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知识结构图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与设计实验→__ ____________→分析和论证→_______________→交流与合作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②测量时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4、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法:、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
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符号为或,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或,1m/s=3.6km/h。
v=st,变形可得:。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
四测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3、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声现象知识结构图: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而产生,它需要靠传播,不能传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通常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m/s= km/h,声速大小与与有关。
(会用速度公式v=s/t计算,书P16:利用回声测距离)4、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人听到声音的途径:传导和传导。
(判断发声体的位置:双耳效应)、声音的特性:、、、音调高低由决定;响度的大小由决定;闻其声而辨其人是因为各人的不同。
、超声波指的是;次声波指的是。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
超声和次声是人耳听到的。
(1)、噪声是用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2)、为了保护听力,噪声不能超过;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能超过;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不能超过。
噪声Array①、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3)、控制噪声可以从三方面入手②、③、理解并举例:声传递,请举例:本章重点: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去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事例(如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的应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题等)。
考点提示:(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探究声音的特性;(3)学会减弱噪声的方法,增强环保意识;(4)人类对声的利用。
典型例题:1、马明同学用手将自己的耳朵堵住,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和牙齿上,他(填“能”与“不能”)听到音叉的声音;若能听到,其中的道理是。
分析:正常情况下,我们听到声音是空气传到人耳的(空气传导),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人的骨头也能传播声音(骨传导)。
2、某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水管,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的人能听到次敲击声,第一次是通过传来的,因为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3、指出下列各种声音现象,反映了声音的哪种特性:1)拍打西瓜,判断其生熟的依据是:2)乐手调节琴弦的松紧,是在调节声音的:3)暖水壶灌水时,根据声音的变化就能判断水是否满了的依据:4)我们可以判断交响乐中是不同的乐器演奏:5)声如洪钟:6)瓦匠用瓦刀敲打红砖:4、控制噪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A 、防止噪声产生;B 、阻断噪声的传播;C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以下分别属于哪一种?市区内多种树:无声手枪:摩托车的消声器:机器上加装隔音罩: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靠近公路的居室安装双层玻璃,关紧门窗:居民区中午和晚间不允许建筑安装施工:5、敲桌子时能听到声音,却看不到桌子振动,你能设计实验证明桌子在振动吗?光现象、透镜知识结构图: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1、光源指的是: 。
光在 (条件)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真空中的速度是最 ,其值是 km/s= m/s 。
试着举些例子说明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
(1)三线共面:2、光的反射定律 (2)两线分居:(3)两角相等: 当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时,此时入射角为 ,反射角为 。
技能:会画光的反射光路图。
3、光在反射时光路是 的。
(1)、 表面发生 4、反射的种类 都遵守光的(2)、 表面发生 定律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 光的反射特别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光进入了我的眼睛。
我们之所以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到同一个物体,是因为在物体表面发生了反射。
黑板反光“晃”眼是发生了反射。
试着举些例子说明是光的反射现象:。
(1)、等大:(2)、等距:、平面镜成像特点(3)、垂直:(4)、平面镜所成的是立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组成。
技能: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6、利用平面镜能改变来制潜望镜。
凸面镜:对光有作用;应用:汽车后视镜,街道拐弯处的反光镜。
7、球面镜凹面镜:对光有作用。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反射式、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光的折射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1)、三线共面:光的折射规律(2)、两线分居:(3)、折射光线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当光线垂直射入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举例说明哪些现象是折射现象:。
会大致画出折射光路图。
2、光在折射时光路是的。
3、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为,入射角为,折射角为。
太阳光经三棱镜可以分解成,,,,,,,七种色光。
白光不是单一色光,而是由许多色光混合而成的。
4、色散色光的三原色:;三者混合变成色。
颜料的三原色:;三者混合变成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决定;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决定。
会解释一些颜色的现象(如书上作业)红外线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1)特点:,。
5、看不出见的光 2)应用:紫外线1)特点:,,。
2)应用与危害:6、透镜有两种(1)、凸透镜:中间边缘,对光线有作用(2)、凹透镜:中间边缘,对光线有作用几个重要概念:主光轴:;光心:,通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
焦点:;焦距:。
(看图并标出光线)。
重点理解:会聚的本质: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偏向主轴;发散的本质: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偏离主轴。
学会画光路图与确定黑箱内透镜的类型。
(书P62,5)物距减像变大7、实像:实际光线的会聚点,用光屏承接,物像侧;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用光屏承接,只能用观察,物像侧,8、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另外,当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等于2倍焦距时成。
更进一步的认识:一倍焦距分,二倍焦距分,物近像像变,实像立虚立。
说明:成实像时(条件):9、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镜,底片相当于;10、投影仪:物距在像距在成的像。
幻灯机: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插在架上。
放大镜:成的像。
11、眼睛:(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可变焦距的“照相机”。
调节作用:看远时,睫状体,晶状体;看近时,睫状体,晶状体;(1)近视眼:晶状体变,成的像在视网膜。
用矫正。
(2)远视眼:晶状体变,成的像在视网膜。
用矫正。
12、显微镜与望远镜均由两块组成。
显微镜:物镜相当于一个幻灯机,成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望远镜: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成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13、视角的理解:视角越大,我们人看到的物体相对较大,视角与和有关。
所以,显微镜与望远镜是靠改变视角来放大的。
光现象重点:在光的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探究一些简单的光现象。
考点提示(1)学会理解和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会熟练画出反射、折射光路图。
(3)看不见的光的应用典型例题1、小孔成像、影子形成、日食、月食都是属于光的;平面镜成像、倒影、水中的月属于光的;看水中的鱼、海市蜃楼、透镜成像属于光的。
透镜重点: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典型例题1、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当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物态变化知识结构图:1、温度:表示物体,常用单位是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度,沸水的温度为度。
某地气温-3℃读做。
2、测量温度的工具:,工作原理是,常用温度计有: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或细管,使用前要,可离开人体读数,分度值为,量程为)例:某护士由于忙碌忽略了其正确使用,先测了一个体温为39.70℃的病人后,接着测体温为38.80℃的病人,这时她读出的数据是。
若又马上测40.8℃的高烧病人,她读出的数据又是。
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它的 ,认清它立的 。
使用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 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 和 ,待温度计的示数 后再读数,读数时 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 。
4、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 、 ,状态变化(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5、物质三态转变图:请同学们在转变图上填写6、熔化和凝固① 熔化:叫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