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发布时间:2011-10-31信息来源:舟山市科技局(红枫资本网 2009-05-25) 一、海洋高新技术及科技兴海发展现状为促进舟山海洋核心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面组织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围绕我市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针对目前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产业主攻方向及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坚持技术创新,加强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涉海原创性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加快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增加海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全市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
海洋资源开发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海洋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海洋科技和海洋高新技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科技兴海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推进了我市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市海洋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海洋高新技术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加快以“海洋高新技术创新,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围绕“船舶、海洋药物、海洋食品精深加工与保健食品、生物及精细化工、深水网箱及养殖”五大优势行业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九五期间,我市组织实施国家及省级海洋科技项目34项,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步伐加快。
如“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深水网箱高密度养殖技术及设备研制开发”、“舟山岱衢族大黄鱼全人工生产育苗”、“贝类净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鳀鱼粉鱼油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多烯康”、“角鯊烯”、“贝特令”、“海鳇胰宝”、“甲壳素深加工”、“海洋遥感信息预报渔况技术”和“玻璃钢槽水产品活体运输技术”、“超低温冷冻加工金枪鱼船”、“高速客车渡轮”和“6000吨级多用途集装箱运输船”等国家级和省级海洋高新技术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大多数项目实现了产业化,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市海洋高新技术发展更呈加快趋势,2002年我市科技系统争取国家海洋科技项目7项,省级海洋科技项目35项,市级海洋科技项目30项,其中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1项。
省级海洋科技项目中26项属于海洋高新技术,有省重大科技招标项目1项、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项、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个。
目前,我市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梭子蟹养殖基地和深水网箱加工与养殖基地,已发展深水网箱养殖300多只。
“嵊山贻贝产业化海洋科技园区”、“定海小沙镇六角跳省级高标准围塘示范园区”、“嵊泗绿华省级海水养殖高科技园区”和“深水网箱养殖基地”等一批园区和基地相继建立;“大型深水网箱制造”、“深水网箱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出口标准)高产养殖技术”、“美国红鱼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已经突破。
深水网箱鱼蟹营养需求与高效安全配合饲料研究、现代浅海高科技养殖休闲渔乐园建设等一批新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进展良好,初见成效。
我国首座70KW潮流发电实验电站在岱山建立并通过了科技部鉴定验收,一些海洋科技项目国际合作工作也正在积极开展中。
(二)海洋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得以加强从我市区域支柱产业的特点出发,启动建设了“浙江舟山水产养殖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舟山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舟山市深水网箱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舟山市水产疾病防治院”等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高了全市的海洋高科技创新水平。
积极培育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2年新增省级区外海洋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家。
目前,还有3家企业正在省科技厅待批。
积极研发海洋高新技术及产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通过组织实施国家重点新产品、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省重大高新技术研究项目、省高新技术产品和省高新技术产品财政贴息等45项海洋高新技术项目,扩大了我市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及规模,提高了我市涉海企业的运行技术水平。
启动建设了“浙江普陀海洋高科技园区”。
目前,已完成了3500平方米的综合楼和厂房的改造与装修,4000平方米新的标准厂房正在抓紧建设之中,电力、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入园孵化企业达到了6家。
同时,积极推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申报制度和市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公开招投标制。
2002年,对“深水网箱养殖高效安全型配合饲料技术研究”和“美国红鱼等养殖鱼类精深加工技术研究”2项市级“科技兴海”重大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标。
为积极推动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之间的横向技术合作,探索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推动技术交易的新体制和新途径,启动建设了“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舟山市场”,并于6月10日投入运行,为企业与市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对接,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大大提高了我市的信息化水平。
已有签约项目近50项,其中大部分签约项目是海洋科技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大大促进了科技兴海和海洋高新技术工作。
目前,已有在线涉海企业132家,在线涉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72家,在线涉海专家76人。
共发布涉海技术成果及专利481项,涉渔人才需求420余人次,涉海技术难题招标项目88项。
(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我市海洋高技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船舶、海洋药物、海洋食品精深加工与保健食品产业为主导,深水网箱、生物及精细化工、能源、海水养殖、饲料、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逐步扩大的新局面。
舟山市海洋高新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及产品:船舶方面主要是超低温冷冻加工金枪渔船、高速客车渡轮和6000吨级多用途集装箱运输船;生物、精细化工及海洋医药方面主要是多烯康、角鯊烯、甲壳素、酶法生产鱼酱油、海藻糖、维生素k3、维生素EP等;海洋食品方面主要是超导超低温单体冷冻海产品、海洋养殖方面深水网箱制造及养殖、海水养殖大黄鱼遗传分子标记育苗、海水鱼疾病诊断试剂盒、多倍体育苗技术及应用、贝类净化技术、鳀鱼鱼粉鱼油精深加工和安全高效配合饲料等;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主要是海水资源的直接利用;能源方面主要是风力发电机组、潮流能发电的试验运行;海洋信息方面主要是水产城水产信息与现代物流电子交易系统软件、海水养殖智能决策系统软件、海洋遥感信息预报渔况技术和数码信息技术。
(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水平有了提高我市通过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海洋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高技术项目。
近年来实施的海洋科技项目中,有15项成果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
由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深水网箱863高新技术项目,建成了2条专用HDPE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了500只标准网箱。
2002年,已推广深水网箱400余只,创产值4530万元,实现利税1227万元。
在国家近期启动实施的“十五”期间十二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的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专项中,我市承担了“水产品食品安全示范”项目,可有效改变我市水产品出口受阻的现状,进而推动全国水产品出口实现新的跨越;日产500立方米的“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工程”,在国内尚属首例,工程技术经济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1.海洋民营企业技术水平不高、人才缺乏我市海洋企业90%以上是民营企业,但这些企业的发展水平与海洋资源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称,投入能力有限,技术水平不高,科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其中人才的问题尤为突出,尽管这些民营企业通过引进和培养,以及借用外脑等形式,拥有了一些人才,但与企业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是不够的。
全市的海洋高级技术人才及复合型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急需的海洋生物、精细化工、计算机等专业人才也相对较短缺。
这在相当程度上严重困扰着我市传统海洋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加入WTO后,水产品出口更是首当其冲,受到严峻的挑战。
把海洋民营企业提升为海洋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关系到我市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推动海洋现代化建设全局。
2.融资困难制约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项目在开始启动时,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经费不多,新办企业承担高新技术项目,资信记录无或较低、势单力薄、寻保难、抵押难,从银行获取贷款非常困难,更难以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又缺乏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
这不仅提高了开发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的成本,也很难满足海洋高新技术项目发展的资金需求,丧失了高新技术研发的最佳时机。
3.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小企业少我市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小、产业链短、配套条件和资源共享性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独立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不多,产品的科技含量整体水平不高,称得上拳头产品而又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更少,其中多数属于小项目、小产品。
到2002年止,经有关部门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海洋企业仅2家。
海洋高新技术对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新的海洋产业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4.海洋高新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我市海洋科技方面的原始创新能力较弱,投入不足,海洋科技的创业服务中心、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支撑不够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成果较少。
二、海洋高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主要工作思路与对策(一)指导思想“十五”期间,我市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市委市府提出的“建海洋经济大市、创海洋文化名城”目标和跨越式发展的要求,针对我国加入WTO后的遇到挑战和海洋产业发展新的形势,把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摆到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速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加快现代化建设。
要结合我市海洋资源特点和海洋经济特色,围绕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强海洋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以海洋科技企业为主体,以海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依托,以科技兴海示范基地为纽带,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海洋高新科技和成果,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 加快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步伐,积极开发海洋新兴产业,做好产业化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建成支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信息服务系统和海洋减灾防灾服务体系,扶持网上技术市场、强化科技资源的优化和组合,依托大学兴办海洋产学研基地,加速海洋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重组我市海洋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和海洋民营企业,增强我市船舶、海洋药物、海洋食品精深加工与保健食品、生物及精细化工、深水网箱与海水养殖和饲料等海洋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海洋民营科技和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名牌产品,使我市的海洋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引导我市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我市的海洋现代化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