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原研哉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王新征摘要: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深刻影响设计界的时代环境下,通过对原研哉设计作品阐释与设计理念再认知,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现代设计中传统与现代、人性与物性的思考路径。
关键词:原研哉;五感;虚无;感件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的审美观与创造观也在发生着变化。
许多老设计师疲惫不堪,而年轻设计师又茫然困惑,设计人裹挟在这个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
许多设计师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不断给我们多样的探索性方案,其中日本设计师原研哉通过他的设计体验也为我们开启了一种看问题的方式,他在这种时刻始终能在设计中体现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并努力思考解决方法。
在某些情况下,时代的发展并不一定代表文明的进步,作为设计师也并非一定要站在时代的最前端,才能获得创造力。
如果我们的脚步放慢些、走稳些,能够有更长远的目光,我们将能看到曾经被我们忽视的沿途风景,或是在我们回眸一刻,发现我们身后遗漏的创作源泉。
原研哉认为:只有能够在过去与未来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
作为一名设计师他具有执着的精神,在老设计时代行将谢幕,而新设计时代却初露端倪的交替时代中,他坚持尝试以一种反思心态设计着我们曾经的事物、人物、生活等等,以借此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取向。
一、信息构筑与“五感”的领域原研哉在其设计中一直在探讨多维度的设计体验,探讨如何在设计中导入可以调动受众“五感”的有效途径,以及这五种感觉在设计作品中组合起来产生的刺激感在受众头脑中的感觉再现。
人的“五感”是人的五种接触外部信息的基本感觉。
这种划分是根据人本身所对应的生理五官而言的,它们分别是:眼睛、耳朵、皮肤神经层、鼻子、舌头。
人的这五种显性感觉,是一套高度精密而复杂的系统,它们五为一体,又各自独立存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一起。
正如原研哉先生说的:“比如说一张展览会的门票,虽然上面印刷着的图片和文字是视觉型的东西,但承载着这些视觉信息的纸张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白色平面。
他可以通过指尖,让我们感觉到纸张的物质性”。
以原研哉1 99 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上的节目册的设计为例,这个设计,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结合现代的图形表现,给参与本届盛会的来宾以崭新的体验。
原研哉在创作中考虑到冬奥会应该体现出的冬季的特点。
他希望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传达给所有参与到这场盛会的人一种深刻的体验。
在设计中他着重考虑到这个节目单能够具有承载这些体验的功能,这种创意最终体现在针对这个设计项目的特种纸的研发上。
作品的封面使用一种软质的白色纸张,以特殊的印刷制作方法,使作品中文字的部分呈现凹陷状态,并且因工艺的影响凹陷处呈现出冰晶状的微弱的半透明效果。
这种设计形式激起受众对冬季冰雪生活体验的记忆,设计材质的恰当使用唤醒人们走进雪原的认知体验,在封面视觉中心是以烫金方式表现出来的深红色圣火,其被压印在“雪地”的中央。
这种触觉上的对比,真正将这组设计完整而感人的呈现在接受者面前。
原研哉对于人们的“五感”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是他提出的“信息构筑”观点的设计基础。
同时人的生理机能在人的信息交流中的作用,也正好印证了他对于设计中信息的构筑的思考。
人脑中的信息构筑活动的形成,是同感觉器官接收各种外部信息资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无法脱离人的记忆中的各种长期生活积累的经验资料。
信息构筑的过程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刺激的过程,“五感”组合而产生的刺激在接受者的大脑中进行感觉再现,这种再现逐渐形成人们对事物的印象,其理论强调人不仅仅是一个接收感官的组合,同时也是一个记忆信息反馈器官,成功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实现信息交互的过程。
这种信息构筑观点的特点在于设计师可以在设计创作中通过主动的引导使接受者在实际接触设计产物中产生相对应的生理反应,进而通过大脑的处理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和审美感受。
这种美感是根植于接受者自身生活体验的一种自然地流露,这种美感的产生是建立在对接受者的人文关怀、尊重接受者的个体存在价值的基础上,从而引起接受者的心理共鸣与文化共鸣。
原研哉本着“设计来源与生活,应用与生活”的设计理念,努力去消融工业化环境下物质需求与文化需求的分裂现象,在他的设计中流露出的是人对文化、记忆、情感的本质追求,从而在受众的情感里自然地营造出一种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产生的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以原研哉1 9 9 7 年为日本山口县光市的梅田医院设计的标识系统为例:日本梅田医院是一所妇科与小儿科专门医院,在医院的设计者、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的介绍下原研哉开始着手设计该医院的标识系统。
根据梅田医院的病患构成、受众对医院的普遍认同标准、日本社会如今的“少子社会”现象对医院的经营产生的影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考虑。
原研哉对医院的标识系统设计方向进行了定位,为突出医院的洁净感和亲近感,原研哉创造性地使用了以布为主要材料的设计表现,这种设计的直接理由是通过人的五感经验传达出柔和的空间感受。
梅田医院中所有的标识都用白色的不耐脏的纯棉布来进行设计,文字信息通过丝网印刷在布料上,这些布质标识可随时拆卸清洗。
设计师用这种看似麻烦的设计理念,向患者传达医院室内柔和的感觉,同时也表明医院确保就医环境清洁的意识。
原研哉在这个设计中打破传统的材料使用习惯,充分考虑各方因素,运用了相反的想法与做法,真正挖掘受众内心潜意识记忆中对于一种感觉的渴求。
二、“无中生有”的无印良品1 9 8 0年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能源危机。
当时日本的消费者希望通过优惠价格购买到品质好的商品,在这种动因的推动下日本出现了“无品牌”概念。
而无印良品也正是在这种情境的影响下产生的日本杂货品牌,后渐渐发展成一个带有文化色彩的概念性品牌。
而谈到无印良品在这种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设计理念,就需要谈一谈无印良品的新人设计总监原研哉。
原研哉接任无印良品的理想是他生产出来的商品一旦被消费者接触到,就能触发出一种新的生活意识,这种生活意识最终启发人们去追求更为完美的生活样式。
原研哉作为无印良品的两位前辈田中一光先生、小池一子女士所寄予期望,并授予交接棒的优良人选,他为无印良品的品牌在新的时代得以继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研哉始终保持一位设计师积极活跃的思考,他想通过无印良品,在世界范围内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差异化、日常生活与文化生活的交融性的思考,使这一商品突破日本本土的限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通。
原研哉的设计理念中蕴含了东方传统审美观念,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发现其对留白的使用,他的这种形式体现了其对“虚”的理解。
原研哉对无印良品的概念提案,简言之就是“虚无”。
无印良品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借由作品本身给受众一种看似平淡、虚无,带给生活在当代纷繁复杂的商品社会中的人们一方精神休憩的空隙。
也正是这种“虚无”之感却能体现包容万物的意境,进而可将这种“虚无”的思想溯源到庄子在《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中曾提到的“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原研哉的设计呈现出一种似空非空的感受,符合传统东方艺术重视传神的理念。
这种对“虚无”的运用也自然地流露出一种禅宗中的意味。
原研哉认为这种画面无与空的形式感是一种“虚无”的形式外化。
2 0 0 3年无印良品的“地平线”海报系列广告中这种“虚无”所表现的无中生有、无有转换的意境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这个设计秉承了以地平线的形式打造出一个巨大的容器。
地平线之上空无一物,但又蕴涵所有。
因为从地平线出发,可以看到天地间所有的景象,人与地球的关系也得到了一个趋于极致的体现。
原研哉说“我的想法不单单是利用广告传递大量信息,而是意图通过设计提供更广泛的内容,提供一个空的容器,里面装满唤醒的力量。
”这句话充分阐释了他“无中生有”的理念,以“唤醒的力量”来激发每个受众的共鸣。
2 0 0 4 年无印良品系列广告主题词主打“家”的概念。
这次的广告同样在符合无印良品理念的同时,未向受众传达任何一个明确的信息。
在这里它同“地平线”系列海报一样,只是作为一个空的容器。
而这个容器的作用才是整个设计的思想核心。
在这里无印良品明显贯彻着“商品一旦被消费者接触到,就能触发出一种新的生活意识”的理念,无印良品建议的居住风格的原则是“编辑”。
整个广告的设计理念是传达一种理想,让不同的人都去独立的“编辑”其居住的环境,以找到与其个人生活方式最匹配的一种。
这也正体现了“虚无”的无限可能性与永恒性。
设计是为生活而设计,生活的所有可能性既是设计的所有可能性。
三、在“感件”中发现再设计原研哉在设计中使用了一个新的词汇——“感件”。
“感件”指的是任何能激发可以被我们感觉认知的熟悉事物。
他提倡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要充满好奇与探索欲。
要有足够的敏感度,细心收集与整理这些“感件”,并在创作中加以研究运用。
这种意识行为目的在于唤起受众感觉,以实现再设计作品本身信息传达的多渠道与多可能性。
原研哉在设计中善于发觉与运用“感件”的美,将生活中的细微之美加以设计使它们更具感染力,他试图在人们业已习惯的功能性设计中,找回人们对事物的想象力与感知力,在看似并非确定的设计产物中,使接受者产生既陌生与新颖,又熟悉而传统的体会,这与中国艺术的似与不似的美学原则不谋而合。
在坚持设计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感受的基础上,原研哉在设计中力求做到不拘泥于事物外在的形象,而抓住事物内在真实的本质。
正如我国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提出的:“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
原研哉的作品中反常规的造型,很容易使人产生各种联想:如建筑、水滴、浮世绘、茶道等想象,原研哉在其设计中浸透了日常事物陌生化的设计理念,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再设计。
这里所说的再设计其内在追求的是对原点的回归,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
这一点与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史论家、民艺学家、教育家、图案学家、我国当代艺术学学科的主要创始人张道一先生提出的:“打回原点再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
由无到有的创造是新生命的诞生,是值得赞颂的创造,但对已有事物的日常生活陌生化,则更是一种常见的、有益的设计尝试,其更加值得关注。
例如对字体的设计,其本体在社会历史文化中经历千年的磨砺,在这个领域妄言文字创造无疑会令人贻笑大方,文字设计的创造更多是一种创意再设计,这也正是对日常事物的一种陌生化设计探讨的一贯尝试,这并不能抹杀它在设计中的存在价值。
原研哉的设计出现在过去与未来的时代夹缝之间,他力求通过设计来影响人们的生活观与审美观。
更进一步实现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倡导者,而非单纯是产业经济的附庸。
固然原研哉在实践着其“无印良品”的国际化路线时,难免躲不过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的限制,但他的设计理念始终蕴涵着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始终带有对社会产业化与文化的思考。