念,但他们对重力的本质却有了深切的体会,在达到这一目标后,教师:
5、归纳小结。

这种力,我们在科学上把它叫做重力。

板书:
第一部分我的另一个思考是,五年级学生以经历两年多的科学学习,他们要进行更深入
的科学探究必须具备一些准确的科学基础知识,因而对相关概念性的知识我们教师必须做到真实准确地传授。

即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也要做到科学。

(二)安装一个小缆车,认识重力可以产生拉力。

过渡:现在同学们知缆车自己下降的原因了吗?大家想自己安装一个重力拉动的小缆车吗?那好我们今天就来比一比,看那一组能把我们的小车(同时板书)装得更好,大家可参照图例安装。

装好后可利用垫圈拉动小车。

准备好了吗?预备开始。

2、各小组安装小车,师巡视指导、检查是否合理。

2、刚才通过体验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意图: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小缆车的组装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也通过安装和体验突破难点,即让学生认识到重力可以产生拉力。

难点问题中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自身的引导作用也至关重要,教师准确精炼的归纳能让学把重力产生拉力这原理从事物的表象中提练出来。

从而为后面的研究作好知识上的铺垫。

(三)、探究拉力与小缆车的运动关系
这一部分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高段学生进入更完整和更深入科学探究的开始。

因此在这一部分的设计中我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我活动设计的环节是让他们经历观察小车运动-提问-推测-设计-验证-交流这样一个完整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过渡:同学们很能干,刚才各组的小缆车都在拉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了,老师也做了这个实验,并记录了下来,请看大屏幕。

1、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述发现)板书:小车运动为什么有快有慢呢?请你们猜想一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学生推测原因,(生答)
3、师:小车有快有慢是否真的和(拉力、垫圈)有关呢?在科学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用实验来验证。

为了保证我们探究的顺利开展,实验前应先制定好研究计划。

3、制定计划: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制定研究计划。

在计划完成前,请不要去动桌上的实验器材。

(强调常规)
意图: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实验常规习惯养成相当重要对一些注意事项老师还是很有必要强调,这也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科学性的体现。

(A)汇报研究计划,实物展示:请第X组介绍一下你们的研究计划,有补充的吗?(注意贯穿提示)再给大家一点儿时间完善研究计划。

谁能把完善的计划向大家展示一下。

(B)实验、教师巡视:请大家严格按照研究计划进行实验,现在开始。

(C)汇报实验结果:哪些组愿意汇报你们的研究发现(展示实验记录单)
5、小结:学生汇报.同时板书:
意图: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事物表面肤浅的观察发展到对影响事物本质的关键因素的观察,并进一步让他们从猜想推进到假设,因为假设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进行的,与猜想有本质的区别。

同时在研究计划的设计上要求更完整和具体,实验数据的记录上,要求更加准确和真实,并能对他人的设计、记录提出置疑和补充,从而真正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而不仅仅具探究活动的形式。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物体都有一种向下的力称为重力,并知道了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连线)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蕴藏着许多的科学道理,只要我们积极探究,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意图:对学生整个探究过程进行梳理,也让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进行一次回顾,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同时激发他们进行生活现像探究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我们的小车
越大越快
拉力小车运动
越小越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