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同样,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极其重要和紧迫的。
历史唯物主义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那么如何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说明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呢?
首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
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相比,我们现有的政治制度(等同于生产关系)改革相对滞后,原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在部分领域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坚持不懈地对生产关系进行优化,使之更好的适应和促进新形势下的生产力发展。
其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原有的生产关系上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之更好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也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不相协调。
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
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
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坚持与生产力状况和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优化结构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螺旋式的推进,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之更好的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最后,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集中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些环节和方面又都集中在经济体制上,因此,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当前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僵化的、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先进各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而大力推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达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目的。
但从总体上讲,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自下而上的改革。
经济作为社会物质基础部分,改革可以从基层开始,局部的变动是可控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是不足以影响全局的。
但政治体制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触一发而动全身,它的改革不能简单的套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模式。
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必须牢牢的把握改革的方向,主要应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因此,邓小平说中国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而言。
经济体制改革将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可以推动区域'城乡,民族,行业之间缩小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因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原理角度,我们不难看出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