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月宝宝行为能力训练方案满月时生理指标正常均值:体重:4.81~5.0千克;身高:56.1~56.9厘米;头围:37.4~38.1厘米;胸围:36.9~37.6厘米;前囟:2厘米X2厘米;后囟:0~1厘米。
2个月宝宝的发育标准:1、随着光线和物体的移动,用目光追逐;2、俯卧时,可以抬起头部数秒钟;3、朝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转动脖子;4、吸允手指;5、情绪好时,巡视周围,发出声音,舞动着手脚;6、以逗笑就有笑脸;7、发出“啊—啊”、“呜—呜”的声音;8、哭泣时,听到声音就停止。
动作发育:3个月的孩子,头能够随自己的意愿转来转去,转动180度,眼睛随着头的转动能左顾右盼,大人扶着孩子的腋下和臀部时,孩子能够坐着。
让孩子趴在床上时,他的头已经可以稳稳当当的抬起,下颌和肩部可以离开桌面,前半身可以由两臂支撑起。
当他独自躺在床上时,会把双手放在眼前观看和玩耍。
扶着腋下把孩子立起来,他就会举起一条腿迈一步,再举起另一条腿迈一步。
这是一种原始反射。
到6个月时,他的下肢才能支撑他的全身。
语言发育:3个月的孩子在语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逗他时会非常高兴并发出欢乐的笑声,当看到妈妈时,脸上会露出甜蜜的微笑,嘴里还会不断的发出喉呀的学语声。
感觉发育:3个月的宝宝视觉有了发展,开始时颜色的玩具很快能产生反应,对其它颜色应要慢一些,认识奶瓶了,在听觉上发展较快,它总有一定的判别方向的能力,听到的声音后,头能顺着响声转动180度。
这一阶段的宝宝吃奶间隔时间比上月延长,生活开始有规律,早晨定时大便,晚上睡眠时间加长,渐渐接近昼夜规律。
经常能发出笑声,愿意同大人对话,并能“啊、啊、呀、呀”自语,发出元音。
到了二月末左右,由于视、听觉联系增多,视听觉联系有了共同的分辨能力,宝宝会对某张图表示偏爱,愉快地注视着喜爱的挂图,眼睛滴滴溜溜地转。
对照料的亲人也会有所偏爱,长期细心照料宝宝的人,会受到倍加亲近。
一、智能发育特征:2个月龄的婴儿可以卧床抬头稍离开床面至45度,甚至更高,头竖立时间逐渐延长,由数秒至数分钟。
高兴或烦躁时四肢舞动。
手指能自己伸展或握拳,手在胸前时自己看手玩。
平卧在床上,眼睛会追随移动物体,会转头寻找声源,对新的声音和新的环境开始觉察。
研究发现,2个月已有“红”和“绿”两色视觉,2~3个月时注意图形模式的内部结构,这意味着图象识别的开始。
他们喜欢看正常人脸,不喜欢看将五官颠倒摆放人脸面谱,两个月时能安静躺着听音乐,2~3个月时能区分“高音”(即音的高低)。
开始发出“咿呀声”,和他说话时偶尔能听出声应答。
对成人的逗玩有时会笑。
能通过嗅觉、听觉和视觉逐渐认识母亲,表现为母亲抱时少哭,比较安静。
二、运动:学抬头、练头竖直。
婴儿主动运动发展是从抬头和头竖直开始的。
所以从出生后开始,就进行抬头和竖头练习。
俯卧抬头。
从出生到1个月如果注意练习抬头,到2 个月时可以抬头45度甚至到90度。
练习俯卧抬头,一般在空腹情况下,即奶前1小时、觉醒状态下进行。
俯卧的床面要平坦、舒适,婴儿在俯卧时,他的双手放在头的两侧,家长可用一些带响的和色彩鲜艳的玩具在前逗引,激发宝宝抬头。
每次训练30秒开始,逐渐延长时间,每天可练习数次。
这种俯卧抬头的练习不仅锻炼了婴儿颈部和背部肌肉力量,而且有助于增加婴儿的肺活量(见图4-2)。
头竖直。
每日适当的竖起抱婴儿数次,让婴儿练习头竖起。
一般2个月婴儿头竖直几秒钟至1-2分钟。
练习竖头时,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好。
还可将婴儿背部贴住母亲胸部抱,一手托住宝宝的臀部(见图4-3)。
使婴儿面部朝前,面前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有很多新奇的东西引起婴儿的兴趣,使他更加主动练习抬头。
如果累了,可以把头靠在妈妈的怀内。
手足运动。
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遵循人类运动能力发展的顺序和大体的发展时间表,但对某一个儿童运动能力出现的早晚,受环境的影响作用很大。
如果缺乏练习的机会,会使运动发展出现迟滞。
一般来说,运动能力发展迟滞对智力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这是因为,神经-肌肉运动向脑提供的刺激作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是启动先天素质或遗传结构的动力因素。
在练习时,可采用以下方法:让手和手指充分活动。
第2个月小儿的手经常握拳,但有时张开。
宝宝不认识自己的手,有时会凝视自己的小手。
要让婴儿自己活动手和手指,不要用布或手套包起来。
因为,手的活动,是进一步练习抓东西的基础。
看手,不断地活动双手,在这时期很重要。
让宝宝练习抓握玩具。
当宝宝能张开手,又能看手时,可以给他容易抓握的玩具玩。
有时把玩具握在手里,又很快掉下。
通过握东西,促使手的张开和进行触摸刺激。
让两条腿自由活动。
2个月时双腿活动也开始活跃起来,这时可给婴儿穿开裆裤,以便活动。
在洗澡以后,或更换尿布时,母亲可以用手按摩孩子的腿部,并用手拉拉婴儿的双腿,使之上下活动,这有利于运动机能的发展。
三、认知:丰富的视听刺激。
丰富的视觉环境对大脑发育很重要。
动物研究发现将小鼠放在明亮具有多种颜色形状玩具的笼子内养大,它们的大脑视觉皮质发育得很好,而养在黑暗没有玩具的笼子里的小鼠长大后,它们的视觉皮层发育差,表现为皮层比较薄、重量比较轻。
那么如何创造丰富的视觉环境呢?宝宝天生最爱看人的面容,所以父母要经常用慈爱的目光俯视你的宝宝,开始对任何人的面容反应没有区别,渐渐对抚养他的人的面容有偏爱,如看到妈妈的面容时注视时间长,有时露出微笑。
视觉训练可用以下方式进行:婴儿仰卧位时,可在他的上面20~30厘米处悬挂一些婴儿感兴趣的玩具,如彩色的环、铃和气球等,最好是红色和绿色或伴有响声的,每次放1~2件。
在婴儿面前摇动或触动玩具,以引起他的兴趣,使其视力集中在这些玩具上。
在婴儿集中注视后,可将玩具边摇边从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动,使婴儿视觉随玩具移动。
玩具要经常调换和变换位置,使婴儿感到新奇。
也可给宝宝看色彩鲜艳的图画,因为宝宝视觉通路不成熟,每幅图画只有一个主题如动物、人像或食物等,将这些图画挂在墙上,每次挂3~4幅,竖直抱宝宝观看,一面看,一面说图的名称,每天重复1~2次。
宝宝逐渐会对其中某一幅图呈现特有的兴趣。
每周更换一组图片。
也可给宝宝看适合婴儿的画报。
让宝宝平卧在床上,将画报放在宝宝眼前约20厘米处,你可以发现他的眼会注视画报,表现出新奇的表情。
四、语言:多和婴儿说话。
婴儿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没有接触过语言刺激的婴儿,即使他的脑发育正常也可成为聋哑儿。
生活在不发达地区的聋哑父母家庭的婴儿,不能获得正常的有声语言。
所以,婴儿虽然不会说话,我们也应把他当成一个懂事的大孩子,经常和他交谈。
全世界的父母和小婴儿说话似乎都用相似的语言。
这种和婴儿说话的言语有什么特征呢?声调较高,速度较慢,短语间有较长的停顿,较多使用重复的话语表示亲昵,如宝宝、妈妈、娃娃等,因较高频率的声音适合于婴儿早期听觉的适应范围。
以爸爸和妈妈的语气比较,婴儿更加喜欢母亲的语声。
语声的重复,音节间的停顿和缓慢的速度有助于婴儿去确认、分析和记忆。
随着婴儿的成长,可以逐渐过渡到用规范的语言,促进他们的听力发展。
和婴儿说话的姿势很重要,如指着某人说:“看!谁来啦!爸爸!”这种姿势对婴儿的认知和社会行为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见图4—4)。
当妈妈和婴儿说话时,如果发现宝宝发出似应答的声音,这时妈妈应停顿片刻,以增加婴儿参加到母亲—婴儿的“交谈链”中的机会。
这种母—婴间的言语交流对刺激婴儿神经系统的语言加工能力是必要的。
因此,和婴儿多说话是语言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
多与婴儿说话,还可以增进母婴联系,有利于建立牢固的亲子关系。
妈妈对宝宝说话或宝宝听妈妈说话,对婴儿来说,都是社会交流中很重要的部分,有利于婴儿社会化的发展。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的母婴关系对孩子日后的个性、与人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常常是终身的。
因此,无论从智力开发的角度,还是从儿童社会化的角度看,妈妈对婴儿多说话都是非常有益的。
五、生活与交往(情绪与社会能力)培养婴儿好习惯、户外活动。
随着人们对独生子女的重视及对早期教育的投入,现又出现了一些单纯偏重某一方面的现象,特别是偏重智力培养而忽视品德教育的情况较多,这对小儿的发育也是不利的。
对于早期教育来说,我们要求从小就要注意小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问题。
当然,对3岁以前的小儿我们认为可按体、智、德、美的排列来给予教育和发展。
这里我们将体放在第一位,因为这是小儿发展的基础,是主干,是支柱,没有体质的发展做保证,其他都谈不到。
而智育和德育就像是两翼,要同时发展,如偏重某一方面,就会造成偏颇,难免今后会走歪路。
德育教育对于小婴儿来说应该怎样进行呢?由于此时小儿的语言及思维尚未很好发展,不可能采用一般说教的教育方法,但并不等于此时就不需要德育教育,而是要从小培养小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
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卫生习惯、与人交往的习惯、劳动的习惯、助人的习惯、思考的习惯等等。
这些,家长要在养育儿童的过程中贯穿。
比如,小儿6个月以后就会与人打招呼,学说话后也是首先学会称呼,这时家长就要注意培养小儿这种见人打招呼的习惯。
开始是教他(她)这种行为,反复强化,使之形成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再如,小儿在具备了一定的行走、抓物等能力后,他(她)就很喜欢自己做些事情,这时家长可有意识地让他(她)做些事情,在他(她)做成后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日积月累,小儿就会养成为己、为他(她)做事的习惯。
还有看书的习惯,集中注意的习惯等等也都是从小可以培养的。
当然,家长一定要注意,有时只是随意的行动,可能会使小儿养成不好的习惯。
比如,有时家长经常与小儿打着玩儿,妈妈抱着打爸爸玩,或被什么东西碰了就去打这个东西,多次如此表现,孩子就可能养成打人的习惯,到幼儿园后就会表现出来。
所以,家长在平时的育儿活动中,要有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意识,要注意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一些好的影响,好的行为塑造。
在培养小儿良好行为习惯时,还要注意调动小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尊重小儿,多给予情绪、情感上的支持,对一些问题态度要明确,对稍大一点的孩子要简单地讲一些道理。
不要一切都包办,什么都替小儿做,也不要过度加以限制,使小儿无所适从。
总之,小儿从小养成的习惯,对今后的生活是有很大影响的。
良好的习惯,长大明白道理后会更巩固、更完善,而不良的习惯在今后再校正,则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甚至造成一定的痛苦。
所以希望家长要有意识地使小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她)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很多父母怕幼嫩的宝宝到户外去。
其实宝宝在满1个月后,就可到户外活动。
在天气不是特别冷或不刮风的时候,都可以到户外。
户外活动可增强体质,户外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产生维生素D,预防小儿佝偻病。
紫外线还有杀菌消毒作用和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
新鲜空气中含有充分的氧气,为身体特别是大脑不可缺少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