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中共*****委 *****人民政府(2011年5月19日)尊敬的国务院扶贫办调研组、省扶贫办一行领导:在这万物竞发,生机无限初夏时节,各位领导莅临我县调研指导工作,让我们精神倍振、信心倍增!在此,我代表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和140余万各族人民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位领导给予威宁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根据这次调研的要求,就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地域面积629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是全省唯一以彝族、回族、苗族三个主体民族自治的县,俗称“贵州屋脊”,荣膺“阳光城”美誉。

全县总人口140.2万,其中农业人口133.7万,占总人口的95.4%;少数民族人口35.2万,占总人口的25.1%。

全县辖35个乡镇,609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委会;共有基层党组织1214个,其中党委39个、党总支36个、党支部1139个,农村党组织651个、占总数的57.2%;现有党员24702人,其中农村党员20814人、占党员总数的84.3%。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基础差、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城乡二元结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现象比较突出,农业生产条件差、发展效益低、农民增收难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1986年被国务院首批认定为全国的贫困县之一,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之一,2001年再次被确定为全国592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全县35个乡镇中有2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609个行政村中有362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威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后,中央、省、地对*****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国务院扶贫办决定在*****实施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范小建主任还亲临*****调研指导。

近年来,在中央、省、地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各级党组织按照省委“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奋力攻坚、三年交卷”的要求,立足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围绕县委确定的“提速发展,提前脱贫,经济倍增,加快转型”主基调,怀感恩之心、立奋斗之志、举发展之旗、聚团结之力,把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与推进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通过派驻农村党建扶贫工作队、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党建扶贫工作联系点、开展党建“1+1”结对帮扶、“春晖行动”、“四帮四促”等活动,采取开发式、搬迁式、救助式等扶贫措施,通过党建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集团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等六种模式,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初步形成了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良性互动、城乡协调发展、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9年以来,共下达财政扶贫资金21903.7万元,项目812个,其中:种植业资金6880万元,项目267个;养殖业资金11171.2万元,项目365个;基础设施资金2560.14万元,项目108个;其它资金1292.31万元,项目72个;共争取社会扶贫资金1568万元,涉及项目33个。

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3.93亿元,同比增长26.16%;财政总收入实现6.42亿元,同比增长27.9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25亿元,同比增长27.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959元,同比增加12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66元,同比增加513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009年的24.37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5.881万人,净减少贫困人口8.489万人(按照国际惯例96元贫困标准计算),为历年来全县增收最多、贫困人口降幅最大的一年。

二、主要做法(一)开展党建扶贫,扎实推进扶贫开发。

县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为推进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的意见》、《关于选派县乡干部到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重点村任职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整合资源,组织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

一是狠抓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在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中,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一好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达96.5%,带头创业致富的从2008年的58%上升到92%;大力实施“双培养工程”,注重将带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带富党员培养成村干部,2008年以来,已经吸收1435名农村带富能手加入党组织,把431名带富党员培养成了村干部,进一步改善了村级组织班子结构,提高了整体素质,为我县农村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从县乡机关选派了115名干部到一类贫困村和扶贫开发重点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从优秀高校毕业生中选派了46名大学生“村官”、72名西部志愿者和“三支一扶”志愿者到村工作;与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等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对320名科级干部进行了扶贫开发专题培训;组织600多名科级干部赴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组织4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赴江苏华西村、广西那生屯学习,组织180多名村干部赴区内先进县市学习,对3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专题培训;全面实行村干部岗位目标绩效考核制度,通过绩效考核,村干部每人每月可领到400—16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按照县财政承担12%、村干部个人承担8%的比例,为符合条件的村干部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建立了乡镇领导干部健康检查制度,每年对乡镇干部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二是狠抓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在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中,投入600万元资金,对19个乡镇危旧办公楼进行了新建好和改造;投入1400万元资金,新建、改扩建119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71个新建活动场所均在200平方米以上;在35个乡镇机关开展了“五个一”舒心工程建设(即一个食堂、一个水冲式厕所、一个淋浴室、一个图书室、一个文娱活动室),营造了拴心留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针对威宁村多面广、管理难度大、行政成本高的实际,在35个乡镇下设了109个党的片区(社区)工作委员会;积极探索在产业链上、在专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的模式,目前,已在3个产业链、28个农业专业协会组织建立了党组织;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扶贫联系点制度,把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的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党委(党组)书记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狠抓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掀起“责任风暴”,实施“三治”(“头脑风暴”治庸、“效能风暴”治懒、“问责风暴”治散)行动,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基层、深入贫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是狠抓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在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中,积极探索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总结推广了“四议两公开”、“三会”制、“一箱三卡”等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农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水平不断提高;健全和完善了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推行党务公开,规范了“一事一议”程序,全县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二)开展智力扶贫,增强脱贫致富能力。

通过开展农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帮助农村党组织制定和完善农村党员、群众培训规划,切实做好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

一是狠抓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努力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

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和干部培养工程,2009年以来全县对1.8万名农村党员、0.43万名农村基层干部和16.3万名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了培训。

农村党组织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100%乡镇和99.8%行政村的优势,积极开展“支部+协会+远教”、农村党建远教综合服务站、农村党员干部短期教育实践培训基地、“绿色证书”等模式,利用“12316”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和“96188”信息服务热线电话等信息网络平台,切实抓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培训。

二是狠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订单培训的方式,着力组织实施了“一户一技能”工程,累计投入扶贫培训资金308.2万元,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0.8万人,涉及计算机、服装、电气焊、电工、电子技术、家政等多个专业。

同时,积极开展农村科技培训,累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30余期,培训农民2.3万人次。

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使不少贫困家庭达到了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

(三)开展产业扶贫,促进贫困农民增收。

一是加大农业支柱产业建设力度。

按照县委“扶植一个支柱产业、带富一个村”的工作要求,把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马铃薯产业、烟草产业、特色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集中力量推进发展以脱毒马铃薯、优质玉米等为主的优势产业,以反季节蔬菜、烤烟、茶叶、核桃、精品苹果为主的经济作物,以半夏、魔芋、党参、金银花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种草养牛、种草养羊和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有力推进了产业化扶贫。

目前,累计投入产业化扶贫资金26754.85万元,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建设项目934个,完成脱毒马铃薯种植5.57万亩、核桃等干鲜果种植4.94万亩、中药材种植3700亩、大棚蔬菜种植485亩、养牛8800头、养羊9.49万只(种草9.93万亩)、养猪16.8万头、养鸡10.78万只、养鹅3470羽。

二是加大“整村推进”力度。

不断加大对187个贫困重点村(全县362个贫困村已全部实施整村推进)水、电、路、讯、校、医、文、体、沼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以通村公路、村级学校、农村危房改造、水利工程、生态文明家园等为主的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加大对么站镇新飞村、炉山镇新庄村、东风镇元木村三个重点村投入力度,2010年分别投入资金500万元,实施项目21个,目前已完成项目11个,完成投资1180万元。

(四)开展集团扶贫,统筹城乡基层党建。

我县在集团式帮扶工作中,以帮助脱贫、增收、摘帽为目标,采取单位帮扶、干部帮促等措施,整体推进了定点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是建立省、地、县集团式帮扶点。

县委、县政府将县直81个单位组成了17个集团,定点包村帮扶4个乡镇32个村,同时,省委还派出了3个党建扶贫工作队集团帮扶我县3个乡镇,地委派出2个党建扶贫工作队集团帮扶我县2个一类贫困乡,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实施集团帮扶。

二是开展党建“1+1”、“N+1”结对帮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