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教材八下诗词赏析1、《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译文:雎鸠鸟在河心小洲上关关和鸣。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是小伙心中好的配偶。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日日夜夜想着追求她。
追求却无法得到,小伙日日夜夜思念她。
那绵绵不尽的思念啊,叫他翻来覆去睡不着。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梦想弹琴鼓瑟亲近她。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
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梦想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2、《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畔的芦苇生长茂盛,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
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那水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生长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晒干。
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高峻。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那沙洲中间。
河畔的芦苇更为繁茂鲜明,清晨的白露依然逗留。
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迂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沙洲上。
赏析:1、关于《诗经》: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直陈其事,直接抒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比和兴在诗歌创作中有时会兼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诗经》中诗的标题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
诗意理解:2、《关雎》:出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首。
①、主题:今人多认为是表现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②、内容——全诗分三章:第一章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第二章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第三章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诗的格调一变而为轻松明快,与第二章的迂回低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的盛况,着墨不多,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男主人公愉悦的神态也跃然纸上。
③、艺术表现的独到之处:A、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B、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短短三章,就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了双声词、叠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3、《蒹葭》:出自《诗经·秦风》①、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中写深秋露重霜浓,水边芦苇苍苍,诗人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
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崎岖而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又在水中央。
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即。
②、全诗分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
A、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不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
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B、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C、三章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艰险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③、这首诗朦胧、含蓄,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④、人们对《蒹葭》主题的理解:长期以来,人们对《蒹葭》主题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导致了对诗中“伊人”形象的多重理解。
持“爱情说”者,认为“伊人”是意中人;持“政治说”者,认为“伊人”是贤能之人;持“理想说”者,认为“伊人”象征着理想。
其实,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是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苦苦追寻着“伊人”。
这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在极大的意义。
4、《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相同点:A、《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A、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寓意;C、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D、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音韵美。
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里秋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多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挂缠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转转落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喝止不住,回来后靠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屋顶漏着水,屋里床头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地下着。
自从经历安史之乱,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1、相关常识:A、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现实主义诗人。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作现保存约1500首,集为《杜工部集》B、背景: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杜甫求亲靠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的草堂。
C、古代诗歌分类知识:照古人的诗体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诗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可称之为古体诗,又称为古诗或古风。
古体诗与近体诗比较有这些特点——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等。
2、整体感知:A、这首诗写八月秋风破屋,大雨接踵而至,满屋漏雨,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
B、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3、内容分析:第一段:写秋风怒吼,吹飞屋上茅草。
表现出诗人痛惜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状。
析: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写秋风威力。
“风怒号”以拟人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三重茅”,写出狂风威力之大。
这些描写,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第二段:写村童“趁风打劫”,偷茅而去,诗人空自叹息。
表现出诗人的愤懑焦灼和无奈。
析: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起初还表现得较为平静,但面对顽童抱茅,他却真的动了肝火。
文中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
“自叹息”中,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
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
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思索。
第三段: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
诗人由愤懑无奈转向悲凄愁苦。
析:诗人的悲凄愁苦不仅限于这一夜也不仅限于个体的遭遇,而是由“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扩展到对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思,是一种忧国忧民之感。
“而长夜沾湿何由彻”,则是一种对于黑夜、阴雨快快过去的热切期盼。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不言大雨,而大雨迫至。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描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一个“寒”字,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第四段: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
析: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这一段抒写自己的心愿。
这是从个人生活的苦难中迸发出的强有力的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三句,理想崇高,境界阔大。
又以“呜呼”一转,发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慨,既有对理想难于实现的感慨,又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决心,更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悲壮感。
4、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作者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作者希望天下寒士能居“广夏”、安居乐业,反映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5、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还如:他在兵荒马乱中写的“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即《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