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权法期末资料

物权法期末资料

一.共有人的权利义务共有(所有权分类的一种)一、概念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对同一财产共同享有所有权的法律制度。

二、按份共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按照各自享有的份额,分别对动产或不动产共同享有所有权的共有形态。

1、特征:1)数个共有人之间的联系是偶然的;(基于合意或法律规定,例如混合)2)存在“应有部分”(既定的份额,抽象的);份额的确定方法:有约定的从约定;无约定的按出资额;不能确定出资额的,视为等额。

3)各个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对共有物享有不同的权利;4)按份共有人可以请求分割、转让或抛弃自己的权利。

2、内部效力1)应有份额的处分:A、共有人可以要求将自己的份额从共有财产中分出(分出权),有约定的从约定;B、共有人可以转让自己的份额,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有共同或单独优先购买的权利;C、共有人可以以自己的份额设定负担;D、共有人可以抛弃自己的份额2)共有物的使用和收益:各共有人,按照其应有部分,对共有物的全部有使用收益之权。

但需要协商确定,或者1/2以上的同意。

3)共有物的处分:处分或重大修缮,需获得占份额2/3以上的共有人同意,否则不得为之。

4)共有物的管理:有约定的从约定,无约定,共同管理。

5)共有物的费用分担:有约定的从约定,无约定;无约定或约定不明,按份额分担。

3、外部效力1)基于应有份额得向第三人提出各种请求权2)对第三人享有连带债权、连带债务共有人享有连带债权时,任一共有人都可以向第三人主张债权;共有人承担连带债务时,第三人可以向任一共有人主张债权,偿还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可以追偿。

3、按份共有的消灭:分割共有物、协议终止、归一人所有、灭失。

三、共同共有:依据一定原因成立共同关系的数人,基于共同关系而共有一物的制度1、特征:1)基于某一共同关系而产生(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共同继承关系、合伙)2)不分份额3)不得随意要求分割共有财产4)对第三人享有连带债权、连带债务2、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的区别1)成立原因不同2)权利的享有不同3)分出应有部分的条件不同4)分割限制不同5)共有物管理规则不同6)存续期间不同【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之比较表】1、内部效力:1)各共有人的权利及于共有物的全部2)共有人对共有物的权利受共同关系的制约3)在共同关系存续期间,共有人不得请求分割共有物2、外部效力:1)任一共有人均有权就共有物之全部行使物上请求权2)共有人对共有物承担连带责任3)承担共有人无权处分共有物的法律后果3、共有关系的终止:按份共有以外,还有共同关系的破裂。

二.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共有人优先购买权是指共有人在共有财产被转让时,就可以转让的不动产或动产份额,作为共有人享有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的权利,具有法定性和物权性。

“按份共有人可以转让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份额。

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的权利。

”在共有关系中,某一共有人拟转让其份额时,其他共有人都要行使优先购买权,其他共有人谁更有优先购买权,法律没有相关规定。

观点认为应在共有人中(包括拟转让人)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的买受人行使优先购买权,若不能形成三分之二的共有人同意,则采取抽签方式。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年限土地使用权年限根据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12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年限为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仓储用地5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此类期限自出让人同受让人实际交付宗地之日起算,原行政划拨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补办出让手续的,出让年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算。

注:五个不得对抗善意取得1、土地承包经营权。

从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流转的从相应的流转合同生效时发生效力,但是不登记不发生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

(第127、129条)2、地役权。

从设立合同生效时发生效力,但是不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158条)3、动产抵押。

从抵押合同生效时发生效力,但是未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187、188、189条)4、善意取得。

是指原物由占有人转让给善意第三人(即不知占有人为非法转让而取得原物的第三人)时,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原物的所有权,所有权人不得请求善意第三人返还原物。

5、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不登记不能对抗第三人。

物权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船舶、飞行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四.物权法中对于遗失物的相关规定遗失物拾得遗失物是指基于占有人的意识而丧失占有,现在无人占有且非为无主物的动产。

拾得遗失物是指发现他人遗失物而占有的事实行为。

1.遗失物的构成要件:1)需为他人之物2)所有人非出于自愿而丧失占有3)动产4)非为隐瞒物2、遗失物拾得人的权利义务:1)通知、交存和招领义务2)保管义务3)费用、赏金请求权(拾得人侵占的,无权索要费用)《物》113: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

五.所有权的主体和所有权的取得方式,所有权的转移所有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可以是个人,可以是企业,可以是国家。

所有权的义务主体不是特定的,是除了所有权外的所有人。

取得方式:1、原始取得:先占、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添附、善意取得;2、继受取得:合同、继承遗产、接受遗赠。

(一)原始取得原始取得,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最初取得财产的所有权或不依赖于原所有人的意志而取得财产的所有权。

原始取得的方式有:劳动生产、先占、孳息、添附、善意取得、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等。

现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取得方式:1.先占先占指因事实行为而取得动产所有权。

构成先占须符合一定的条件:(1)先占的标的物须为无主物。

抛弃物属于无主物,但发现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不是无主物。

遗失物、漂流物等亦不属于无主物。

(2)标的物须非法律禁止占有的物。

(3)须有依所有意思占有标的物的行为。

2.拾得遗失物遗失物,是指他人不慎丧失占有的动产。

拾得遗失物指发现他人遗失物而予以占有的法律事实。

根据《物权法》第109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作为拾得人首先应当在20日内通知权利人或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另外,根据《物权法》第112条规定,拾得人在返还拾得物时,可以要求支付必要费用,但不得要求支付报酬。

但遗失人发出悬赏广告,愿意支付一定报酬的,不得反悔。

根据《物权法》第113条的规定,自有关部门发出招领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无人认领的,遗失物归国家所有。

根据《物权法》第112条的规定,拾得人拒不返还遗失物,按侵权行为处理。

拾得人不得要求支付必要费用。

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的,同样适用关于遗失物的规则。

3.发现埋藏物埋藏物,指埋藏于他物之中的动产。

埋藏物分为两种类型:(1)所有人明确的埋藏物,这种物在发现以后,其所有权仍属于原所有人。

具体规则适用拾得遗失物的有关规定。

(2)所有人不明确的埋藏物,根据《民法通则》第79条第1款的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

4.添附添附是指民事主体把不同所有人的财产或劳动成果合并在一起,在恢复原状于事实上不可能或者于经济上不合理的情况下,形成另一种新形态的财产。

添附主要有混合、附合和加工三种方式。

混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财产互相混合,难以识别而形成新财产。

附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财产密切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财产,虽未达到混合程度但非经拆毁不能达到原来的状态。

附合既可以是动产与动产的附合,也可以是动产与不动产的附合。

加工,是指一方使用他人财产加工改造为具有更高价值的新的财产。

如果添附行为出于恶意,则原所有人有权要求添附人恢复原状,并赔偿损失。

在上述情况下,关于新所有权的归属,应由当事人协商处理,或归一方所有,或归当事人共有。

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应当比较添附价值与原财产价值,由价值量高的一方所有,但其应当向另一方给付适当的经济补偿。

需要注意的是,在动产与不动产的附合中,一般由不动产所有人取得新财产的所有权,但应当给动产所有人以补偿。

5.善意取得根据《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物的占有人,在不法将物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物时出于善意,即可依法取得该物所有权的法律制度。

受让人在取得物的所有权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而只能请求转让人(占有人)赔偿损失。

(1)在构成要件上:第一,《物权法》不再强调只有动产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而是规定不动产上也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当然不动产的善意取得以登记为要件。

第二,对于动产强调已经交付;对于不动产则强调已经办理登记。

第三,赃物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但根据《物权法》第107条的规定,遗失物虽仍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是条件发生了变化:如果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有权请求返还原物,但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

漂流物、隐藏物、埋藏物适用同样规则。

第四,“第三人主观上为善意”及“支付对价”这两个构成要件没有变化。

第五,《物权法》第106条第3款规定,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第106条第1款和第2款的规定。

因此善意取得不仅仅在所有权上存在,还可以在其他物权上存在。

《担保法解释》第54条、第84条、第108条分别规定了抵押权、质押权、留置权的善意取得制度。

(2)根据《物权法》第108条的规定,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是原所有权人的权利丧失,发生所有权的转移。

同时所有权人可以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要求让与人返还不当得利。

(3)受让人无偿取得某项财产的,则不论其取得财产时是善意还是恶意,亦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经常与合同法中的无权处分联系在一起,应当将这两者的关系分清。

(二)继受取得继受取得,又称传来取得,是指通过某种法律事实从原所有人那里取得对某项财产的所有权。

这种方式是以承认原所有人对该项财产的所有权作为取得的前提条件的。

继受取得的原因,包括法律行为取得和法律行为以外的事实取得两大类。

具体方式有:1.合同民事主体双方达成协议,通过买卖、赠与等合同行为使得所有权发生移转。

此处取得所有权的行为属于继受取得。

2.继承遗产继承人按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合法有效遗嘱的指定,取得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3.接受遗赠公民、集体组织或者国家作为受遗赠人,按照被继承人生前所立的合法有效遗赠的指定,取得遗赠的财产。

标的物:标的物是指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商业买卖合同中的特定名词,标的物指买卖合同中所指的物体或商品。

所有权的转移,是指义务人将标的物的所有权转让于权利人的行为,通常有两种方法。

动产一般以占有为权利公示方法,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以外,其所有权依交付而转移,毋须办理特殊手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