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护理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护理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一:PICE导管护理医学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0例,其中男患者65例,女患者35例,年龄最大78岁,年龄最小32岁,体重最大50千克,体重最小38千克。

1.2材料:
PICE导管,肝素100u/ml,盐水90%
1.3方法
1.3.1患者换药封管前均需到相关科室进行诊疗,见医生医嘱后进行治疗患者进行PICE导管换药封管应每周两次,换药换贴膜1次/w周
1.3.2治疗前由医生开出封管用药:肝素1支,90%盐水100ml2袋
1.3.3封管液配制:肝素半支+90%盐水10ml
1.3.4封管
抽取90%盐水10ml,推入管腔看是否通畅顺利,不能盲推,遇到阻力后应停止,通畅
后再推注肝素盐水5-8ml如阻力较大而疑似堵塞应到置管科室做通管治疗
1.3.5观察与注意
换药,换贴膜时观察有无红肿热痛,有无分泌物;贴膜应贴紧,并注意拆时管腔的长度、臂围,置管换药时间,接头处应注意保护,以免破坏皮肤,导管外露部分应更换位置。

2结果与讨论
2.1结果:
2.1.1换药封管成功率为100%。

2.1.2观察换药,换贴膜时有无红肿热痛:其中有2例由于换药速度过快出现短时间
的红肿热痛,持续时间约1分钟。

2.1.3观察换药,换贴膜时有无分泌物:均无分泌物。

2.1.4置管换药时间:其中97例均按计划置管换药,3例提前置管换药。

2.1.5有无并发症:无。

2.2讨论目前绝大多数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或其他感染,病变的血管颜色变成暗红色或暗黄色,局部疼痛,触之呈条索状。

严重者可
导致栓塞性静脉炎,发生血流受阻。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

其临床表
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可见在导管长度范围以外的线条,或既可见到线条,又可触及
静脉条索。

姜丽等认为静脉炎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输液速度过快、输入高分子液体、
刺激性药物、留置时间延长、血管选择不当及操作技术不精。

宋瑰琦等选择静脉留置针型
号为22G或24G患者142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相关血液学指标、留置时间及封管方
法对其静脉炎发生情况的影响。

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强迫法建立模型,用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影响静脉炎发生的因素。

结果该组发生静脉炎51例,发生率为35.9%。

静脉炎发生与患者性别、留置静脉套管针的时间有关;与年龄、相关血液学指标及封管方法均
无关。

所以随着肿瘤患者越来越多,化疗越来越多,为了保护静脉,需要化疗的患者大都
放置了PICE导管。

为了保证PICE导管的通畅,及避免导管的感染发生,患者应在门诊期
间应注意封管2次/w周,换药换贴膜1次/w周。

同时在日常中应注意:1置管肢体不宜弯曲,不宜提重物。

2避免剧烈的咳嗽。

3不宜穿袖口过紧衣服。

4置管处不宜着水。

5不宜
搔抓皮肤。

3结论
PICE导管对护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减轻了肿瘤患者痛苦,有效地保护了静脉,保证治疗周期顺利完成,提高了患者生活的质量。

二:手术室护理医学论文
1、安全管理
1.1手术室的安全隐患
1.1.1手术护理工作,抢救记录不完善,急诊手术,手术中抢救时需执行口头医疗。

1.1.2手术发展与手术配合之间存在差距,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新手术不断开展,大量精密仪器设备和技术应用,使医学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1.1.3护患沟通中听说的问题,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
患者的每一个细微反应,都可能是病情变化的反应,工作人员每一句话都会给患者造成影响。

1.2防范措施
在手术室急救时常执行口头医嘱,使用口头医嘱后要求医生一定要及时补记医嘱,在
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并准确全面地真实记录,抢救记录是护理人员
为进行抢救、治疗、实施管理以及病情动态改变的记录,在法律上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确保护理质量,对每项新技术,新机器的使用,制定出工
作流程,悬挂工作间内,便于人员出现流动时,在最短时间内有条不紊的为患者提供有效
的安全护理。

使各项操作都能一丝不苟的执行,将差错事故降至最低,在排班时注意将不
同业务水平,健康状况、年龄、学历的人员适当搭配,有助于各层次护理人员职能的发挥,从而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重视患者主述医护职责分明,打造“团队精神”与医师达成共识,对疾病病情及治疗的解释非常谨慎,一般由医生负责解释,护士只做保键宣传,积极
配合麻醉师做好患者工作,维护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

2、手术前的安全护理
主要是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的确认,接患者时严格按手术通知单与患者的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部位核准,颈、脑、胸、肾、肢体等部位以及疝的手术,
应在通知单上注明何侧。

接到手术后,必须送指定手术间,巡回护士及时做好十二项核对工作,麻醉前与麻醉医师核对;手术开始前与手术医生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必要时借助CT和X
线片。

3、手术中的安全护理
3.1手术用物严格执行清点制度
手术开始前,洗手护士、巡回护士或手术一助共同清点纱布敷料及尖锐物品,每进行1
次均计数,手术中追加任何物品立即记录。

关闭体腔、深部组织及伤口前后均需再次清点
计数,术中更换人员、交接班时亦应计数及记录。

3.2手术体位摆放遵循三要素原则
护士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做好三查十二对,详细核对手术通知单、病历、患者,最后和手术医生再次核对手术部位。

护士应熟悉安置各种体位有关的解剖位置,熟悉各
种手术体位架辅助垫及手术床上各种体位调节开关的正确方法。

安置任何一种体位时,要
尽量使患者处于生理功能位。

平卧位时,患者头、颈、胸、腰在同一水平线上,避免头部过
度扭转,以防椎动脉供血受阻。

上肢外展不超过90°,防止臂丛神经损伤;安全俯卧位时,保持患者的头、颈、胸椎在同一水平上,保持颈椎中立位,避免颈过伸造成医源性脊髓损伤。

女性防止乳房损伤,男性注意外生殖的保护。

安置截石位时,避免腓总神经损伤。

麻醉前进
行全身皮肤评估,注意皮肤不会因体位而受损或压疮。

手术前,巡回护士遵医嘱放体位,予
防护措施。

手术中注意皮肤外观及颜色变化,特别是受压肢体。

手术麻醉苏醒后,移动患者
再次进行全身皮肤评估。

3.3手术中用药安全
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要做到患者、药名、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正确,并签名。

抢救用药及即刻使用的药物,巡回护士执行医嘱时要口头核对2遍药名、剂量、给药途径。

手术结束后才可以将药品包装弃去。

输血时必须与麻醉师共同核对无误后方可输入。

3.4电刀的安全使用
手术前巡回护士检查电刀性能是否良好,使处于备用状态。

选择尺寸合适的负极板,粘
贴在肌肉丰富的部位,应远离心脏。

乙醇消毒处必须待皮肤干后再使用电刀,防止局部烫伤。

完成手术观察巡视连接处负极板有无异常,手术后去除极板后进行皮肤评估。

3.5无菌技术安全操作
3.5.1手术人员
面对无菌区,双手保持腰以上无菌区内,更换位置时采取面对面或背对背更换。

非无菌
人员与无菌区保持30cm的距离,对灯或传递物品时,勿跨越无菌区,避免在两个无菌区或无
菌人员之间通过。

3.5.2手术台
只有台面是无菌的,无菌包确认在有效期内,若有破损、潮湿或掉落地面均视为污染。

任何无菌物品如果怀疑其无菌性就应视为污染。

3.6气压止血带的安全使用
3.6.1部位选择
上臂宜在上1/2,向下会损伤桡神经。

下肢应置于股骨中上1/3,尽量靠近大腿根部腹
股沟处。

前臂和小腿不宜结扎止血带。

3.6.2压力和时间设置
成人上肢为40kPa,下肢为53.2~79.8kPa,不超过80kPa。

小儿上肢为20~25kPa,下肢
为25~35kPa[6]。

时间上肢为1h,下肢为1.5h,重新使用间隔10~15min,连续最多不超过4h,以防肢体缺血性坏死。

3.6.3包扎在袖带下垫纱布垫或绷带卷,绑在手术部位上端,至少应距手术野10~15cm,
再外加绷带固定,松紧适宜。

术中严密观察使用止血带的肢体出血及病情变化。

4、手术后的安全转运
要确认患者引流管功能安全,盖上敷料前巡回护士确认引流管深度及固定线是否牢固,
确认引流管瓶已置于安全功能位置。

交接班时,共同检查引流管的功能及流量、颜色、性质,并确定固定线有无脱落。

护送患者至病房。

做好交接班。

输送中输送人员及医护人员
需有2人分别位于患者头脚两侧,注意患者手脚是否伸出平车,输送过程中维持患者正视前
方的输送方式。

5、总结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并相关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做好手术室的安全护理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愈后是至关重要的。

手术室每一个护理人员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强烈的使命感,要增强护理安全意识,强化“慎独”精神,最大限度地控制各种不安全因素,使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加完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