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
王国时代夏朝出现了王权商朝(内外服制度、神权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家国一体)
思想上法家思想(君主专制的理论准备)儒家思想(帝国时代的正统思想)外儒内法
过渡时代东周(王国时代到帝国时代)制度上郡县制
各国变法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贵族成为统治阶级,确立了土地私有制,那么帝国时代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确立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趋向绝对君主专制)
帝国时代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强化中央集权)
官僚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
1
政制(Ⅰ)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强化中央集权)
A 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并推广至全国
郡国并行制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附依之法解决了诸侯问题(郡县制)东汉末年,地主豪强势力发展,割据地方B 汉朝
刺史制度(东汉州郡县三级)州牧(军政大权)
C 西晋分封制八王之乱
D 大分裂时代
E 隋唐郡县制州郡县(唐玄宗后期为了解决边疆问题,设立节度使)藩镇(军权、财权、民政)割据
F 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延续
地方行政权知州与通判相互牵制
G 两宋分权地方财政权设立转运使中央集权程度太高,导致积贫积弱,无力抵御外族入侵
地方司法权文官任职,死刑报请中央
地方军权削弱节度使权力,强干弱枝
H 元朝行省制度(中书省、行中书省);西藏地区(宣政院辖地)、台湾地区(澎湖巡检司)
I 明朝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封制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
J 清朝沿袭明制,督抚分权;三藩之乱(帝国时代最后一次地方势力反叛中央)
2
政制(Ⅱ)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趋向绝对君主专制)
君主丞相制秦朝皇帝制度确立;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制度注:秦始皇没有设立太尉
两汉汉武帝设立中朝内朝逐渐取代外朝尚书令逐渐取代丞相
大分裂时期尚书台改成尚书省,又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
君主群相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负责执行按照权力的运行程序来分权,通过分相权来集皇权;主观上加强皇权客观上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古代中央官制的成熟两宋按照权力职能来分割权力,加强专制主义,加强中央集权
行政权:设立副相(参知政事)来制约宰相权力
军政权:设立枢密院来掌握调兵职权,由“三衙”来掌握统兵职权,统调分离
财政权:设立三司,来掌握财政权,称“计相”
元朝废除三省制,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掌握最高行政权,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
设立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关;设立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立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
绝对君主制明朝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并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备顾问和协理奏章,但没有决策权明成祖设立内阁
清朝沿袭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时期废除)
康熙帝设立南书房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皇帝个人的秘书班子,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标志着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程度达到顶峰
3
政制(Ⅲ)官僚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西周时期:世卿世禄。

战国至汉初:以军功授爵。

汉武帝的察举制(自下而上)征辟制(皇帝征召)。

考察品德(注重孝廉),却被地方豪强垄断。

曹魏:九品中正制。

考察品德(注重孝廉),却被士族地主阶级垄断。

隋唐:科举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士族地主阶级没落,得到庶族地主阶级的支持)—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两宋:(宋初)三级考试,殿试成为定制,并由皇帝主持,考生成为天子门生;糊名法;录取人数和规模扩大
(王安石变法)废除明经科和进士科的诗赋;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立明法科
明清:形式上八股取士,三级考试(乡试、会试、殿试)和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内容上以四书五经为主
监察制度:秦朝:三公中的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汉朝:地方的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官吏和侯王
隋唐:门下省封驳审议
两宋:中央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地方通判监督知州
元朝:中央御史台
明朝:三司之一的提刑按察使司;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监督;又设六科给事中,与六部对应进行业务监督(清朝沿用)。

政制(Ⅳ)军事和法律制度
军事:府兵制:西魏、隋朝、唐初(兵农合一)。

募兵制:唐玄宗时期,由于私人职业士兵,成为藩镇割据的基础。

宋朝:更戍法、保甲法(兵农合一)、将兵发。

金和后金: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兵农合一,社会制度)
法律:李悝《法经》
《秦律》:确立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轻刑重罪极为苛刻,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唐律》:标志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华法系)成熟
《大明律》:增加经济立法,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君主专制的强化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