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

上海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

上海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目录结论概述➢2009年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为%,比2008年满意度(%)有所提高。

➢不同区域的公众对气象服务满意度评价存在一定差异,西部城区公众满意度高于东部城区,其中,南山综合满意度最高,高达%,盐田最低,综合满意度为%。

➢总体气象信息服务关注度为%,表明普通公众对气象信息有极高的关注度。

通过相关检验分析,表明公众的年龄、学历、职业与其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度呈显着性相关。

➢从气象信息类型来看,公众最关注的气象信息类型是“今明短期预报”,最不关注的是“海上天气预报”。

➢从气象信息服务的时间段上来看,公众最关注的气象信息是“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最不关注的是“未来11-30天的天气预报”。

➢从气象信息播报的时间段上来看,公众最关注的时间段是19:30,其次是“随时了解”,气象信息关注度最低的时间段是“早上5点”。

➢公众最主要的气象信息获取渠道是“看电视”,有%的公众通过“看电视”来获取气象信息。

➢公众普遍认为最适合的气象信息获取渠道是“电视”,其次是“手机短信”。

➢从气象信息获取的地点上来看,绝大部分公众习惯于在家里获取气象信息,其次是“工作地点”。

➢%的公众表示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非常方便。

➢%的公众认为气象预报产品用词准确,易于理解,但也有%的公众认为用词尚可,还有改进空间。

➢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活动极为频繁。

➢超过半数(%)的公众认为气象信息对于公众非常重要。

➢超过半数的公众认为气象信息的指导性一般,也有%的公众认为气象信息的指导性非常强。

➢总体上公众对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理解程度不高。

➢对于气象部门开展的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工作,%的公众表示非常满意。

➢对公众影响最大的三项气象灾害为“高温、台风、暴雨”,深圳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

➢在对气象灾害受灾原因进行调查中发现,公众主观上的疏忽和没有及时获取预警信息是导致受灾的首要原因。

其中,%的公众表示“虽然及时获取了气象信息但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导致受灾,在受灾原因中占首位;其次,%的公众表示“无法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导致受灾。

➢公众认为气象服务最需要改进的方面是“提高预报准确率”,其次是“增加气象发布的渠道”➢92%的公众对于气象部门政务公开工作表示较高的认可度。

➢公众对于气象局网站在线办事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

历史数据纵向比较第一章项目介绍一、项目背景服务满意度是服务对象感知的利益与其期望值之间的差距的心理感知。

气象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对此进行满意度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定量地评估“气象服务年”的公众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保持历年评估的连续性与可比性,为气象工作绩效评估及改进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可以让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和支持气象事业发展;◆定量测量气象部门产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需求;◆应用公众服务满意度是“服务型政府”的政治诉求;◆研究模型和框架可以延伸至高端用户,为提高大运会组委会、政府官员,赛事管理者、组织者等高端服务满意度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目的,深圳市气象局委托专业市场研究公司开展2009年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与研究工作。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与历年针对单一普通民众的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有所差异,本次研究涵盖以下两方面的调查内容:研究内容调查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1.项目执行流程2.项目执行时间2009年9月25日到2009年10月3.研究区域\样本量\抽样方法鉴于深圳多局地性气候现象的特点,改变以往按行政区划抽样的方法,按地理区划将深圳划分22个片区进行抽样,减少抽样误差。

由于目前的气象信息服务精准度,我们认为,同一片区的受众(普通公共)对于气象服务的感知差异不大,而不同片区的受众对于气象服务的感知是具有异质性的。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式,遵循“城区-片区-被访者”的程序,梳理出深圳各城区,再划分片区,最后由调查员持卷在片区范围内尽量选择多种类型场所进行拦截访问。

4.访问方式在指定片区内拦截访问,一对一面访,使用调查员读录法。

5.质量控制本项目在实地调查阶段运用以下两项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本次调查所收集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

1) 现场陪访陪访主要针对访问中出现问题较多和进度比较慢的访问员进行。

从寻找到访问成功一份为止,进行全程陪访。

在陪访过程中,督导会留意观察该访问员对一些基本访问技术,(如:访问技巧、位置选择、场面控制、读题及记录规范性等)及访问员对问卷的理解程度等方面。

及时发现并解决访问员在访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适时的给予他们一些提醒,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访问习惯。

陪访结束后,由陪访督导及时的对访问员进行总结。

2) 问卷的审核访问员每次交回的成功问卷,审核督导都要及时进行现场审核,如发现有甄别错误、填写不规范、答非所问、答案模糊或有逻辑错误的要立即回去进行现场补问和确认,如确认问卷没有问题才让被访者离开。

现场审卷员(一审员)在回收问卷时当场完成,负责从整个问卷的全面把握,及时发现一些在访问过程中漏问的题,答案模糊的题,答非所问的题,前后逻辑出现错误的题以及该跳问而没有跳问的题,并让访问员及时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补问或确认,以保证问卷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二审主要在一审的基础上进行查缺补漏,深入理解每一份问卷的逻辑合理性,并将每个访问员出现的问题及时告知访问员,并依此为戒。

当天的问卷全部回收后,项目组所有成员在晚上集中对所有有效样本进行交叉终审,尽最大的可能性保证问卷的真实、可靠、合理。

(三)技术说明在全部有效问卷回收后,经过编码录入计算机,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显着性检验P值取<。

分析中将视情况使用频数分析、交叉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在95%的置信度下进行误差估计。

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部分第一章研究主要发现第一节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一、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总体评价×100%,根据本地调查所得数据统计出沿用去年的满意度统计模型S q=i+jN2009年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为%,高于2008年,总体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处于高水平。

调查数据显示,不满意的公众比例仅占%,不太满意的公众比例也仅占%,表明气象服务水平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可。

将指数分别与2007年、2008年度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如下图:纵观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指数曲线(公众),可以看出近三年的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均维护在高位水平,且2009年比2008年满意度有所提高。

二、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片区差异不同区域的公众对气象服务满意度评价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

统计数据显示,特区外三个区(宝安、光明、龙岗)气象服务满意度均维持在全市平均水平(%),而特区内从南山到福田再到罗湖、盐田,自西向东,气象服务满意度水平有所下降。

满意度最高的是南山,最低的是盐田%,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三、不同群体的满意度评价差异在研究比较不同城区的满意度差异的同时,研究人员还比较了不同群体类型的公众对气象服务满意度的差异。

相关性检验表明,气象服务满意度与公众的年龄、教育水平、职业呈显着行相关,与性别等因素相关性不显着。

与年龄的交叉分析显示,61岁及以上的群体的气象服务满意度最高,达到100%,相比之下,18岁以下的群体气象服务满意度最低为%与学历的交叉分析显示,初中学历群体的气象服务满意度最低,为%.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群体气象服务满意度.与职业交叉分析显示,离退休人员对气象服务满意度评价最高,达到100%.而对气象信息依赖度较高的交通行业从业人员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评价较低,为%.第二节公共气象信息服务关注度一、关注度公众在回答“对气象信息的关注程度”问题时表示“般”以上的均视为对气象信息关注.由此计算出总体气象信息服务关注度为%,表明普通公众对气象信息有极高的关注度。

通过相关检验分析,表明公众的年龄、学历、职业与其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度呈显着性相关。

与年龄进行交叉分析发现,青壮年(18-45岁)群体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度最高,其次为老年人(61岁及以上).46-60岁年龄段的人群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度最低,只有%。

受教育水平因素与气象信息关注度存在显着相关行,通过交叉分析发现,教育水平越高的群体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度也越高。

大学本科及以上群体的关注度达到%,最低的是小学及以下群体,关注度只有80%.将受访者的职业与关注度进行交叉分析发现,职业、行业背景与关注度存在显着相关。

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的气象信息关注度最高,达到%。

最低的是自雇/个体工商户,该群体的气象信息关注度只有88%。

二、最关注的气象信息统计数据表明,从气象信息类型来看,公众最关注的气象信息类型是“今明短期预报”,最不关注的是“海上天气预报”。

统计数据表明,从气象信息服务的时间段上来看,公众最关注的气象信息是“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最不关注的是“未来11-30天的天气预报”。

统计数据显示,从气象信息播报的时间段上来看,公众最关注的时间段是19:30,其次是“随时了解”,气象信息关注度最低的时间段是“早上5点”。

第三节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获取一、信息获取渠道统计数据显示,公众最主要的气象信息获取渠道是“看电视”,有%的公众通过“看电视”来获取气象信息。

而同时通过“手机短信”和“上网”等渠道的比例也在四成左右。

通过“社区气象信息服务”这一渠道来获取气象信息的公众比例最低,仅有%。

统计数据显示,有%的公众认为自己最适合的气象信息获取渠道是“电视”,其实是“手机短信”,比例也达到%,选择率最低渠道是“12121气象服务”,仅有2%的公众认为这是比较适合自己的气象信息获取渠道。

二、气象信息获取的地点统计数据表明,从气象信息获取的地点上来看,有70%的公众习惯于在家里获取气象信息,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工作地点”,占到22%,而选择习惯于在“公共场所”获取气象信息的公众仅占8%.三、气象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研究者认为,气象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涵盖气象信息获取的方便程度和对气象信息的理解程度两方面的内容。

统计数据表明,公众表示获取气象信息的方便程度较高。

%的公众表示气象信息的获取基本方便(及以上),方便程度达到%。

统计数据表明,公众对于气象预报产品用语的理解情况较好。

%的公众表示天气预报产品用语“用词准确,容易理解”,仅有%的公众表示“难以理解”。

四、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频率统计数据表明,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活动较为频繁。

有%的公众获取气象信息频率达到“一天一次”,而获取气象信息的频率在“一天两次及以上”的公众也超过10%。

第四节公共气象服务的一般性评价一、气象信息的重要程度统计数据表明,气象信息对于公众而言总体上比较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