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章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过程与产业布局1PPT课件
第五章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过程与产业布局1PPT课件
一方面加强区域联系, 拓展发展空间,获得更多的 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引起区域间 对资源、要素、机会竞争加 剧,并有可能对其中某些区 域造成损害。
15
2、区域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区域间互补性和可达性
区域间的互补性:
相关区域间存在着某种 商品、要素等方面的供求关 系。
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 互补性成正比。
17
空间扩散由四个扩散 阶段构成:
扩散起始阶段:扩散 源形成和扩散起始
近距扩散阶段:迅速 扩大影响范围,但 多发生在近距离空 间。
数 量
扩 散 接 受
远距扩散阶段:影响 者
范围进一步扩大到 的
远距离空间。
扩散饱和阶段:扩散
影响区域已接近最 大,扩散强度减弱, 空间扩散区域完成。
ⅠⅡⅢ Ⅳ
扩散的时间和距离
4、周期性 区域产业兴衰的周期性;
区域发展的周期性;
经济地域运动周期一般较长。
4
(三)区域空间发展的理论 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由美国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专家弗里
德曼(Friedmann)于1966年在研究委内瑞
拉时提出的。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
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
中心城市扩张到某一极限,出现规 模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现象,发展速度 减慢—次级经济中心迅速增长—聚集效 益向更低级中心传递—区域空间发展差 距缩小—区域均衡
3
3、非线性 地域运动受内外因素
共同作用影响,总绕围绕 稳定态或者平衡态波动, 并向高级阶段演变。
不同类型的经济地域表 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
同一经济地域在不同阶 段运动的状态不同。
6
1、核心区 一般指城市或城市
集聚区,此区工业发 达,技术水平高,资 本集中,人口密集, 经济增长速度快。 包括以下几类: ①国内都会区;②区 域中心城市;③ 亚 区的中心;④地方服 务中心
7
2、上进过渡区
联结两个或多个核
心区域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
18
2、空间扩散方式 就近扩散:主要发生
在集聚地区和周围 地区。 跳跃式扩散:从集聚 地区越过周围地区 而直接扩散到其它 地区。 等级扩散:由集聚地 区按照中心地等级 地体系,由上而下 的扩散。 随机扩散:无规律扩 散。主要受地区间 关系、社会因素和 心理因素影响。
以及缺乏某种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工业部门,与
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
9
4、资源前沿区(资源边 际区)
一般地处边远,但 拥有丰富的资源,有开 发的条件。此区域有资 源的发现和开发;经济 有发展的潜力,可能出 现新的增长势头,同时 在这里有新聚落,新城 镇形成的可能。资源前 沿区可能发展成为次一 级的核心区域
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变为相互关联
发展的平衡状况的区域系统
5
四种类型地区: 核心区:新技术、新
工业发源地 上进过渡区:资本流
入、生产力提高、移入 人口多于移出人口
后进过渡区:生产力 水平较低、青壮年劳动 力移出较多
资源边际区:为核心 区提供资源合作、对经 济发展起促进作用,但 最终面临资源枯竭和经 济衰退的地区。
区域间的可达性:
区域之间进行商品和要 素传输的基本条件和制度约 束。
区域空间的相互作用是 靠交通运输、通信来实现的。
16
三、空间扩散
1、一般原理 空间扩散是指
源于一个特定地区的 技术发明、新产品、 新产业逐渐被其它地 区接收、采纳或应用 的空间过程。
扩散的距离衰减规律:
空间扩散的范围 和强度随着距离的增 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减 小。
12
③工业化成熟阶段 产生新的经济
中心,并与原来的经 济中心相互联系,形 成区域的经济中心体 系,区域中出现若干 规模不等的中心—外 围结构。构成了网络 化的中心体系。核心 发展很快边缘地区便 逐渐并入一个或几个 核心地区之中。
13
④大量消费阶段
边缘地区产生的次中心 逐步发展,终于发展到与原 来的中心相似的规模,达到 相互平衡。整个区域变成一 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市体 系,开始有关联的平衡发展。
第五章
区域经济活动
1
第一节 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过程
一、经济地域运动 (一)内涵
经济地域运动是指经济地域系统的成份、 结构、功能、规模、等级、性质在一定时期内 在区域空间上的演变过程。 1、区域内经济要素的空间移动 2、区域内经济结构的空间变化 3、区域内空间结构要素(点、线、面、网络等) 的移动和重组 4、区域范围的扩展与收缩 5、区域经济规模和实力的增大与缩小
10
按照核心-边缘 理论的表述,区域经 济发展在空间上的 表现一般经历以下 4个阶段:
①工业化前阶段 经济不发达,
各地基本自给自足, 地区之间互不关联, 彼此孤立,不成系 统。
11
②工业化初期阶段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 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 频繁,位置优越、资源丰富 或交通方便的地点发展成为 核心,也就是城市。相对于 这个中心来说,其他地区就 是它的边缘。边缘的资源、 人力、资金等向核心流动, 核心不断向边缘扩展,也就 是城市化的过程。核心与边 缘发展不平衡,形成典型的 二元结构。
2
(二)经济地域运动的特点 1、不平衡性 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分布不均衡;
经济要素通常是向条件优越的区域流动; 极化区域的形成; 2、阶段性 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
人口和经济聚集区—经济中心 (增长极)。 集中后的分散阶段:
要素流动到其它空间—推动相关地 区的发展—次级经济中心的兴起。 分散后地方经济中心成长阶段:
受核心区域的影响,经
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
业机会增加,能吸引移
民,具有资源集约利用
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
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
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
能
8
3、下过渡区(后进过渡区)
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
这类区域可能曾经有中小城市发展的水平,其向下衰落
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
经济发达,区域内各地 区间经济交往广泛,联系紧 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 中心与其外围地区协调发展, 差距缩小,形成了一体化的 空间结构体系。
14
二、空间相互作用
1、概念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不同
地域的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 相互联系。具体是指,区域 之间的商品、人口、生产要 素、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空间相互作用对区域经 济影响具有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