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与经营上具有相同特征(同质性)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

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

2.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发展而已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

(P31)3.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又称高级化,是指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或者说是产业结构由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过程。

(P68)4.产业关联:又称为产业联系,是指产业之间在经济技术上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产业之间投入产出、供给需求的数量关系。

5.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是用各部门的总产量除以该部门所消耗的其他部门的产品数量,也就是用各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品价值除以各投入要素的分量,即:a ij=X ij/X j (i,j=1,2,…,n)其中,a ij为直接消耗系数,X ij表示第j产业部门生产中所消耗第i部门产品数量的价值;X j表示j产业部门的总投入。

(P97)6.产业布局: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要素、各环节在地域(空间)上的动态组合与分布。

(PPT)7.产业集聚:又称为产业聚集、产业群集,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的行为和过程。

产业集聚的结果会形成产业集群。

(P149)8.市场行为: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

(PPT)9.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

(PPT)10.市场结构: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PPT)11.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是测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最简单易行与最常用的指标,一般以产业内规模最大的若干家厂商的有关指标值X(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职工人数)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分量来衡量。

该产业m家前n位企业的集中度CR n的计算公式是:CR n=/(P178)12.产业规制:是指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一定的法规与政策对产业经济主体及其行为所作的规范和限制,是政府实行产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P230)13.社会性规制:是指在卫生、健康、安全、环境等领域实行的规制;这类规制不以特定产业为规制对象,是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实行的跨行业、全方位的规制,主要内容包括对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证、生产或工作安全、产品和生产的卫生健康等方面的规制。

二、简答题1.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答: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三个层次和六个主要方面构成。

第一个层次是理论前提,包括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产业分类理论两个方面。

第二个层次是基本理论,这是产业经济学的主体部分,包括广义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发展理论三大方面。

第三个层次是理论运用,这是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在产业管理中的运用,包括产业规制、产业政策两个方面。

2.行业分类(写+门)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A 农、林、牧、渔业• B 采矿业• C 制造业• D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E 建筑业• F 批发和零售业•G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H 住宿和餐饮业•I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J 金融业•K 房地产业•L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M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O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P 教育•Q 卫生和社会工作•R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S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T 国际组织3.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的内容和必然性答:内容:由于三次产业构成不同而形成产业结构主要有四大类。

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存在第一次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三次产业依次逐步上升的趋势,相应由三次产业构成的产业结构类型存在由以第一次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逐步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的鼓型产业结构转变,再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必然性:造成三次产业地位变动的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P62)1、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的影响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制造业的影响2、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4.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P127)答:(一)经济效益优先原则:经济效益优先原则即从经济效益出发,择优确定产业区位。

产业布局对经济效益有较大影响,合理的产业布局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二)全局性、长远性和预见性原则:国家的产业布局必须从产业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与实施。

该原则要求:从范围来看,按照全局性,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从时期来看,按照长远性,在进行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当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从变化来看,按照预见性,根据需要及可能来布局产业,协调产业实施与产业规划的关系,应做到实施服从规划。

(三)分工协作原则:产业布局应以区域资源差异为前提,体现劳动地域分工与地区综合发展相结合、地区生产专门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关系。

根据分工协作原则进行产业布局,不仅能发挥地域的区位优势,最大限度地节约投入成本,而且可以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促进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五)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原则(六)可持续发展原则5.缪尔达尔的地理性经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基本观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布局的现实意义)答:该理论利用“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s)和“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s)概念,说明了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

缪尔达尔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不是同时发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地区由于某种最初契机触发而获得增长过程中的早期优势(初始优势),就会比其他地区超前发展;由于集聚经济的存在,优势地区会因市场作用而持续积累地加速增长,并同时产生两种相反效应:“回流(极化)效应”和“扩散(涓流)效应”。

所谓的“回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

涓流效应(即扩散效应)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

缪尔达尔的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发展中国家应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

采用鼓励和促进发达地区经济优先增长的政策,通过差别性的产业布局政策和相关的财政金融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先行发展的发达地区转移,使先行发展的地区逐步赶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水平。

其次,在经济发展初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可以统筹确定优先发展的地区,但是,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之后,应从控制地区之间贫富差距、维护经济相对平衡发展出发,在产业布局上转而采取均衡发展战略,鼓励不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

6.价格协调行为(两类+四种)答:价格协调行为是指企业之间在价格决定和调整过程中相互协调而采取的共同定价行为。

这种行为一般发生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中。

常见的价格协调行为包括两种类型四种形式:(1)价格卡特尔。

价格卡特尔包括有文字纪录的明确协定卡特尔和只有口头意向的秘密协定卡特尔两种形式;(2)暗中配合。

一是价格领导制,即随着某个企业的价格调整,其他企业也相应调整价格;二是有意识的平行调整,即价格调整时没有明显的追随调价现象,而只体现为比较含蓄而默契的配合行为7.规制失灵(P233)答:政府规制机构及其人员存在“信息局限性”和“利益局限性”,再加上相关利益集团的游说、公共关系活动的影响,使得产业规制有可能失误、不当、过度。

产业规制失灵的主要表现:●不该限制的限制了,该限制的没有限制;●应该多规制的规制少了,应该少规制的规制多了;●规制成本大于规制收益,使得规制得不偿失;●没有合理有效地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制约着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弱化企业的激励机制;●规制的实施时滞;●滥用职权乃至“权钱交易”、“寻租”、腐败。

8.社会性规制的内涵、方式和必要性答:社会型规制是指在卫生、健康、安全、环境等领域实行的规制,这类规制不以特定产业为规制对象,是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实行的跨行业、全方位的规制,主要内容包括对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证、生产或者工作安全、产品的生产和卫生健康方面的规制。

社会性规制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限制、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信息提供。

其中“直接限制”具体手段包括:禁止特定行为、限制经营性活动、资格制度、检查与鉴定制度、基准与认证制度等。

社会性规制的必要性:由于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再加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无论是竞争性产业的企业,还是自然垄断产业的企业,都有可能在卫生、健康、安全、环境等领域给社会和消费者造成危害。

这些现象是市场机制自身不能消除的,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监管,合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保护资源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维护广大消费者和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

9.规制经济理论的四个主要特点:答:第一,规制政策的设计倾向于牺牲规制偏好较小的相对较大的集团,而使相对较小的有强烈规制偏好的利益集团获益。

第二,在政治支持最大化的目标下,规制政策的制定会使利益或财富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

第三,规制更可能存在于相对竞争性或相对垄断性产业,因为这些产业的规制会对某些集团的福利产生最大的影响。

最后,从减少净损的角度出发,规制者会尽量避免导致总分配财富减少的政策。

三、计算题1.反垄断指标: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最初用于测量居民收入分配均匀状况,产业组织理论结论这个两个概念从整体全貌上反应映产业集中状况。

洛伦茨曲线可以反映产业中由小到大企业数量的累计百分比与其规模份额的累积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基尼系数则是一个建立在洛伦茨曲线基础上的度量指标,它能够把洛伦茨曲线所反映的不均匀度用量化指标体现出来。

基尼系数取值介于0到1之间,厂商规模分布越不均匀,基尼系数越大。

如果所有厂商规模相等,基尼系数为0;如果独家厂商垄断,基尼系数为1。

2.产业关联四、论述题1.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答:利益集团规制理论是在规制效果的检验导致对“市场失灵是规制的动因、规制有效率”的传统规制信念发生动摇的情况下,提出的比较新的规制理论。

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的基本假设:政府拥有强制权,能够通过规制使收益或福利在不同的人之间转移,规制的需求方和供给方(规制制定和实行者)都是理性经济人,都可能通过规制的选择,影响规制的内容、方式及其制定和实行,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