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助剂

助剂


5.2增塑剂
5.2.1概述及机理 1.定义:能使聚合物增加塑性、变软并降低脆性的物 质。 塑性:指聚合物材料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的性 质。 分子间力弱 → 聚合物链段及分子链运动能力提高 → 塑性提高 表现为:硬度、模量、软化温度和脆化温度下降, 伸长率、曲挠性和柔韧性提高。

玻璃态、高弹态与粘流态:当温度低于某一值
助剂的用量可能很小,但所起的作用却是十分显著的, 又称工业味精。 例子:聚丙烯树脂用纯树脂压制薄片在150℃下0.5h→脆化; 若加入适当抗氧化剂和其他稳定剂在150 ℃可经受2000h的 老化实验。
5.1.1助剂的分类和作用
按助剂的作用(基本功能)分类 (1)防老化助剂 (2)改善力学性能的助剂 (3)改善加工性能的助剂 (4)柔软化和轻质化助剂 (5)改善表面性能和外观的助剂 (6)阻燃剂 按生产及制品加工过程分类 合成助剂:用于生产树脂过程(引发剂、终止剂、乳化剂、 分散剂等), 加工助剂:树脂加工制成产品的过程中添加的助剂(增塑剂、 稳定剂、交联剂等)
(1)苯二甲酸酯类 通用增塑剂之称,产量占增 塑剂总量的80%以上 (2)脂肪族二元酸酯 有耐寒增塑剂之称 (3)环氧化物 具有稳定化作用 (4)磷酸酯 阻燃增塑剂之称 (5)聚酯增塑剂 有永久增塑剂之称 (6)含氯增塑剂 阻燃增塑剂
5.3 阻燃剂
5.3.1定义:阻止聚合物燃烧或抑制火焰传播的助剂。 产量跃居第二,仅次于增塑剂 5.3.2分类 1.按组成:无机和有机 2.按使用方法 反应型:聚合物与有阻燃性的单体形成共聚物而使 之具有阻燃性 添加型:将聚合物与阻燃剂混合后加工成型,使聚 合物材料有阻燃性
5.1.2影响助剂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助剂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1)助剂与聚合物的配伍性:相容性和稳定性 相容性——取决于结构的相似性, 但要适宜。 稳定性——助剂与聚合物在稳定性方面的相互影 响(促进另一方的分解和降解) 因为助剂必须均匀地分布于聚合物之中才能发挥 其功效,否则将析出。(固体→喷霜;液体→渗出或 出汗)→影响功效 、外观和手感。
挥发性可燃性气体 不燃气体和不挥发凝聚物
燃烧的反应历程
決定燃烧速度
氧指数——表征聚合物可燃性的重要参数 维持稳定燃烧所必须的最低氧含量: 定义:氧指数越大说明聚合物的可燃性越小, 理论: 0.21% 在空气中,氧指数高于0.27%具有自熄性。 聚合物的燃烧发烟 结构上:环状、含卤 烟量大; 燃烧反应太快,供氧不足. 发烟 C / H 大,发烟量大。
高分子被氧化的难易程度
(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自由基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含不饱和键的高分子易氧化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
(1)链终止型抗氧化剂
很强的捕获自由基能力 ROO · + AH → ROOH + A · R· + AH → RH + A · ROO ·+ A · → ROOA 中断链增长阶段 活性低,引发自由基难 氢给予体 自由基捕获体 终止2个链式 氧化速度↓
影响助剂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2)助剂的耐久性:助剂在应用过程中的损
失程度。 损失的途径:挥发; 被萃取; 迁移。 ●影响助剂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3)加工条件对助剂的要求: 耐热性、无 腐蚀性 在加工温度下不分解、不挥发、不升华助剂 对加工设备或模具是否产生腐蚀作用
影响助剂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4)制品用途对助剂的制约:助剂的 加入应当不影响制品的最终用途。 外观、颜色、气味、毒性以及电性能、 热性能、耐候性、污染性 ●影响助剂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5)助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和抗结作用 协同作用:一种助剂的存在可使另一种 助剂作用增强 抗结作用:一种助剂削弱了另一种助剂 的原有效能


聚合物材料的阻燃性的重要性:有机聚合物通常是可燃的。
燃烧热量大,火焰温度高,不完全燃烧会冒黑烟,产生大量有毒、有害、 有刺激性、腐蚀性的燃烧产物。
解决方法:开发本身具有阻燃性质的材料;添加阻燃助剂 聚合物的燃烧过程

燃烧条件:热、氧、可燃性物资
聚合物 + 热 (1) 热 (1) > 热 (2) 循环进行 CO2 + H2O + 热 (2) (放热过程 ) 着火极限 O2 O2 热解产物 (吸热过程) O2
时,大分子链及链段处于“冻结”状态称为玻璃态 (Tb~Tg),它是聚合物作为塑料时的使用状态,此 时高聚物在外力作用时发生普弹变形,弹性模量很 高,形变量很小,形变可逆; 高弹态系指温度在Tg~Tf之间,链段已经能自由地 旋转和运动,而整个大分子链不能进行相对移动, 高弹态亦称橡胶态,此时材料受外力作用时分子链 伸长,发生高弹性变形,即弹性模量较小,形变量 很大,拉伸时放热,但由于分子链的缠结,形变可 逆,外力除去后,能回复原状;当温度高于某一值 时,不仅链段运动,而且整个大分子链也能移动, 即两种运动单元都能运动,这种运动状态称为粘流 态,此时即使外力消失,形变也不会恢复。
5.2.5增塑剂的分类
(1)按作用方式分类: 内增塑剂 外增塑 剂 (2)按增塑剂与聚合物的相容性差异分类: 主增塑剂 辅助增塑剂 增量剂 (3)按相对分子质量差异分类:单体型 聚合型 (4)按应用特性分类:通用型 特殊型 (5)按增塑剂化学结构分类 (6)反应型增塑剂
5.2.6 增塑剂的主要品种
阻碍分子链间的相互移动
使增塑剂分子插入该区困难
减弱分子链间相互作用 增塑
例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OP) 塑化聚氯乙烯(PVC)
DOP:
5.2.3 对增塑剂性能的基本要求
(1)与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与高聚物相容性大的为主 增塑剂,单独使用;与高聚物相容性小的为辅助增塑剂,只能 与主增塑剂配合使用。 (2)塑化效率高: 相对塑化效率、计算 (3)低挥发性 (4)耐溶剂萃取性好 (5)不迁移性 (6)耐老化性好:耐老化性是指对光、热、氧、辐射等的耐 受力,增塑剂在聚合物中加入量大其耐老化性直接影响塑料的 耐老化性 (7)耐寒性能好:耐寒性与结构的关系 (8)具有阻燃性 (9)电绝缘性能好 (10)耐霉菌性好
ROO · + Co2+ → ROO— + Co3+
电子给予体
(

2 ) 预防型抗氧化剂
主要是除去自由基来源,有金属离子钝化剂或过氧化物分解 剂等。
杂质
M x+ + ROOH 金属离子钝化剂

不稳定的配合物 配位到最大配位数
活泼氢原子与空间位阻效应等影响因素
抗氧化剂 + 大分子链自由基R· 或ROO·


链的引发
* RH 光和热 R· + H·
* 混入的 ROOH RO · +
光和热 OH-
RO· + HO· 催化分解氢过氧化物
M n+(变价金属)
+ M(n+1)+ ROOH ROO·+ H+ + M n+

发生在聚合物的薄弱环节,如:支链、双键
(2)链增长
R · + O2
ROO · ROOH + R · ……..
第五章合成材料加工助剂
基本要求: 了解什么是合成材料助剂,分类与作用, 影响助剂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各类助剂 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合成方法;我国合 成材料加工助剂概况; 重点:各类助剂的作用机理; 难点:结构与性能; 学时:6学时;
5.1 概述
合成材料: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 助剂:在合成材料(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的 生产和加工中,为了改善工艺条件,提高产品质量 或赋予产品某种特性所添加的各种辅助化学品。
(1)吸热效应
热 阻燃剂 分解 不燃性挥发物

气化
使聚合物在受热情况下温度难以升高 阻止聚合物热降解的发生 阻燃作用
(2)覆盖隔离效应
阻燃剂的热降解产物
聚合物表面迅速脱水碳化 碳化层
单质碳不进行产生火焰的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 阻燃剂 燃烧分解 不挥发的玻璃状物质
在聚合物表面形成致密的保护层
ROO · + RH
(3)链终止
ROO · + R · R·+R·
ROOR R—R
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 RO ·
CH=CH—CH—CH2
O·Biblioteka CH=CH—CH + · CH2
O
· R—CH—R’ RO · R · ……
进一步氧化 主链断裂降解
交联反应 无控制的网状结构 力学性能变坏
脆化、变硬、强度降低
(3)转移效应
聚合物
无阻燃剂的热分解
可燃性气体
聚合物
有转移效应阻燃剂的热分解
可燃性气体
炭 抑制可燃性气体的产生
(4)稀释效应
阻燃剂 燃烧 分解 大量不燃性气体
将可燃性气体浓度稀释 阻止燃烧发生
(5)抑制效应(终止燃烧连锁反应)
阻燃剂
+
羟基自由基

燃烧速度降低
火焰熄灭
(6)协同效应

5.4抗氧化剂
高分子材料的老化 引起老化的因素:内在因素:材料分子结构、助剂 性质 外在因素:光、热、氧、应力、微生物 定义:防止高分子材料氧化老化的助剂:光稳定剂、 热稳定剂、抗氧化剂。可防止、抑制、延缓老化现 象 抗氧化剂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 聚合物的氧化降解 —— 自动氧化过程(链的引 发、链增长、链终止)
某些物质本身阻燃作用很小或不具有阻燃作
用,而与其他阻燃剂并用时能显示出较强的 阻燃性。 (7)抑制发烟机理
吸热、覆盖隔离、转移效应 抑制可燃性气体产生 抑烟作用 促进碳粒氧化成CO、CO2 抑烟效果 增加燃烧残渣中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