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比喻;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2)①下阙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

②“古今”三句,由古时联系到现今,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③最后两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将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④这种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显示了词人内心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怀疑和迷惘,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以及整个社会进程的忧患情绪。

【解析】【分析】(1)做此题要熟知各种技巧术语,仔细品味语言,得出答案。

“明月如霜为比喻”,“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动景衬托了月夜的寂静。

(2)由“天涯倦客”、“故园心眼”读出漂泊思乡之情;后两句楼空人去,物是人非,人生如梦,知是梦而梦未觉,极尽无奈感伤;尾句虚写,想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从而解脱。

眼前景,古今情,时空跳跃,宇宙人生。

由此梳理出复杂情感。

故答案为:⑴比喻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⑵①下阙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

②“古今”三句,由古时联系到现今,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③最后两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将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④这种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显示了词人内心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怀疑和迷惘,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以及整个社会进程的忧患情绪。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刘禹锡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

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

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

(1)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2)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解析】【分析】(1)这两句明显写景,可以从描写手法(动静的角度)、结构(照应上文)来分析。

前句“纤草数茎胜静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后句“幽禽忽至”,突然飞来几只幽禽,以鸟的飞来衬托幽静的环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景都与情相关,这里的环境的幽静与题目的“独坐”联系起来,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

在结构上此句的“静”与上文“空斋寂寂”形成照应。

(2)尾联“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中“莫教风景属他人”,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同向洛阳闲度日”中“闲度日”说明作者没有得到重用,身处困境,但他依然劝诫朋友“莫教风景属他人”,这里其实也是自我劝慰,体现了他的豁达乐观;“闲度日”,每天只能无所事事,聊以度日,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故答案为:⑴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⑵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金字经•胡琴张可久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

一线清风动二弦。

联,小山秋水篇。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听弹琴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同。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________;“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________。

(2)赏析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

【答案】(1)以景结情;议论抒情(2)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

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①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②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

“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

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③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

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解析】【分析】(1)“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塞云黄尘,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意为“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表达“我”的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

(2)相同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

一线清风动二弦”,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

不同点,从手法上,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从描写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

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风寒”表现。

分析了手法,还应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

第一首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故答案为:⑴以景结情;议论抒情⑵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

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①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②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

“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

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③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

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译文:张可久: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出。

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

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

令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塞云黄尘,天色昏暮……(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刘长卿: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杜甫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①,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②?仲宣楼头春色深③,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注释】①豫章:两种乔木。

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

②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史记·春申君传》记载,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客皆蹑珠履。

③仲宣:东汉末年诗人王璨的字。

王璨到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为纪念他作《登楼赋》建了仲宣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诗人写来安慰劝勉友人王郎的,王郎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诗人劝他不要悲伤。

B. “豫章”二句运用比拟,是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苍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

诗人借此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

C. 诗人劝说王郎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乘船西下去见西蜀诸侯。

D. “仲宣”句既是实写杜甫送别王郎的时间已是春末,也是暗用王璨的典故,借此期待王郎此次西行能受到重用。

(2)周振甫先生评价此诗“一悲一喜,转变无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B(2)同意。

①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一悲;但是诗人劝他“莫哀”,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说“我能拔尔”,一喜。

②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此去西川,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又一喜;但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一悲。

③“我能拔尔”,又“青眼”相望,杜甫用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可喜;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转悲。

【解析】【分析】(1)B项,“‘豫章’二句运用比拟”中“比拟”一说错误,“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意思是“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这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赞誉王郎,以豫、章之树和说鲸鱼来比喻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