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迁移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善于学习的学生总是能够比较好的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同时也会有一些学生虽然能看懂教材,能听懂课,但不会做题,虽然会做简单的题目,但稍微变一下问题情境就又不会做了。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迁移能力不同,前者的迁移能力高,后者的迁移能力低。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实际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不自觉的注意到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比如我们经常告诫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善于总结题目的类型等等。
这一章主要介绍学习心理学研究中的迁移能力理论,希望能对我们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有所帮助。
一、迁移的定义、意义和分类(一)迁移的定义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
简单的说,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另外,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迁移的过程。
迁移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会拉二胡的人,学拉小提琴也比较容易;学好乘法运算,反过来有有助于更加熟练的掌握加法运算。
关于迁移现象,古代人们就已注意到。
如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还要求学生“由此以知彼”。
“举一反三”、“由此知彼”就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二)迁移的理论1、相同元素说这种理论是建立在桑代克与伍德沃思在1901年从事的一项实验研究基础上的。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迁移的原因和机制,这就构成了不同的迁移理论。
主要介绍下面的几种:在实验中,桑代克训练大学生判断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纸张的面积。
首先,让被试估计127张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这一事先测验旨在了解被试判断面积的一般能力。
然后,给每个被试估计90个面积从10平方厘米到100平方厘米不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接着,把被试分成两组:要第一组被试判断13个类似于前面训练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长方形的面积;要第二组被试判断27个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结果表明:受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判断长方形的面积,而对估计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没什么帮助。
桑代克的结论是:如果在两种学习情境之间要有任何正迁移的话,那么这两种情境必须是非常相似的。
这是桑代克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说。
桑代克从联结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而且,迁移的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寡。
也就是说,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程度越高;相同要素越少,迁移的程度越低。
桑代克的相同元素说也揭示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迁移理论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当时的教育界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学校在课程方面开始注意重视应用学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尽量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但桑代克指出相同元素也就是相同的联结,学习上的迁移只不过是相同联结的转移而已。
他还设想这种共同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是“凭借同一脑细胞的作用”而形成的。
他把迁移现象都归结于联结的形成,把迁移局限于有相同的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内在训练过程,未免失之偏颇。
2、.概括化理论贾德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
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
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
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结果继续打靶时,(提问。
)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
贾德并未考察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相似或相异等),而是以实验研究了原则和概括性的迁移,强调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和原则才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
学习者在A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运用到B活动的学习中。
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
贾德说"理论(指折射原理)曾经把有关的全部经验--水外的、深水的与浅水的经验--组织成为整体的思维体系。
他们(被试)知道靶子在水中的移动速度不同,因而遇到第二种深度的水的时候就能有效地应付了。
换言之,他们在理论的高度上把握理解了实际情况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
"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是影响学习和迁移的重要因素。
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三个变量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
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是指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这一特征涉及学生面对新学习任务时,他头脑中是否有与新的学习相关的概念或原理及其概括程度。
原有相关概念或原理概括程度越高,包容范围越大,迁移的能力就越强。
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是指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学习者能否清晰分辨新旧知识间的异同。
这一特征涉及新学习的知识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度,两者的可分辨程度越高,则越有助于迁移并避免因混淆而带来的干扰。
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是指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是否已被牢固掌握。
这一特征是指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
原有知识巩固程度越高,则越有助于迁移。
如果学生在某一领域的认知结构越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那么就越容易导致正迁移。
如果他的认知结构是不稳定的、含糊不清的、无组织的或组织混乱的,就会抑制新材料的学习和保持或导致负迁移。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三)迁移的分类1、按迁移的性质,可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正迁移常常在两种学习内容相似,过程相同或使用同一原理时发生的。
迁移按其性质来看,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前者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后者是指两种学习间的干扰作用。
两项学习如果刺激相似,反应相同或相似,则容易产生正迁移。
例如,投手榴弹的练习有助于投标枪的学习。
如:学习法语专业和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同时学意大利语,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法语的学生比学英语的学生学得要快。
因为法语和意大利语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
它们容易产生正迁移。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
负迁移的产生常在两种学习又相似又不相似的情境下,学生认知混淆而产生的。
发生这种迁移,会使另一种学习更加困难,错误增加。
两项学习如果刺激相似,反应不同或不相似,则容易产生负迁移。
如入学的小孩学汉语拼音的同时学英语26个字母,学生容易将英语字母中与汉语拼音中相似的字母混淆,而造成发音上的错误。
如将英语中的e 读成汉语拼音中的e, 将英语字母中的g 读成汉语拼音中的g等等。
必须指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并非只有单纯的正迁移或负迁移。
有时两种学习间可能是正迁移,而有时又可能是负迁移。
有时负迁移是暂时的,但必须通过练习消极影响才能得以减少或克服,正迁移的积极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2、按迁移的顺序,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后来学习的影响叫顺向迁移。
如学会骑自行车,更容易学会骑摩托车,属于顺向迁移;后来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逆向迁移。
而学生掌握英语语法之后,又可能反转过来对掌握汉语语法起干扰作用,则属于逆向迁移。
以上两个维度可组合起来,形成顺向正迁移与顺向负迁移,以及逆向正迁移与逆向负迁移四种形式。
如上面例举的学习汉语拼音对后来学习英语愈音所产生的迁移是顺向负迁移。
而在学完了汉语拼音后再学部英语语法知识,所学到的英语语法知识能进一步加深对汉语语法知识的理解,这些就是顺向负迁移。
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其影响都有量的大小之分,正、负迁移之别。
3、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如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也将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审题活动。
特殊迁移也称为具体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如英语学习中,当学完单词eye(眼睛)后,再学习eyeball(眼球)时,即可以产生特殊迁移,也就是说,利用具体的相同字母组合的迁移来进行新的学习。
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不如一般迁移广,仅适用于非常有限的情境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殊迁移是不重要的,相反,它对于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三、影响迁移的因素(一)个人因素1.智力智力对迁移的质和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广义的智力包括一个人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智力较高的人能较容易地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及其关系,易于总结学习内容的原理原则,能较好地将以前习得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运用到后来的学习中。
2.年龄年龄不同的个体由于处于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学习间迁移产生的条件和机制有所不同。
举例说明:例如,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其学习迁移的发生有赖于具体事物的支持和协助,学习的迁移更多地表现在先后学习内容间较为具体的相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形式运算阶段的学习由于已经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不必依赖两种学习情境间的具体的相同要素的支持,就能概括出共同的原理、原则,产生学习的积极迁移。
3.认知结构在学习中,认知结构一般是指个人在以前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
其质量,如知识经验的准确性、知识经验间联系的丰富性和组织性都影响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影响迁移的发生。
4.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一方面,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态度和心向影响他们把知识应用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如果学习知识时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对以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能联想到当前知识可能的情境,会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具体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或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教师及其他学生的态度影响其学习和学习的迁移,如果学生认为学校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能获得有益知识的地方,而且与教师和同伴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将对他们的在校学习及其迁移有良好的影响。
反之,如果学生养成一种害怕或厌恶学校和教师的态度,则对其学习及其迁移都是有害的。
5.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