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汉字意思和古汉语篇一:汉语汉字与日语音读汉字发音对应关系研究汉语汉字与日语音读汉字发音对应关系研究日语汉字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两种。
其中日语音读汉字是根据古代汉音、吴音、唐音以及宋音汉字的发音而形成的词汇。
这类词汇在现代日语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由于时代变迁,古汉语随着朝代更迭,加之对其进行多次改革,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汉字发音与‘汉音’、‘吴音’等等的发音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使得汉语汉字的发音与日语汉字的发音变得更加复杂。
虽说如此,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从拨音、长音一、韵母以“n”结尾的汉字与日语汉字音读的关系现代汉语中以韵母“n”结尾的汉字,在日语音读词中有拨音。
拨音发生在「あ」段、「い」段、「う」段、「え」段、「お」段五段之上。
如:管(guan)、版(ban)、段(duan)日语分别读为「かん」、「はん」、「だん」因(yin)、銀(yin)、民(min)日语分别读为「いん」、「ぎん」、「みん」運(yun)、軍(jun)、君(jun)日语分别读为「うん」、「ぐん」、「くん」県(xian)、善(shan)、年(nian)日语分别读为「けん」、「ぜん」、「ねん」本(ben)、音(yin)、損(sun)日语分别读为「ほん」、「おん」、「そん」只有像“肯(ken)”等极少数汉字的日语读法「こう」例外。
含有“ian”、“uan”等韵母的汉字,其读音大多为「え」段的拨音。
如:鉛(qian)、炎(yan)、塩(yan)、延(yan)、沿(yan)、演(yan)、煙(yan),其日语都读「えん」顕(xian)、賢(xian)、件(jian)、券(quan)、権(quan)、健(jian)、研(yan)其日语都读「けん」面(mian)、免(mian)、棉(mian)、綿(mian)其日语都读「めん」偏(pian)、変(bian)、編(bian)、片(pian)、篇(pian)、遍(bian)、辺(bian)其日语都读「へん」便(bian)、弁(bian)其日语都读「べん」縁(yuan)、園(yuan)、苑(yuan)、援(yuan)、媛(yuan)、宛(wan) 其日语都读「えん」源(yuan)、元(yuan)、原(yuan) 其日语都读「げん」船(chuan)、選(xuan)、専(zhuan)、川(chuan)、宣(xuan)、泉(quan) 其日语都读「せん」但也有少量汉字读音比较例外,如:院(yuan)、員(yuan) 其日语都读「いん」二、汉语韵母尾音与日语音读长音的关系篇二:来自日语的汉语词汇来自日语的汉语词汇考一考你:下面的中文词语里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美学、美术、抽象、逻辑、证券、总理、储蓄、创作、刺激、代表、动力、对照、发明、法人、概念、规则、反对、会谈、机关、细胞、系统、印象、原则、参观、劳动、目的、卫生、综合、克服、马铃薯。
答案:统统都是,全部来自日语。
没想到吧,其实,来自日语的中文还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
虽然日语的文字源于中文,但上面这些词语可都是日本人的创作。
随便举例,“经济”在古汉语里的意思是“经世济民”,和现代汉语的“经济”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日语对Economy的翻译。
“社会”在古汉语中是“集会结社”的意思,日本人拿它来翻译英语的Society。
“劳动”在的古义是“劳驾”的意思,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Labour。
“知识”在古汉语里指的是“相知相识的人”,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Knowledge。
而我们又统统把它们变成了中文。
(附参考资料:《几十年来如何看待日本:100个理由》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胡平)第16节:全是來自日语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按:指严复的翻译)的大部分术语。
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賦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知识分子所借用,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並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為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
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語、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來。
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政党、方针、政策、申请、解決、理论、哲学、原則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來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來自日语。
”经济学”和”哲学”,在以前叫”资生学”、”智学”,听起来后者倒是像日文,它们却是地地道道的中文。
与此相似的还有”政治”、”经济”两词,汉语中过去的”经济”原意为治理国家;如今连小学生都知道不能用”经济”来治理国家,必须用”政治”了,而且还得是”无产阶级政治”,而这”无产阶级”一词,也是从日文里引进的。
当年大量新名词涌进,曾引起一些人惶恐不安,犹如自家的祖坟就要给人刨了。
即使维新派的一员大将张之洞也有点担心,他曾在一份公文上批道:不要使用新名词。
他的幕僚辜鸿铭即告诉他:”不要使用新名词”中的”名词”二字就是一个新名词,亦来自日本。
试想想,如果能够像”抵制日货”一样,人大义凛然地彻底地扫荡去这些来自日本的词语,现代汉语将会陷于怎样尴尬乃至无助的境地?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取缔、取消、引渡、样、手续、的、积极的、消极的、具体的、抽象的、目的、宗旨、权力、义务、当事者、所为、意思表示、强制执行、第三者、场合、又、若、打消、动员令、无某某之必要、律、律师、代价、亲属、继承、债权人、债务人、原素、要素、偶素、常素、损害赔偿、法人、重婚罪、条件、契约、从而、如何如何、卫生、文凭、盲从、同化、代表、压力、排外、野蛮、公敌、发起、旨趣、什么什么族、派出所、警察、宪兵、检察官、写真??真可谓俯拾皆是,或者说天恢恢,无可逃匿。
若我们硬要逃匿出这张大,那就有很多话说不成了,尤其是台面上的话,它们纷纷扬扬,断成了一地鸡毛,而我们这个十分注重台面的国家,在很多方面只能”失语”。
更重要的是,词汇是一种概念工具,如此多的新名词,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语言表述方面的新意,还必然伴随着对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的巨大冲击和革新。
每当想起人用以思考、对话、演说、写作的大量概念中,竟有70%是来自于日本人的營造,我们就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事实:日语词汇的大量涌入,对一百多年來人的思維,一百多年來的文化,因此,也必然对一百多年來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或者,是否可以这样说,这一百多年来,人不管说什么,想什么,在人与对象之间,都隐隐约约存在着一个第三者——日本。
一个时期的出版物,总是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文化走向。
1896年1911年,是日文书被翻译成中文的高潮,共有956本日文书被译成中文,19121937年间则有1759种;相比之下,在18961911年间,日本从汉文译过去的书只有16本而已。
而在明治维新之前,仅在国内印了一两版的魏源的《海国图志》,传到日本后被大量地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日本开始了解西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本书,明治维新的不少重要人物就是在它的影响下提出”开国论”,反对”锁国论”,终使维新取得了成功。
在大量翻译过来的书籍中,以大中小学校的教科书为大宗。
这些新教材铺天盖地,铺向不久前仍在被读”四书”“五经”之声缭绕的的城市、乡镇。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著名的”癸卯学制”,它模仿的是日本的教育体制,这是近代史上首次实施的正式学制。
规定初等小学堂为五年制,高等小学堂四年,中学堂为四年,高等学堂及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四年,自进小学到大学毕业,共需二十一年。
此外,初等小学堂之下有蒙养院,大学堂之上有通儒院。
当时,各地常为使用旧式教材或新译教科书起争执,使用何种教材便成了新学与旧学的标志之一。
教科书外,中译书里还有不少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
它们大大抬高了学者的学术视野,一些新的颇为科学的学术规范得以形成。
以历史写作为例,传统的写法是一朝接着一朝写下去,貌似断代精确,实则社会演化难以河清海晏,泾渭分明。
日本学者桑原紫藏的《东洋史要》却不是这样,它取西洋”上古”、”中古”、”近古”、”近世”四期来分历史,第一期断至秦皇一统,称之为汉族缔造时代;第二期自秦皇一统至唐亡,称之为汉族极盛时代;第三期自五代至明亡,称之为汉族渐衰,蒙古族代兴时代;第四期括满清一代,称之为欧人东渐时代。
此书翻译出版后,一时间学术界如上层楼,耳目一新。
后来许多研究历史的人便有意用这种大眼光,下笔之际,纷纷以四期来分。
一位留心观察史教科书的人发现:”近年出版历史教科书,概以桑原氏为准,未有变更其纲者”。
翻译工作,主要是由留日学生们完成的。
甲午战争失败后,开始有学生去日本留学。
当时,在主张派留学生赴日本的权柄中,湖广总督张之洞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在1898年所著的《劝学篇》中提出了一系列推进教育近代化的具体措施,其中对提倡留学日本的论述尤为强调至于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省费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
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劝学篇》下)日本在接受留学生的态度上也表现出了相当的热情,大概是做了千年的学生,一旦做起先生来,那脚下便立马垫起了高高的优越感。
1898年冬,日本驻华使臣矢野文雄以日本国的名义,通知大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即今日之外交部,称该国政府愿意接受留学生并支付经费。
日本人愿出这笔银子,并非出于侠骨柔情,日后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当然不是为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而且这笔钱在清朝的巨额赔款里只是一个很小的数目。
以清国留学生会馆在1903年所作的调查为例,当时的留日学生共来自19个省,其中居前列者为江苏175人,浙江154人,湖南130人,湖北126人,广东108人、直隶77人等省。
奉天、山西、陕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的留日学生均寥寥无几。
这除了反映出当时各省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外,亦有地理和人为等方面的因素。
仅仅过了三年,1906年赴日本的留学生达到了8600人。
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上一年里日本战胜了俄国,黄种人第一次打败了白种人,更进一步震动了的热血青年;以及废除了科举考试,出国留学成了一条新的出路。
以后几年,留学日本的学生人数都超过了8000人。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
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
一是在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学习,甚至是在与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